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小教幼教科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1日
3月的一天,我收到了小刀妈妈的信息,她说:孩子马上就要上大班了,可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很让她头疼。我了解到由于孩子的父母都已陆续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平时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是家长包办,家长很少给孩子提供自己练习自理能力的机会,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会的,孩子就慢慢养成依靠别人的不良习惯。
小刀出现的现象并不是个例,也有部分家长和我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因此,我在班级开展了一次集体活动“小劳动、大成长”。
首先,我制定“幼儿居家自理能力提升计划表”,发至班级群,表内提供了符合中班幼儿自理能力范围内,可以尝试完成的提升自理能力的活动。计划表活动内容定期更换,希望孩子们时刻能对活动计划充满兴趣。
其次,请家长及时与老师反馈幼儿信息,帮助家长解决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希望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掌握的自理能力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循循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并从中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
活动中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享受一段非同寻常的亲子时光。
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看到了孩子和家长的变化,也让我们明白要想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家长应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激发孩子的自理兴趣,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随着幼儿动作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像大人一样劳动,他们有的时候将劳动和游戏混淆,而这种最初的对于劳动的兴趣往往因大人的“不放心”而被扼杀!很多家长会觉得带孩子太累,吃饭穿衣样样都得自己来,追着孩子收拾玩具,每天忙来忙去,孩子变得越来越懒,好像年龄越来越小了……
其实只要家长学着“懒惰”一点,很多事情让孩子自己学着来做,放手让他们试试,哪怕做的并不完美,家长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如家长的一句“你真能干”“你真厉害”往往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或者是在生活中你的“示弱”,往往可以唤醒孩子的保护欲,继而使他对你不能完成的事情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时,你可以说一句“多亏了你”“幸好有你”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帮助别人完成一件事儿的快乐,从而增强做事的信心。
第二,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个体差异。
根据不同阶段孩子应学习与发展的生活自理能力内容,提出相应的要求。幼儿每天从起床开始,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有:穿衣服、洗漱、入厕、吃饭、整理图书和玩具等等 ,中大班的幼儿除了每天这些基本的自理内容,还可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洗手帕、摆碗筷、洗水果、浇花等等,家长除了必要的帮助外,还要仔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不要要求的过高过严,以防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孩子自然会有不同于昨天的表现。
第三,要给孩子做出榜样,要持之以恒。
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家长不能因为工作的疲劳、赶时间或者疫情期间居家的懈怠就对孩子说“今天我来喂你”“今天不用洗了”“今天对付一下”等等,这会给孩子为他今后不认真做事情留下借口,家长要明确作为父母应当尽的责任,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孩子身上会折射家长的影子 ,家长要持之以恒,教给孩子们方法,给他们鼓励与帮助 。
第四,制定“居家表现记录表”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提高。
建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制定“记录表”。早起早睡;有礼貌;独立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爱劳;不挑食、不挑穿;爱护、收拾玩具;日期是星期一~星期日,用家长和幼儿共同认可的标志来标记孩子的表现情况,在备注栏里边可以写写孩子今天帮助家人做的“好人好事”,讲讲有趣的事情,或者根据孩子的表现增添项目,对于有明显进步的内容要及时的进行表扬,激发孩子积极性。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持之以恒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是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成长的,我们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为他们提供尝试的机会,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学习生存的时候首先学会自理,为能更好的适应将来繁杂的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佳 江南教育幼儿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