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闻名全国的黑木耳之乡,美丽的小绥芬河畔,坐落着一所“温馨、温暖、温情”的乡镇小学——绥阳镇中心小学。从建校初期的举步维艰,到现在的凤凰涅槃,是为了实现创建“温馨校园”的目标,让原本平凡无奇的她得以华丽转身,惊艳全市。
回顾绥阳镇中心小学的做法,就是把建设温馨校园的要求抓实、抓细、抓落地,把学校校园校舍等“硬环境”与精神文化等“软环境”结合起来,建立立德树人目标,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打造学校教育品牌形象,绘就农村基础教育的最美色彩。
一、建高品位现代花园式学校,奠定温馨校园硬支撑
东宁市绥阳镇绥阳小学于2007年9月由一、二、三校合并,迁入位于绥阳镇中心街西侧的新址,现位于服务区中心,交通便利,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10平方米。建学初期只有一座空旷的教学楼,操场是泥泞的黄土地,教室里是水泥地和破旧的桌椅。在发展中学校秉持“以人为本,终身发展”的办学宗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切实营造温馨、幸福、舒适的育人环境。
(一)着眼于校园环境的“雅”
学校成立“建设乡村温馨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教师共同抓的工作机制。为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设计校园美化图纸,申请专项资金,砌甬路、垫操场、建活动区。依靠地处林区优势,经林业部门允许,发动教师们为林区间苗,将间下的不同种类的树苗种到学校的四周,并开辟花圃,种植的花草树木达到50余种。如今走进校园,你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机与活力:橙红的教学楼内书声朗朗,多彩的围栏边杨柳依依,沿甬路漫步,仿佛来到了绿树掩映、曲径通幽、百花争艳的花园。
(二)着眼于时代文化的“浓”
静态文化,润物无声。学校处处都体现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老师们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作品装饰居室,点缀生活;孩子们用花卉、剪纸、手工艺品装点教室,启迪心灵,表达情感。教学楼一至五楼分别有绿色生命走廊、德育长廊、国学文廊、科技游廊、党建领航。每一面墙壁、每一寸土地,都能随时随地让人感悟孔孟之道、品读名言警句、鉴赏美文名句,四楼的科技游廊特别为学生展示了宇宙现象变幻的奥妙。
(三)着眼于现代设施的“齐”
校内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综合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音体美劳器材、图书、实验仪器配备完善。学校现有图书25120册,建成16个辅助教室,配有办公及学生电脑198台,28个教学班均已配备电子白板,实现了办公现代化。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家组对学校的评价是:校园文化建设定位高、格调高、品味高,是现代学校理想的文化校园。
(四)着眼于安全保障的“细”
学校树立“安全无小事,安全重于山”思想,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建立领导干部带班值班制度,形成“人人抓安全、人人管安全”的局面。定期开展安全、法制教育,建立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通过安全疏散演练,提高学生自护防范能力。校园内安装了高清红外摄像头136个,实现校园全覆盖。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学校全面落实防控举措,至今没有出现感染病例。
(五)着眼于体贴入微的“爱”
学校追求“把教师当亲人,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凡是师生需要的,都力争做到极致。学校为解决外地教师的食宿问题,筹措资金建起教师周转房,生活设施齐备,并设有健身室,让教师们能够健康生活、快乐工作。
二、创多元并举品牌学校,营造温馨校园软环境
建设温馨校园是一项系统化工程。绥阳镇中心小学深刻领悟其内涵,以温馨、高雅的软环境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教学质量,办联盟式学校
边陲小镇,地处偏远,教师需要提高认识,需要拓宽视野。为此,绥阳镇中心小学以“联盟共进”为教师发展的主要模式,纵联学校,横联教师,形成共进式网络。在这个平台、有交流、有创造,在无数次的交流互动中,学校的教师专业水平逐步提高,多次在东宁市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团体成绩名列前茅。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经过“蓝青工程”“课题引领”“订单式教学”等一系列活动的历练,一支课程改革的生力军正迅速成长起来。几年来,学校共有40余人次先后获得“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有30余人在牡丹江市、东宁市举办的教育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四有好老师”已成为该校的主流。
(二)培养阳光少年,办特色式学校
绥阳镇中心小学坚持五育并举,在五育融合的基础上坚持打好学生体育基础,开足开好体育课,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使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体质、锤炼意志。
学校精心开展的大课间活动,聘请国家级武术教练编排具有精武精神的武术操。十几年的传承,让气势磅礴的武术形体操和整齐划一的红色响扇融为一体,每天伴随着振奋人心的《少年中国说》《中国功夫》,学生们抱拳、踢腿、出拳、亮掌……处处彰显着武术的神韵气度,这已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学校组织开展体育社团活动、体育运动队训练,并大力推进校园足球改革发展。“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已经成为绥小每一个运动员的奋斗口号,更是绥阳镇中心小学体育精神的最好诠释。学生们掌握了本领,增强了体魄,锻炼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生的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了100%。
正是有了这些努力,学校素质教育成果丰硕,在东宁市举办的各项各类比赛中有近百名学生获奖,连续多年取得市运动会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荣获“省级十佳乡村学校少年宫”称号。学校生源稳定并出现持续增加的趋势,现有学生1300余人。
(三)构建“心灵乐园”,办多样化学校
绥阳镇中心小学秉承服务育人理念,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致力于提供非教学、多模式、多样化的高质量服务,依据学生兴趣组建了“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文化类”四大板块共10余种特色社团。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社团活动,让课后服务这一暖心工程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服务,给孩子们打造了一个幸福多彩的服务乐园。
学校还开展了“以艺立德,以艺促智,以艺冶情”的民间艺术教育。邀请民间剪纸艺术家来校指导,通过此项活动,既丰富了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又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艺术特长。学生也在省市组织的各项比赛中频频获奖,让艺术教育融入孩子的成长中。
(四)践行“知行合一”,办多模式学校
绥阳镇中心小学结合本地独特资源优势,依托黑木耳博物馆、抗联小镇、虎豹公园等教育基地,开设“五色教育,知行合一”研学课程。涵盖德育实践、劳动体验、科学探究、军事训练等课程。“追寻红色记忆,铸就爱国梦想——走进东宁要塞”“徜徉耳乡,畅游耳海——走进黑木耳博物馆”“气象研学知万千 科普探秘乐无限——走进东宁气象站”……一节节研学课程使学生拓宽了视野,提升了研究分析能力,增强了探究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育德、培智、健体、尚美、促劳的“五育”并举功能。
(五)增添人文气息,办书香式学校
呼吸书香,浸润心灵。学校建立了教学楼廊道“读书吧”、教室“读书角”,开展“书香少年评选”活动。在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中,学校通过国学诵读、经典咏流传、图书漂流、中华诗词大赛等形式,带领孩子走进多彩的世界。
通过悦读班级、悦读之星评比活动,使全校掀起“多读书、读好书”的阅读热潮,让书籍成为孩子心灵的翅膀,让一张张书页放飞灿烂的梦想。
“经典诗文诵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还组织《最强大脑》古诗词大赛,开展“系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等主题演讲,尤其是在开展庆祝祖国七十华诞艺术活动中,由全校师生、家长2000余人共同演绎,规模盛大,气势恢宏。学校有30多名学生在省市各类诵读、书画大赛中获奖。
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倡导并推动“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推动阅读由校园深入到家庭,让学生随处有书读、爱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有力推动了良好班风、校风、家风、乡风的形成。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绥阳镇中心小学虽然是一所农村学校,但一直怀揣着“给农村学子最好的教育”这一梦想,处处向城镇级学校看齐。走进绥阳镇中心小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并举;书声、歌声、琴声、球声、笑声,欢声入耳。学校沐浴在“温馨校园”的阳光下,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勇往直前的豪迈激情,继续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努力为农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