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前教育法》做更懂教育的家长

来源: 基础教育司 发布时间:2025-09-16 15:54

《学前教育法》即将正式施行,我内心满是感慨与期待。作为家长,孩子的教育是心头大事,这部法律的出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也让我对孩子的学前教育有了全新的感悟和思考。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职场女性,我在平衡工作与育儿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前教育法》如同春日细雨,悄然润泽着家庭教育的土壤。这部法律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规范,更是家庭教育的指南针。以下,我将结合日常育儿场景,分享三点最真切的感悟。

一、破解“起跑线焦虑”:让成长回归生命节奏

还记得老大上幼儿园时,看到朋友同事的同龄孩子能背唐诗、熟练计算20以内加减法,我也迫不及待地每天都会拿出卡片让孩子反复练习,教他背唐诗,看着他揉着眼睛打哈欠的样子,心里虽有不忍,却总被“多识字有好处”的念头驱使着。

《学前教育法》明确提出“幼儿园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这让我意识到,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如同一记警钟,敲醒了陷入焦虑的我。周末带孩子去公园,他蹲在草丛前观察蚂蚱,兴奋地喊我:“妈妈你看,有蚂蚱!”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孩子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远比那些提前背诵的唐诗更珍贵。

如今面对老二的学前教育,我学会了“慢下来”。每天晚饭后,我们会一起阅读绘本、角色扮演、搭积木等;周末去郊外时,允许孩子在泥地里踩水、用树枝画画。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却让孩子学会了观察自然、表达感受。我发现孩子在这些游戏中,语言表达能力变强了,学会了与小伙伴沟通合作,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现在想想,这才是适合孩子这个阶段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正如法律所倡导的,学前教育应聚焦“身心全面发展”,而非知识灌输。

二、构建“家庭成长共同体”:在陪伴中重塑教育生态

作为职场妈妈,有限的相处时间里,我常忍不住用“说教”代替陪伴,比如看到孩子把玩具撒满地板,第一反应是批评“太乱了,快收拾”,却忽略了他在搭建“城堡”时的创造力。以前,我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比如给他买我认为有用的玩具和书籍,却很少考虑他的喜好。学了《学前教育法》后,我开始尊重孩子的意见,倾听他内心的想法。有一次,孩子说想要一个绘画本,我便带他一起挑选。他开心极了,回家后就兴致勃勃地画画,还主动和我分享他画里的故事。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尊重孩子的选择,能让他更有主动性和自信心。

《学前教育法》强调家庭是学前教育的第一课堂,这让我重新审视亲子关系的本质。只要一下班,我就放下工作,全身心投入孩子的世界。有次和老二玩“过家家”,他把毛绒玩具排成一排当“学生”,自己扮成老师点名。我配合他扮演“迟到的小朋友”,他奶声奶气地说:“没关系,下次早点来哦!”这个瞬间让我惊觉,孩子在游戏中早已学会了理解与包容。

夫妻协作也是家庭教育的关键。以前我和孩子爸爸经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孩子也跟着对手机产生了兴趣。现在,我们严格控制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还会和他一起做亲子游戏、阅读绘本。孩子爸爸尝试用乐高陪孩子搭建“太空站”,从最初的“按图纸拼”到后来鼓励孩子自由创作,父子俩的互动越来越默契。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孩子减少了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了。正如法律所倡导的“父母共同参与”,当家庭教育摆脱“丧偶式育儿”的怪圈,父母与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彼此的成长伙伴。

三、家园协同:从“监督者”到“合伙人”的角色转型

老大上幼儿园时,我也是个“挑剔家长”,很焦虑:看到他进去幼儿园门口,就担心会不会找不到班级?会不会自己又跑出来?看到班级群里没发孩子单独的照片,会担心他是否被老师忽视;后期跟老师沟通后,让我意识到家园协同的本质是“信任与合作”。

在与幼儿园的合作方面,我也更加积极主动。以前,幼儿园组织活动,我总是以工作忙为由推脱。现在,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积极参与,像亲子运动会、家长开放日等。在参与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也更加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能更好地配合老师进行家庭教育。

“家园共育”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而家庭则是支撑桥梁的基石,只有两者同频共振,才能托举起孩子的成长。

《学前教育法》的出台,对我们家长来说是一场及时雨。让我明白了在孩子的学前教育阶段,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让我从盲目焦虑中走出来,更加理性、科学地陪伴孩子成长。未来,我会继续深入学习这部法律,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青海省六一幼儿园家长 张晓凤)



  • APP下载
  • 查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