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飘山野 温馨满校园——高县蕉村镇中心小学校乡村温馨校园创建经验材料

来源: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蕉村镇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2日

1924年蕉村籍革命烈士邹必诚卖掉祖业田地二十余担兴办的义学。时光走过百年,当年的义学成为现在的宜宾市高县蕉村镇中心小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4亩,其中建筑面积8115平方米,运动场面积7978平方米,绿化面积5152平方米。有1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59人,最大班额54人。有教师41人,其中市骨干教师3人,县骨干教师5人,高级教师9人,学历达标率100%,高学历率97.5%。

一、丰富内涵,培植健康向上的温馨文化

学校党支部切实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师生,共同营造“书香、墨香、艺香”的“三香校园”。全体师生继承和发扬学校创建人邹必诚烈士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对家乡父老仁义厚德的品德,确立“诚义”核心文化主题,以“写好人生每一笔”为办学理念,把“书香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作为办学愿景,“以墨养德,以书启智,以体强身,以艺怡情”作为特色追求,以“诚义敏健”为校训,“博雅阳光”为校风,“学高品正”为教风,“乐学善思”为学风,构建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2017年评为“宜宾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2018年评为“宜宾市优秀少先队集体”,2020年评为宜宾市“德育先进单位”;2021年评为“宜宾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网、县融媒中心、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优化环境,打造绿色生态的温馨校园

学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以优质化的育人环境、精细化的学校管理、内涵化的文化熏陶、灵活化的活动引领,推动学校和谐发展。学校硬件设施和教育装备等均达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基本标准,校园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学校建有17间标准教室,配齐了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电子钢琴、录播、计算机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卫生保健室、学生食堂、心理咨询室、艺术展厅配置齐备。

学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教室走廊、墙壁、校园围墙等载体,发挥校园宣传栏、大型显示屏、广播站、学生“多肉种植园”实践基地的作用。教学走廊上,一幅幅学生书法、绘画、黏土、竹壳、剪纸作品整齐排列。高端大气的“楷行隶篆千字文书法广场”上,学生愉悦地走笔、临摹。学校积极打造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处景致都蕴含文化,形成了“一廊一道一墙一中心、一站一群一会一板报、一队一团一坊一展厅、一室一吧一亭一广场”的文化格局,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求知的殿堂、成长的驿站。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多维度、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温馨文化校园正在蕉村小学落地生根。2015年评为宜宾市“书香校园”;2017年、2018年评为高县“书香校园”,2020年评为“高县第二届文明校园”。

三、倾情关怀,营造慈养心灵的温馨家园

关爱残疾儿童,努力做好控辍保学,爱心传递,致力做好扶贫攻坚工作,不让一个残疾儿童、贫困家庭孩子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是我们义务教育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学校本着“让每一位残疾孩子都能阳光成长”的理念,对全部17名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作出妥善安排,能到校的安排随班就读,不能到校上课的采用“送教上门”的方式,送上关爱,让他们也能享受接受教育的机会。学校建有标准的特殊教育资源室,经常带领小天使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康复训练。还专门成立了“天使”艺术社团,安排一名音乐教师、一名美术教师进行辅导。对“送教上门”儿童,学校做了充分的准备,责任到人,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制定教育计划、送教课程、学习用品、小礼物等。在送教过程中,教师们工作耐心细致,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对孩子进行家庭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竭力为孩子送去温暖,用爱心、耐心、恒心为他们送去关爱、送去快乐和幸福。“中心小学校过年又为残疾儿童家庭送上生活用品啦!”“老师们带来了学习用品和玩具,孩子爱不释手!”“曹吾兴老师教会孩子唱国歌了!”“孩子生病了,学校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家长们欣慰,学校也在2017年评为“四川省青少年健康关爱示范学校”。

四、立德树人,锻造敬业乐教的温馨教师

学校全面推行人性化管理,结合队伍流动过大的实际,全方位、多维度搭建教师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成长平台。以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为契机,在教师中大力开展“修师德、练师能、正师风”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通过专题学习、党员示范、演讲、召开座谈会、读书活动、问卷、签订责任书等形式,不断加强师德教育,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教师“爱学生、爱岗位”的责任意识,引导教师坚持自己的职业理想;持续推行“四大工程”:初入职教师“朝阳工程”、新教师“强基工程”、中老年教师“秋实工程”、骨干教师“青蓝工程”,以提升教学技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有“让学生难忘教师”的资本;实行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骨干教师培养成积极分子和党员,党组织主动找骨干教师和积极分子、骨干教师主动找党组织,向党组织靠拢的“双培双找”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实行全员培训、跟岗学习、专业带动非专业抱团发展的“一体教师全员培训工程”;聚焦课堂,落实“双减”,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研讨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共同商讨“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学生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策略。在此背景下,“一年站稳,二年能干,三年成熟,五年骨干”的山区教师快速成长模式基本形成。

五、五育并举,培养快乐成长的温馨学子

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学校成立安全领导小组,每学年修订安全制度,层层落实安全责任。严格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建设要求。结合逐项安全教育的实施,开展逃生避险应急演练、安全知识讲座等专项行动。严格落实一岗双职;着力推进专项教育;培训、教育、督查、提示多管齐下,保证安全零事故,为学生快乐成长保驾护航。先后获得县“平安校园”“安全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加强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管理,科研带动教改,教改提升质量,通过教科研过程的管理,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承研的国家级课题子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均获得市级奖励或评估结果“优秀”,实现教科研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统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克服师资、区域等不利条件,质量逐年提升。

学校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立足本土文化,注重特色教育,坚持五育并举。通过书法特色带动,开出多类特色课程,构建“诚义立德(人文与社会)、诚义启智(科学与创新)、诚义健体(运动与健康)、诚义润艺(艺术与审美)、诚义养能(生活与实践)”五大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设有软笔书法、硬笔书法、绘画、手工、竹壳艺术、刻纸、合唱、葫芦丝、舞蹈、语言、摄影、陶罐花艺、天使(残疾儿童)等12个校级艺术社团,覆盖70%以上的学生。每班设有书法、器乐、合唱、集体舞4个社团,学生覆盖率达到100%。建设了集雕刻、刻纸、绘画、手工、竹壳艺术、陶罐花艺等工坊组成的大型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百名师生葫芦丝合奏响彻山野,飘进老百姓心间;艺术节上百幅艺术作品展示惊艳了家长,滋润了家长心田……学校葫芦丝社团被选为市教体系统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汇演单位,后因安全、疫情防控原因汇演取消。

通过一系列举措,做到基础课扎根、拓展课深化、选修课提升、特色班级推进、多元评价支撑、艺体辐射社区、村社家校联动,形成优势,逐渐形成蕉村现象,产生蕉村效应。2017年评为“宜宾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20年评为“宜宾市优秀学生艺术团”。

打造温馨校园,“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教育”,是学校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我们将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和发扬邹必诚烈士优良传统,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以优良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多彩的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让学生自主、愉悦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