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811-9908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教育把好舵

来源:守望新课程 发布时间:2021-07-12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对学生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科学成才观,破除仅以成绩衡量学生的传统评价手段,积极探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模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转变教育评价观念

教育评价不应该是以分数论英雄,而应该将评价贯穿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为教育教学提供诊断依据。过程性评价不仅应关注结果,更应关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及时并有效地对学生的各项行为做一个诊断,有助于及时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以周为单位,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表现以及其他可加分项目进行细致记录。课堂表现包括听课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合作探究能力是否强。作业表现包括作业字迹是否端正、作业内容是否有质量、作业完成率是否达标。其他可加分项目包括课堂中的闪光点和课后作业以及课后反馈上的突出表现,均可记录在过程性评价表中。教师一周总结一次,将过程性评价结合结果评价,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

转移教育评价对象

以学科为载体,评价对象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移。全面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任何课程的教学都是依据“求真立人”,教育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与体验,让学生呈现真实的自我,让教师和家长发现真实的学生个体。以学生为评价对象,剖析学生自身的成长过程,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基础,进行各方面的评价。

语文教学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应该是学生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课堂。只有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会促进学生不断进步。通过挖掘出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其个性得到发挥,这样不仅能及时地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态度、自我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品质,还能让学生在认识自我、改进自我的同时,关注到自身的优势,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

融合教育评价内容

学科与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得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课前,教师应做好课堂的价值目标设定,以价值取向和学业获得为导向,设计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课中,教师应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教授过程中体现学科的相互关联性,以学生的具体表现为着力点,激发学生的课堂表现,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渗透教育评价结果

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渗透。结果评价是重要的评价方式,但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结合立德树人的宗旨,教师要帮助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可以将结果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评价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对学生的活动过程中的秩序、小组合作程度、学生的活动参与度等进行评价。结果评价要从单一的文化课考试成绩走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结合。

“五育”评价的渗透。德育评价是一种针对内在的评价,光靠学生某些行为和教师主观的判断,是不够科学的。那么,在评价手段上,可以进行反向思考,设立底线行为标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不触及底线标准,就可认定其道德品质是合格的。

美育作为一种没有标准答案的教育,其教育评价就应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发现美、审视美、创造美和传播美。美育的评价要立足学生自我的发展,让学生得到个性的释放,综合考虑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艺术表现和成果展示等。艺术参与度客观评析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表现侧重考察学生在审美感受、体悟、鉴赏等方面的独特能力和突出表现,艺术成果则重点呈现学生参与艺术活动所获得的实物性成果。

体育帮助学生拥有健康体魄,劳动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 两者同样至关重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和体育活动,将劳育和体育的价值融入各项环节中,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小学阶段注重的是人的培养和精神的发育。每个学生的天赋不同,教育评价要多元化,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进行各评价结果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真正让学生得到综合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