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前教育法,做有温度的引路人

来源: 基础教育司 发布时间:2025-09-16 15:57

作为一名在幼儿园带班10年的一线教师,第一次通篇读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时,当手指划过“儿童为本”“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家园协同共育”等这些关键词时,我的脑海里不断闪过与孩子们一起度过的生活点滴。原来我们幼儿园教师每天“追着孩子擦嘴、蹲着和孩子一起聊天、趴着看孩子搭积木”的琐碎日常,这些平凡而充满童趣的教育生活,都被这部法律稳稳托住了。结合自己的带班故事,我想谈谈对学前教育法的三点真切体会。

一、从“看护者”到“教育者”:重新认识学前教育的独特价值

从前总有人问我:“幼儿园不就是带孩子玩吗?能学到啥?”直到去年班上有个叫可可的孩子,入园两个月都不怎么说话,只会用简单的一个字(如给、要等)来表达需求。我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语言发展”的建议,每天用绘本故事和她建立信任,在角色区扮演妈妈引导她开口说话,甚至把她爱捏的橡皮泥捏成“会说话的小兔子”。三个月后,她第一次主动的说:“老师,我也要抱抱”时,我突然明白:学前教育不是提前教拼音算术,而是用情感去唤醒孩子的信任;用游戏点亮孩子感知世界的开关。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现在我懂了—当我们带着孩子在种植角观察蜗牛爬痕(科学启蒙)、用积木搭建“家乡的桥”(空间思维)、在冲突中学会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社会交往),这些看似“玩”的过程,正是在为孩子的一生奠定最底层的学习能力和情感基础。

二、家园协同:从“报喜不报忧”到“共学共成长”

今年班上开展“自理小能手”活动,提倡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求家园共育,帮助孩子学习自己收拾餐具、自己穿衣穿鞋,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但雯雯奶奶每天仍然在家给孩子喂饭,说“孩子在家吃一口饭要追半小时,老师别折腾了”。那时我刚学完法律里“家园共育”的条款,没有急着说服老人,而是邀请她来园参加“自理能力大比拼”活动:当奶奶看到雯雯自己收拾好自己的被褥(虽然被子折的歪歪扭扭),却满脸骄傲地对同伴说“我是第一名”,老人家当场红了眼眶。后来我们一起制定“家庭自理计划”,奶奶学会了用“你今天想先吃菜还是先吃饭”的选择法鼓励孩子。在奶奶的配合下,雯雯的进餐能力也越来越强。

这个案例让我明白:家园协同不是教师单方面“输出”,而是用看得见的教育现场,让家长从“旁观者”变成“合伙人”。现在我们每月会设计“家庭游戏包”:比如学了《交通安全》主题后,发一张“家庭安全小剧场”任务卡,让家长和孩子用玩偶模拟过马路场景。家长们反馈:“原来陪孩子玩也能教这么多东西,比刷手机有意义多了!”

三、法律照进日常:那些“被看见”的安全感

还记得防震演练时,我们带着孩子紧急集合到操场里的“安全区域”。小班的孩子年龄小,面对第一次的演练,最小的顶顶跑向操场时,他紧紧攥着我的手,奶声奶气说:“跟着老师我不怕。”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法律里“幼儿园应当把保护幼儿安全放在首位”的分量——我们每天检查玩具螺丝是否松动、演练防火防震流程、和厨房师傅商量“怎么把胡萝卜切得既营养又不卡喉咙”,这些“婆婆妈妈”的细节,都是在为孩子编织看不见的安全网。

现在每天晨检时,我都会多花两分钟摸摸孩子的衣服兜:有没有带小珠子等危险品;认真观察孩子的精神状况,看看孩子有没有生病;午睡巡视时,除了帮孩子盖被子,还会留意哪个孩子翻身次数多(可能身体不舒服),咳嗽的厉害(喊他喝一点水);甚至在户外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勘察”活动场地:“这个坑洼像小池塘,我们绕过去好不好?”这些习惯,早已从“按规定做事”变成了刻进骨子里的本能。

四、坚定信念:做“有法可依”的温暖教育

有人说一线教师的工作是“琐碎且不被看见的”,但读完这部法律,我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它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告诉我们:当你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时,当你和孩子认真的观察蚕宝宝的成长变化时,当你和孩子一起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时;当你不厌其烦的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幼小衔接知识时,要坚信你正在做的,就是有价值、有意义、有温度的学前教育。

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带着这本成长指南,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踩影子、在美工区玩颜料、在故事角“天马行空”—因为我知道,每一个被尊重、被看见的当下,都是在为孩子的未来种下幸福的种子。这,就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力量。(甘肃省兰州新区第八幼儿园 王婷婷)


  • APP下载
  • 查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