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传统课程三维目标明确定义为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形成的影响学生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价值判断和世界观的有机统一,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有了目标的指引,接下来我们要更多的思考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同于之前教学方式,此时教学的关注点应发生变化,由关注如何落实知识转向关注如何养成核心素养,由关注传统讲授法转向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思考,将知识内化为学会什么。
结合现在考试命题的趋势可以发现,这五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放在一起考查学生。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注意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比如,历史学习讲究“论从史出”,且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材料题也是越来越多,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具体到课程目标的达成,规定为:“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和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和现实问题。”也就是学生需要在辨别研读史料过程中培养实证意识,并可以将实证精神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这是一种素养的养成,获益终身。
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因而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就要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并通过研读更多的史料,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在日常授课中,对一些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讲解需要借助史料。选取史料时,一方面可以选取第一手史料,即没有经过他人进行改动转写,能比较直接反映历史信息,作为历史依据的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理解和更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选取经他人在研究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史学研究论述,来作为补充第一手史料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历史知识。
史料的来源有很多,教师应该精心选择。通过研读不同的史著、史料,筛选其中能反映所学历史内容的资料。并实时了解史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史学观念。史料选取时应注意结合教材,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作为教材知识的补充、提升。
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体现就是他们可以自己独立搜集史料,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搜集史料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搜集最具研究价值的史料,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从不同方面发现问题、论证问题,培养学生辨析实证史料的素养。例如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之前,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1787年宪法》的条文内容,并结合历史教材,去理解教材中将这部宪法定义为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的开创性意义,和美国政体体现的“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原则。
第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历史题的引入,帮助学生提高史料鉴别能力,学会用不同史料,进行互证,来判断史料的真伪,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证精神。
除此之外,其他几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也要渗透,像“时空观念”就要求学生要将历史知识与时空相结合,比如2019年历史高考选择第一题,时空观念还要与知识拓展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注意知识的全面性和延伸性。“家国情怀”更是要内化于心学生心中,真正实现“读史使人明智”。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收获很多,学习了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也会努力贯彻核心素养,用新课标和新标准打造新的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