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811-9908

教育评价改革,我们这样做

来源: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时间:2021-07-11

用好评价指挥棒

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李达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要求,着眼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际,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在引领改革发展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


一、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强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都离不开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在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提出,“系统推进体制机制、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激发职业学校办学活力”。这些要求,为“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评价指明了方向,职教战线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让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落地生根、引领发展。建设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建立起彰显类型教育特征的考核制度,有效引导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进而建设一批区域离不开、业界都认可、全国领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职学校。

二、我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的优势特点

《方案》以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体现按类型教育规律办学、面向市场灵活开放办学、内涵发展特色创新办学、以结果为导向多元评价的基本理念,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

第一,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的考核体系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方案》设定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考核内容包括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交流、发展能力和特色创新,并根据每年重点任务,对相关指标进行调整。这些考核内容符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健全职业学校评价”的实际,落实职教20条、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要求,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体现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期盼和质量期待。第二,体现引领改革发展要求。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提出,整省推进、提质培优,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样板和标杆。“一校一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也旨在推动“校校有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办学品牌。《方案》在学生技能大赛、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占比、基本办学条件、师生满意度等指标上加大了分值,将技术服务、承担的各类培训及专利转化方面到款额以及较上年增幅,单列指标考核,特别设定了创新指标(加分项)。在计分方法上采用了全省排序赋分、全省分档赋分、增幅赋分等形式。这些举措目的在于引领职业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把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更好服务高水平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

第三,体现体制机制改革实际。《方案》提出,引导和督促高等职业院校按照面向市场、促进就业的办学导向,从根本上转变育人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增强服务产业效能。《方案》设定证书获取比例、专业与区域匹配度、校企联合培养等考核指标,以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度作为核心指标,以学校对地方的贡献度作为关键指标,引导高职院校把发展重点放在办学治校上来,放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推动形成科学办学体制和长效育人机制。

第四,体现多元多维评价理念。《方案》按照存量与发展增量相结合、总体数量与人均数量相结合的原则系统设计指标体系,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办学要素,不追求面面俱到,由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组成。《方案》从意识形态、党建考核、规范管理、经费使用、重大事故等方面设定15项负面清单。《方案》还确定了主管部门、学生、企业、教师等多元评价主体,整体体现了多元多维的主体评价理念。

第五,体现结果运用长效机制。《方案》规定,考核结果分档,有“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事项”的院校最高为B档,有“直接确定为较差等次事项”的院校为D档。《方案》还规定,考核结果通报学校举办方,作为学校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依据。对确定为A档的院校,在经费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评审立项中给予倾斜;对确定为D档的院校,约谈院校主要负责人。在2020年度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中,19所院校被认定为A档,47所被认定为B档,7所被认定为C档,1所被认定为D档,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体现了评价结果的严肃性。

三、立足工作实际,推动考核体系落地实施的实践探索

学院高度重视办学质量年度考核,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坚持先试先行、破立并举,内化为推动学院双高计划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推动考核体系落地实施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第一,以评价指标为依据,构建学校评价体系。学院以《方案》为依据,认真研究分析评价指标,及时修订了学院考核办法,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周期等方面实现与《方案》的同频共振、协同一致。在部门考核上,设定常规考核指标与增量赋分方案,既体现抓常规工作的质量,也体现了抓创新工作的激励。在教师考核上,修订《教师评聘办法》,制定第四轮聘期考核方案,把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反映学院发展重点的要求落实在量化指标上。在学生考核上,坚持五育并举,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以能力素质为根本,构建教师评价体系。学院从专业能力、课堂教学、实践技能、服务能力等维度切入,根据教师所承担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责不同,对专业教师分类设岗、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将专业教师岗位设置为教学型、教学科研服务型、科研服务型三类,岗位类型不同,业绩考核指标要求不同,构建由教学工作量,教研、科研、社会服务工作量以及综合测评三部分组成的专业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深化职称评聘改革,学院自2017年开始实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坚持把师德标准作为第一标准,把教育教学实绩作为基本要求,把业绩贡献作为评价导向,发挥职称评聘指挥棒作用,把科研、大赛、标志性成果列为评审指标。完善《职称评聘办法》,优化基于教学工作量、考核等级、代表性教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成效、技术技能水平等业绩贡献量化考评标准和学院发展、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做出业绩贡献的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综合考评体系,对论文、教科研成果、荣誉奖励等各项评价指标体系等设置考评分值上限,不以论文数量、荣誉称号、学历作为评聘的门槛条件。

第三,以全面发展为导向,构建学生评价体系。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锚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院实施五育并举,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表现进行量化评价,如“4+1”第二课堂培养体系一揽子制度安排,4个体系即“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1个产品即“第二课堂成绩单”。建立了“专业赛-校赛-省赛-国赛”职业技能大赛体系,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设置了2周左右的专业核心项目化实践课,在第4学期安排了8个周的专业创新实践课,全方位促进学生发展。学院每年发布《毕业生发展质量报告》,从就业率、就业相关度、就业满意度、教学满意度、薪酬水平、职业岗位变迁、就业岗位适应性等多重维度,强化对毕业生职后发展的跟踪评价,把评价结果反馈到人才培养过程,持续、动态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良性机制。

第四,以发展贡献为要素,构建专业评价体系。学院坚持分层建设、动态调整,形成纵横联动的专业管理机制。学院细化了基于办学条件、建设基础、专业特色、教学团队、产教融合、招生就业等横向维度的专业分层认定标准,将全院符合要求的专业按照优势专业、重点专业、一般专业进行分层定级,以项目管理为主线,实施专业建设的立项、计划、建设、验收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制定了《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实施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设置了6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的定性考核,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的定量考核,制定了专业建设增量表,完成了专业考核评价。学院构建起了“1个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8个院级专业群”的专业群发展架构,形成了以国家经济重要门类之一住宿餐饮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为主线的专业群建设体系,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带动了学院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