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露润春华 温馨满校园——海北州门源县珠固乡寄宿制小学创建乡村温馨校园案例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7日

为了进一步优化教书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增强学校吸引力、凝聚力,把学校建设成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学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农牧区孩子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及创建温馨校园优势  

珠固乡寄宿制小学是一所农牧区寄宿制小学,始建于1953年,坐落于门源县珠固乡玉龙村,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生221人,在校住宿生2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学校教职工43人,专任教师17人(含学前教育);其中高于规定学历教师14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专业结构配置基本合理。校园占地面积11968平方米,建筑面积8302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布局合理、建设规范,现代化教育设施较为齐全,是一所矗立基层、扎根深山的农牧区寄宿制小学。

创建温馨校园具有的社会环境优势。学校所在的珠固乡是一个民族气息浓厚的地方,村民文明淳朴、环境优雅,仙米国家森林公园覆盖全境,藏传佛教珠固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华热藏族服饰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附近东旭村是当地有名的旅游乡村,共同构成了珠固乡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

二、统一思想,加强组织

将温馨校园建设上升到环境育人的高度,学校党支部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创建“温馨校园”领导小组,校长黄世凯同志任组长,将创建“温馨校园”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学校专职副书记专管环境建设、规划等。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制订具体可行的创建方案,细化学校环境教育内容和活动,做到组织、计划、人员、经费落实。少先队大队负责组织开展创建“温馨校园”的各项教育活动,形成了大家动手,共建温馨校园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办学条件是创建温馨校园的有力保障。在创建过程中,学校加快了信息技术和安全设施设备的建设,学校现有教室6个,拥有班班通教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室、科学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标准化操场200米环形跑道、篮球场、乒乓球台等运动场地,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拥有图书10918余册,教学仪器品种齐全,体育器材准备到位。教师人手一部电脑,学校还开通了无线网络和完善了校园广播系统。学校建有规范的学生餐厅、宿舍,就餐环境、住宿环境大为改善,同时学校对属于危房的公厕进行了重建。校训醒目凝练,校园实现了全覆盖性硬化,绿化精心布置。

四、构建和谐的关系,营造温馨的管理格局

建设温馨校园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校领导班子6人,共涉及教学、教研、少队、财务、工会、后勤等具体工作,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宽松而又不失严谨的工作环境。学校领导团结表率,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讲贡献、求实效,同心同德,共谋学校发展大计;学校领导主动与教师深入交流,更好地理解、把握学校的决策、意图,更好地贯彻学校的工作思路。教师们乐教敬业、踏实进取。虽处偏远山区,教学条件艰苦,但工作热情织热如火,尽职尽责。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育人,依法治校,科研兴校”,做到尊重、关爱每一位教师,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学的创新性。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关注课堂,不歧视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主动与家长联系。构建了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温馨管理格局。

五、开展多彩的活动,营造温馨的氛围  

学校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多彩的教育活动。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学校利用清明节开展系列活动,纪念革命先烈,弘扬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利用“六一国际儿童节”,开展学校师生田径运动会或校园文化艺术节,丰富学校文化生活,为“创建文明校园”起到重要作用。以七月份建党节为契机,组织开展了珠固乡寄宿制小学“红领巾 心向党”迎七一活动,在重温经典、铭记历史的同时,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文化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利用法制宣传月组织开展了“传播法律知识,共建和谐校园”的法制教育活动、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的演讲比赛活动、“网络安全知识进校园”为主题的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等。

2.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近年来,学校积极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课堂、夏令营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从小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发挥宣传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充分利用好广播、宣传栏、黑板报和电子屏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六、采取科学有效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抓好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始终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强化教学管理,加强督导检查,教务处从备课教研、课堂教学、作业辅导、考核评价等各方面对教师进行全程督查。做到周查、月检,实事求是,记录翔实。建立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提升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管理工作,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教职工政治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开展师德教育。严格执行教师岗位规范,每学期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记录。同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督促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逐步形成了一个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群体。  

3.规范教育管理。学校规范教育收费,按照上级规定向学生收取费用,杜绝乱收费现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课程计划,不随意增减、变更课程、课时。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执行“双减”和“五项”管理工作,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以上。学校每年举行趣味运动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七、特色校园文化引领,打造温馨文化氛围

1.健全管理机制,爱心呵护学生成长。学校的寄宿生大多来自珠固乡偏远的自然村落,寄宿生年龄最小的只有7岁、自理能力差,特别是初次离开父母、家人的学生想家情绪重、心理脆弱。针对这些特点,学校组成了专职负责生活老师及班主任老师专管学生的生活。通过学习培训,使他们掌握了必需的教育方法和管理知识,还建立和完善了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参加的寄宿生管理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管理机制。学校经常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及时总结交流管理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还不定期派出督查组到学生宿舍、食堂进行现场督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留守儿童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全体班主任的共同支持和配合下,学校先后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同留守儿童谈心,开展一系列资助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和亲情。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塑造学生正直人格。学校通过制作校园国学经典文化墙,引导学生阅读优秀古典文学,开设书法课,经常举行一系列有关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竞赛活动等,让学生时时刻刻汲取伟大祖国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懂得作为华夏儿女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塑造孩子们正直、诚信、乐善、进取的人格。学校还打造了教师办公室文化、楼梯文化、图书文化、厕所文化等。正所谓文化处处在,熏陶点滴在心中。 

八、常抓安全工作,确保校园安全 

校园安全是建设温馨校园的保障。一直以来,学校都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制订安全工作计划,完备各种安全工作预案及制度,经常检查和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合理分工,落实责任制度,使各项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利用学生集会、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德育通报等阵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对安全工作进行专题讲解和防范提醒,还针对部分偶发安全事件进行剖析,举一反三,警示教育学生。在开学第一个月内进行相关的安全演练,进一步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了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让安全隐患人人排查、安全工作人人知晓、安全防范人人参与。学校还定期对校园及学校周边空地、水沟等进行消毒,防止疫情的发生。由于学校安全责任落得实在,安全制度比较健全,安全教育频繁开展,预防措施比较妥当,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所以近年来没出现过任何重大不安全事故。  

九、所取得的成果

经过努力,学校布局合理,设备先进,环境整洁雅致,校园安定有序,人际关系和谐,校园内外洋溢着温馨的气息。学校的教育教学硕果累累,2016—2022年连续七年获得全县农牧区六年级小学毕业暨升学考试第一名;2019年获得“民族团结杯”县级机关篮球赛季军;2019年、2020年获得年终考核先进集体;2020年获得县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集体;2020年获得县级优秀少先大队;2021年获得团省委生态自然课堂示范学校;2022年挂牌“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教育自然课堂”示范学校。

十、今后设想

继续围绕温馨校园建设方案,全力打造温馨校园,使学校的布局更加合理协调,环境更加雅致,校园更加安定和谐,教师依法治教、专业过硬,学生更健康、全面地发展,把学校建设成能和县城学校相媲美的质量一流、家长满意的“温馨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