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县止马镇中心小学地处闽赣交界点上,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的“闽西第一关”——杉关。这是一所育人环境优美、教育质量位列全县农村小学前茅的一所寄宿制小学。目前在校学生370人,其中寄宿生106人,教师46人,开设教学班11个。2017年通过“福建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评估认定。
建设好农村乡镇小学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底部攻坚、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与获得感的关键。为把学校办成一所小而美、小而优的乡镇寄宿制学校,近年来,学校贯彻“人人向美,个个出彩”的办学理念,践行“向美教育”办学主张,以“做更美的自己”为最高追求,引领孩子们走上情操更美、内涵更美、特长更美、心灵更美的成长之路。
一、润物无声——环境创设让学生情操更美
环境是沃土。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学校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从美育的高度合理规划校园,打造清新、雅致的学习乐园。凭借地势把教学区与生活区截然分开,彰显校园层次美。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全面绿化,校园更富生机;路灯、庭院灯错落有致,校园更显明亮;观景小公园、茶园、文化石相互映衬,校园更觉优雅;深红色的环形跑道,绿草如茵的足球场,硅PU篮球场,让校园更是亮丽;书法室、茶艺室、舞蹈室、古筝室等功能室齐全,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创造了舒适、优越的条件,愉悦了孩子们的身心。如今,常常能听到孩子、家长、同行由衷地赞叹:“止马小学真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合理的布局彰显校园的大气,而环境的创设与装点,更突显其育人的内涵。学校以乡土文化为切入点,把爱乡、爱国的情怀从小就深深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灵。校园内建起了以“家”为主题的小公园。走进公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公园的中心位置设有“止马镇微型地形地貌图”,孩子走进小公园,就能直观地看到自己家所在的地理位置,增强了学生爱家情怀。学校把止马的“历史名人、古建奇观、自然风光、美丽乡村”浓缩成立体镂空,造型各异,图文并茂的文化长廊,学生置身其中,仿佛与先贤对话,荡涤心灵,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形象化。
校园建设不留死角,学校厕所的改造也体现文化气息。卫生间一律采取电子控制冲洗,用清新剂除臭,醒目处委婉温馨的提示性语言以及边角的插花装饰等,都让这小小的空间充满人文关怀。除了净化、美化,学校更强调的是“文化”——教给孩子们如厕安全、如厕礼仪、清洁维护等方面的常识,高雅文明的素养之花在这里绽放!
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独具匠心的剪纸艺术,积极向上的励志故事等班级文化,尽情地彰显了教师和孩子们的特点和个性。一个个板块,一块块专栏,让每一面原本冰冷的墙壁充满温情、让每一个角落迸发激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就是用这种无声的、犹如春雨般的环境创设,轻轻地,悄悄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润物无声”中实现人格和情操的不断升华。
二、悦读浸润——课外阅读让学生内涵更美
“地瘦种松柏,家贫子读书”。操场上那一排苍劲有力的松柏,告诉每一个孩子阅读对自己一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学校始终把课外阅读作为办学的重点和特色,围绕“共阅同本书,打造书香园”主题,扎实推进课外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涵养的止小人。
教学楼、宿舍、餐厅……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开放书吧,让书籍触手可及,让阅读填满孩子每一个时空,让阅读成为不可或缺的习惯。学校每天利用课间时间在国旗台上让孩子进行读书汇报,交流读书心得;每周图书室向孩子们推荐一次优秀书籍,让孩子们与好书交朋友;每周特设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其间不定期邀请专家到校讲座、授课;打造阅读指导专场;每月家庭亲子共阅一本书;每年统一征订价值近三万元的期刊,经典名著,用来拓宽孩子们阅读选择的空间。此外,学校还引进厦门悦讯科技公司阅读系统,建构线上阅读与测评,激活师生的阅读热情。如今,走在校园内,你感受到的不仅是满满的绿意,更有浓浓的书香。
一池清水,只要击拍就会产生阵阵涟漪。学校就是用这样一个个有针对性的活动不断地提高着孩子们课外阅读的热情,让他们在一次次全新的激励下,登上一个个新台阶。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驻足于学校文化墙下的孩子越来越多,到图书馆借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流连于书吧的孩子越来越安静、谈论课外书内容的孩子越来越有想法……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校已经为孩子们打开了五彩缤纷的课外阅读大门,孩子们将在浩瀚的书海中汲取养分,成就涵养之美。
三、各显千秋——实践活动让学生特长更美
“每一棵参天大树都来自曾经毫不起眼的种子,而每一颗种子都有适宜自己的土壤。” 为此,学校围绕“坚持实践,综合发展,快乐成长”的思路,立足优越的办学条件,挖掘校内外教师优质资源,搭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照亮了孩子们寻找合适土壤的金光大道。
学校突破以往课程单一的局限性,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又以传承学校传统特色为基础,拓展延伸出“语言、科普、逻辑、音乐、美术、体育”六大类社团兴趣小组活动,如鼓声阵阵,振人心的腰鼓队;细线穿针,绣人生的刺绣社团;拨弄琴弦,扣心弦的古筝兴趣小组;攻守之间,长智慧的棋类社团;清泉泡茶,韵味飘香的茶艺社等24个活动项目。
实践活动打破年级、年龄的界限,以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项目组成新社团,统一活动时间,“走班上课,分层教学”成为学校新的课程常态。实现了每位学生从具备1项体艺技能,向多才多艺发展迈进。
有春的耕耘,才有秋的收获。学校创建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就是种子发芽、生长的一片片肥沃土地,相信孩子们终将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中长成参天大树。
四、春风化雨——温馨家园让学生心灵更美
为了让寄宿生进得来、留得住;住得舒心、学得开心、家长放心,学校争创“四个一流”,构筑温馨家园。
争创住宿环境一流。先后为食堂配备了电磁炉大炒锅、热菜台、消毒柜、排油烟罩等,实现食品加工电器化;宿舍配备了净水机、空气源热水器、洗衣机、衣柜、书桌等,让孩子们生活在校园却感受到浓浓家居的温馨。
争创营养膳食一流。在孩子们的用餐方面,学校也毫不马虎。早餐每天一蛋,多样糕点交叉配送;中餐两荤一素、晚餐一荤两素,每周统筹编排,力求每天不重复,还专门聘请有经验的厨师下食堂,让饭菜不仅营养、安全,而且卫生、可口。
争创养成教育一流。围绕“向美宿舍”评选,实行半军事化、数字化管理。每天由教师组织早晚锻炼,餐前集中养成教育,吟诵古诗,晚自习上下课统一排队。用数字编码组织学生配送饭菜,用餐,用水,做卫生,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有条不紊,孩子们更是显得那么自立、自律、自强。
争创爱心帮扶一流。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数量增加,留守儿、学困生、问题生的比率持续上升。为唤起这个群体学生心中的爱,眼中的光,学校精准施策,开展“五个一”活动:一是建立一张信息卡,摸清基本信息,强化帮扶针对性;二是成立一个服务团队,结对帮扶(师生和生生两种形式);三是设置亲情聊天室,开通亲情可视电话。为他们提供一个倾诉心里话的地方,以此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让爱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四是举办一次(每学期至少一次)主题活动,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学会自学、自理、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五是每人参加一个社团活动,让他们有玩伴,有人关心爱护,有人监督管理,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冷漠和无助。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自信;在安全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信任;在接纳和友谊中长大的孩子学会爱和尊重。正是有这样安全、温馨、丰富的寄宿生活,孩子学会了信任、学会了自信、学会了爱和尊重,他们在这温暖的大家庭中心灵正被雕琢得越来越美。
春种秋收是永恒的定律。近些年,全体教师勠力同心,争创更美,付出辛勤汗水,也收获了一串串的惊喜:2019年6月荣获光泽县“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年8月荣获福建省“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2019年6月荣获“南平市示范性家长学校”、2019年8月荣获“福建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特色校”;2018年8月荣获南平市第一届(2015-2017年度)“文明校园”;2018年质量监测综合考评位列光泽县小学系列第三名。2017年9月荣获“中小学校园文化美育环境(培育)示范校”;2017年12月荣获“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2016年3月荣获光泽县2015年度平安学校创建“先进单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呵护孩子成长,引领他们做“更美的自己”的道路上,学校还有许多功课要做,还有很多细节要完善。但学校有理由相信,在积极践行“向美教育”办学主张的道路上,一定能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有品质、有品性、有品牌”的农村优质寄宿制小学,成为振兴乡村战略的亮丽风景线,成为底部攻坚的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