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811-9908

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案例|以单元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实现评价引领

来源:第一教育专业圈 作者:吴涵孜 发布时间:2021-07-11

作为中职思政课程之一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其传统考评形式与标准单一且片面,脱离学生行为实际,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更不能满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这一目标。

我们以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为教学内容,以学校智能制造系学生为教学对象,探索过程性评价办法及相应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旨在以学生道德学习实践、道德行为评价为导向,设计了 8 项实践性作业任务,作为整个单元学习过程考评目标并展开教学。具体实施方案及标准见表。

w.webp.jpg

实施要点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的考核以 70% 的平时表现分结合 30% 的期末考查分得出学生的总评成绩。70% 的平时分包含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活动质量、汇报展示、网络平台自学记录、成长记录、案例报告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实践意识、实践效果等。本单元中的 8 个作业项目分别考核得分,并结合出勤率等表现就是学生完成本单元学习的过程评价。剩余 30% 的期末考查采取开卷考试就是结果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实际案例的能力。教师需在课程开始时就先将此考评模式与标准告知学生。

发挥课堂教学引导、示范、交流、总结作用。教师通过课堂为学生指明学习目标,指引学习方向。对于课程单元内认知层面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解析。课堂以案例教学为主,深入浅出地使学生认识、理解道德及职业道德的特点和作用,并将典型案例进行强化渲染,加深学生的认识,达到感化学生心灵的目的。课堂也将作为学生课后自学、课业完成的交流展示平台。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给予学生直接反馈,总结不足,提出努力方向。

运用信息化平台实现课外精准教辅功能。校园网络平台为全校师生搭建了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教师自身的授课录屏、教育电台的优秀教学视频、典型案例的视频材料、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材料、课后思考题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课前、课后自学的有效学习资源。教师可根据学生在线阅读时间记录等跟踪学生课后学习记录。通过线上练习完成率的统计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讨论区域发布共同探讨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及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这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也是课后在线学习过程的评价依据之一。

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的行动导向作用。职业道德最终以学生 实际行为来体现,本单元内的情感、态度等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培养。

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展现自我的平台,如: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观察、学生自制的成长记录册、课堂辩论表现、演讲表现、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自制宣传画、广告语等作品展示等,又如学生的企业参观调研、对照岗位标准的学习计划制订等。这些内容都将作为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依据。教师在课堂内组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开放式评价方式。学生的实践表现可结合班主任评价、专业课教师评价、学校团委评价、社区服务对象评价以及企业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以达到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综合评价的目的。

实施成效

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该单元教学及评价形式运用了多种可以展示学生学习过程的手段与方法,这些评价方法嵌入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已经完成了从认知到行动转变的一个质的飞跃。行动导向的活动以及实践展示类作业的完成,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养成”及学会“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实践及实践意识,使学生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效实现了本单元及思政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该单元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通过网络自学、课程作业、小组任务、课堂展示、提问反馈、自制作品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鼓励学生以不同方式、途径获取信息,个性化地展示自己的努力经过和成果,学生成为真正教学上的主体,在学习、展示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情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和评价,肯定每个学生的学习经过和优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转变教师角色,促进教法改革。一是教师角色转变。教师除了自身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及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更需要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与学生交流能力,能够驾驭并引领学生向既定的教学目标靠近。同时,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行业经验,熟悉行业发展动态,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二是教学方法改革。过程性评价的课堂中确立学生在职业道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将职业道德融入学生完成的任务目标中。任务和项目的设计成为了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既要符合单元教学内容和要求,也要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实践过程体现和反应教学目标。三是教学内容优化。过程性评价的课堂中,教师须深入挖掘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内涵,思考如何引导、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兴趣。教师以发布任务、解析任务、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为主线,通过展示和交流,实现职业道德的渗透教育。四是课堂结构调整。传统课堂是教师传授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行为的主要渠道。而过程性评价的课堂将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实验室,成为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教师着重于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信息沟通,以学生实际行动中“变化”做出灵活应对,及时正确引导。同时,教师需要及时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正确的指导与反馈,确保学生明确需改进的地方。五是评价标准改变。传统思政课程评价内容以卷面形式进行,通过学生答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法中,学生在面对真实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成为了评价的关注点,即学生实际能够做什么,实际是否具备了(践行了或如何遵守)职业道德,而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是职业道德。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反馈,同时也是作为教师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的真实依据。在此依据基础上的评价标准需要不断细化、完善、灵活化,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