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基本概况
宜良县耿家营乡民族小学始建于2004年9月,距宜良县城28公里,距耿家营乡政府9公里,是一所由5个村委会所辖的5所完小22个教学点合并新建的全寄宿制农村标准化小学,是省、市、县收缩校点,是扩大办学规模,集中办学的示范校,学校办学模式被称之为“羊桥模式”。学校占地25333平方米(含勤工俭学基地533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13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11163平方米,绿化率达44%;现有在校学生316人,共9个教学班,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28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2%;现有教师23人,平均年龄37.6岁,其中本科学历15人,专科学历8人,教师队伍中有市、县、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8人。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全校教职工团结协作,默默奉献,开拓进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办学效益赢得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学校先后获得了“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校”“云南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绿色学校”“云南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云南省汉字书写规范化示范学校”“昆明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昆明市文明学校”“昆明市文明单位”、“昆明市绿色学校”“昆明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多项荣誉。
二、凝心聚力,创建和谐温馨校园
(一)硬件建设抓配套,发挥功能促教学
在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耿家营乡民族小学成为昆明市首批农村标准化建设项目学校之一,学校硬件设施得到完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学校建有科学实验室、阶梯教室、信息技术教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工会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少先队活动室、教师周转房、教工食堂、乡村少年宫等,有宽敞明亮的学生餐厅,规范的学生食堂操作间,学生宿舍和浴室设施配备齐全。有标准篮球场3块,有规范的200米跑道。各功能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二)绿化美化抓特色,环境育人见成效
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展示学校文明形象的一个窗口。良好的环境能让师生身心愉悦地工作和生活,较好地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校园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融花园、学园、乐园为一体,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增强了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环境的育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提升素质做楷模,师生和谐促发展
1.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学校领导班子素质高,深入教学作楷模,学校行政领导班子设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工会组长、少先队辅导员。班子成员年龄、专业搭配合理。学校多年来的发展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一个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协调合作,互相支持,是一支勇于拼搏,敢于担当的优秀团队。
2.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学校的发展依靠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为此,学校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当作学校发展的关键来抓,重视师德建设,做教书育人楷模。“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校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深入开展以“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使广大教师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师德水平,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热爱学生,敢于创新,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四)学生活动多样化,全面发展助特长
学校学生来自42个自然村,实行全寄宿制,减少了家长每天往返学校接送子女的辛劳。学生住在学校,生活自理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来自不同村落的孩子聚在一起有了竞争的意识,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对后进生进行辅导或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1.学校每年举办“六一”艺术节和冬季体育运动会,通过活动的举办,学生的体魄得到锻炼,兴趣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发展,自信心得到增强。
2.学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了以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为主,以少年宫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为辅的两级兴趣小组。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他们在活动中受益匪浅。每逢星期二的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全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全体师生参与学校大型课间集体彝族舞蹈——“大三弦”,苗族舞蹈“采花山”,周三组织腰鼓队活动、鼓号队活动、合唱队活动;周四组织开展少年宫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18个兴趣小组(包括踩高跷、打陀螺、滚铁环、竹竿舞、电子琴、棋类、书法、绘画、舞蹈、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小主持人、朗诵、武术、摔跤、手工、模型、彝族语言歌舞、苗族语言歌舞等活动内容,其中民族摔跤、民族语言歌舞是学校少年宫的特色项目。)让他们自由选择,班班参与,人人参加。以艺术、体育、科技等为主要培训内容,以有特长的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任课教师为辅导员。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为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地成长注入了活力,充分体现了党对贫困民族地区孩子们的关爱,为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让农村未成年人享受到与城区未成年人同样的素质教育,有力的促进了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
建校16年来,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精彩纷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特长。摔跤队在“昆明市五运会”“昆明市六运会”中,取得金牌第一的好成绩,摔跤队的各种比赛奖杯琳琅满目。合唱队、鼓号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五)文化建设抓内涵,春风化雨育桃李
学校大力加强校园书香文化建设,积极动员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精心布置了校园文化长廊,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能育人。运动场墙壁上,展现了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展现了孩子们参与体育课,小组活动时的矫健身姿,展现了学校洋溢着青春健美和蓬勃向上的气息,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以深厚的情感融化人,以科学的激励鼓舞人。在校园的墙壁、走道上,悬挂着关于“文明礼仪、诚信守孝、激励学习”等方面的精致挂图,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着无声无息的教育。各班级根据本班特点建立了班级文化、宿舍文化,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营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六)民族文化重传承,民族团结共发展
学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学生占72%,少数民族小学以彝族和苗族为主,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学校主要以传承民族文化为抓手,促进各民族学生和谐共处。
1.建立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2.开设学习民族艺术兴趣班。
3.建立民族文化宣传栏 ,丰富校园文化。
4.开展学习民族语言文字兴趣班。
5.用民族音乐编排大课间 ,让民族音乐舞蹈舞动学校的活力。
6.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节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校园。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促进各民族的友谊,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出绮丽的光彩。
(七)安全教育制度化,立体防范保平安
安全不保,何谈教育。“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针对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学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摆上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在常规管理中落实安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安全,在工作重点中突出安全,切切实实把“安全无小事”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做到了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学校领导班子站在“抓校园安全就是抓学校发展,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以平安校园创建为契机,通过实施精细化安全管理,制定和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安全工作责任制,各块安全工作专人负责,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校园安全屏障,确保了学校平安、稳定、和谐。
有各级领导的亲情关怀,有一支矢志扎根民族地区,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教师队伍,学校成为云南省第一家山区“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校”,学校在省市小有名气,教育科研有成果,教学质量名列前茅。干群关系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和睦亲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学校围绕 “外树形象,内强管理,提升质量,彰显特色”的工作思路,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全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校坚信,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全校师生将同心协力,以更加昂扬的精神投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的校园,自主发展的乐园,张扬个性的乐园,优美典雅的花园,为彝乡苗岭教育的发展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