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承办

服务热线:400-811-9908 操作指南

当前位置: 研修成果

[心得体会] 2018年“国培计划”云南省新高考改革骨干教研员与教师培训 ——之思,之悟,之获,之惑

作者:李莲 来源:普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8-12-01 10:46:06

一、新高考之困——记学前思考

2014年我国正式启动新高考改革,上海、浙江成为试点先行者,经过三年的实践,新高考的“3+3”模式取得了成绩,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这是理论实践过程中的必然,也是需要。随着2018年新高考的继续推进,各个省份根据自己的省情,依据国家层面的新高考方案,研制适合自己省份的高考改革策略。一时间“3+3”模式分化为“3+1+2”模式、“3+2+1”模式……教育界的声音也层出不穷,到底谁的合理?我们又该沿着什么方向去融入新高考的主流?综合各个省份的相关措施,我依然对新高考有所困惑:

1.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40多年来,高考已经成为限定高校招生的必要条件,虽然我们国家不断提出智能教育、素质教育,高校招生制度也发生很多变革,但一考定终身始终没有被打破。新高考之下的高校招生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但在“3+3”的20种组合之下,学生如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

2.多年高考制度已经使得教育呈现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而新高考之下如何打破这种平衡进入另一种新的平衡?

3.教育的不均衡在我国是比较突出的,“3+3”的新高考模式更多是教育资源的整合,而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条件、师资、设施都是较为滞后的,新高考又如何开展?学生生涯规划又如何指导?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又如何操作?

4.新高考之下是选课走班制,怎样选?怎样合理的选?怎样走?怎样科学的走?

5.新高考倡导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而面对我国经济的不平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又怎样来评价呢?

6.在上海、浙江的经验之后,2017年、2018年进入新高考的省份又是如何来做的?2019年即将进入新高考的省份需要作何调整?

7.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水平划分,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水平层次如何来确定? 

 

二、新高考之释——记学习之感

(一)专家解惑

1.高考改革——历史必然,社会使然

高考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以及适应未来的必然,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人才需求。在当今社会,随着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变得多元化,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输送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难题”都鞭促着我国教育需要变革。

2.新高考之变——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高考作为高中阶段的顶层设计,倒逼着教育的变革,它是选拔人才模式的变革、管理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教学质量评价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施的过程当中,社会、学校、教师、教育研究者都需要从基点开始进行改变,转变育分为育人,没有分数中国走不到今天,只有分数中国没有未来!

3.新高考之“症”

以上海、浙江两地的高考改革结果来看,新高考还需要不断完善,总结两地的经验,很多问题需要考虑:

①走班教学会不会凸显教育资源不足?

②考试次数过多会不会加重负担?这个既有学生的负担,也有老师的负担,也有校长的负担。

③分散考试、多次考试、走班教学会不会造成中学教学秩序的混乱?

④学生选科比例不合理会不会造成未来国民总体科学素养下降?

⑤选科造成的学生知识结构差异过大,从而影响大学培养。

4.怎样改?如何改?——山东方案

山东省的新高考方案是较为合理的,首先在等级性考试的加权赋分上,等级计分区间参照正态分布原则进行划分,既兼顾到考生成绩分布的科学性,又可以在同一区间内有效体现不同考生成绩的真实分布状况;其次是招生方案,“两依据,一参考”:依据1,统一高考的语数外科目成绩,依据2,自主选择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第三是综合素质评价,更加科学和完善,兼顾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招生模式,还高校办学自主权;还高中学校办学自主权;打通了高中与高校人才培养,大力推进高中与高校合作育人——立德树人。这是值得云南2019年进入新高考学习和参照的。

 

(二)学校释疑

1.参观学校之感

教育的不均衡。培训期间,参观了山东省实验中学、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济南历城第二中学,这三所学校是山东新高考的典范,也是优质教育的典范。最大的感悟是“中国的学校好得让人羡慕,弱得让人可怜”。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教育资源的配置差异也很大,这三所学校无论是教学资源、学校建设、师资水平、学生视野都是较为高级的,这在云南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可以比得上。

教学 “有看头”。在参观期间,山东省实验中学、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分别进行了课堂展示,感触颇多。新高考之下,是育人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核心能力的转变,课堂不再是知识的输送地,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山东省实验中学的一节语文课——音乐,在语文的世界里(以《琵琶行》等几篇为例),首先题目中就可以感受教学的变革,整个过程中,课堂是学生的,老师只是一个引领者,用“心电图”来描述文章的情绪起伏;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洋流”——探索和转化,教师只是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做了讲授,其他洋流的分布及其规律等由学生探索完成,教学节奏很快,学生理解很快。

2.教学之悟

新课改倡导问题式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角色转变?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方式的变革下,课堂教学怎样设计?这些都是需要去考虑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比如地理学科,问题式教学重在情境的创设,而情境依托于素材,这就意味着课前要进行大量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量、难度都比较大。对于原理性知识如何把控讲授的度?

选课走班——倒逼教师变革。学生选课除了需要考虑自身的兴趣、高校招生的需求、未来的职业发展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走班制将选择权交由学生,教师作为被选择的对象,而教师如何能让学生选择,如何留住学生呢?这不仅敦促着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且需转换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