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市第十一中学坐落在座落在梧桐镇,是一所寄宿制乡镇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28429平方米,建筑面积17273平方米,绿化率达到了31%。独具匠心的楼宇构造与点缀其中的绿色植被交相辉映,清新宜人的环境、乐于奉献的教师、朝气蓬勃的学生让学校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1594名学生,,118名教职工。学校的硬件设施有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音体美功能室一应俱全,充分地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积极创新两种理念,强化三项管理,采取四项措施,达成五个目标的工作思路,构建了“1·4·6”管理模式,,使学校管理日趋科学和规范,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迹。学校连续多年在“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中名列前茅,受到市委政府的表彰奖励。2017年12月,学校成为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部署会的现场观摩单位,社会声誉和影响日益提升,近年来50余次接待来自省内外的考察团,受到广泛的赞誉和好评。
一、安全为基,筑牢学生健康成长屏障
安全工作是学校的根基,保安全才能促发展。为了营造温馨和谐的学校环境,秉承“生命至上、和谐发展”的安全工作理念,做到了安全教育课程化、安全职责全员化、安全隐患排查常态化、安全演练实效化。将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知责履责、宣传教育、社区共创、设施设备、隐患排除、安全演练作为推进安全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岗双责具体到了学校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职责。安全隐患排查从宏观到微观,由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面分工明确,职责具体。安全演练每月一次,主题明确,组织严密,措施得力,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丰富了学生的安全知识和应急能力。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高度重视住宿生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住宿生管理制度和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宿舍管理24小时专人值守,宿舍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学生被褥、洗漱等生活用品摆放整齐有序,室内通风消毒定期进行,做到了空气清新,窗明几净,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在餐厅运营上,学校提出了“安全、卫生、节俭、文明、健康”十字管理理念。完善的制度、规范的流程、有效的监督、严格的考核、明厨亮灶工程的施行、领导教师陪餐制度的跟进,在提高管理质量的同时,使广大师生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也不断提升。
二、文化为魂,丰富学生成人成才土壤
学校文化紧扣“感恩”特色主题形成体系。教室文化、楼道文化、天桥文化、楼梯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楼宇园林文化以及校园文化长廊,“感恩”特色元素一一贯之。班级文化突显班级特色,形成一班一品位,一班一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楼道文化、天桥文化遵循学生发展需求,激发其兴趣爱好;楼梯文化展示“教师风采”,无声中教育学生要尊敬师长;宿舍文化突出“家”的主题,通过“文化之家、文明之家、洁净之家、勤学之家、励志之家”的建设,让住宿生感到温暖、温馨、舒适、积极、蓬勃、向上;餐厅文化布置注重知识普及和规范引领,介绍饮食文化和疾病防控知识,教育学生合理膳食,勤俭节约,感恩“一米一粒”来之不易,使餐厅既承载了它的服务功能,又延伸了它的育人功能;整个楼宇园地的命名,紧扣学校特色理念,凸显“恩”“德”两字,赋予其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校园文化长廊定期呈现不同的文化内容,通过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师生文化生活。文化的浸润使“感恩”特色内植于心,外化于形。学生在学校组织的“感恩”系列活动中大胆表现、积极参与,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学思践悟的收获和喜悦。该校四名学生成为孝义市首届“新时代好少年”受到了表彰奖励,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学校传递了正能量;该校学生王毅倩的助人为乐登上了今日头条和孝义关注,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感恩特色教育成为该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精神品质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和平台。
三、教师为重,提升农村学校办学质量
该校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上提出了“立师德,强师能”的六字发展战略,构建了修、训、研、评四大引擎,推出“63344”管理措施,引领教师步入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修炼师德当是教师毕生的功课,学校提倡并要求教师要做到:修“爱国守法”之规,让其坚守道德底线;修“爱岗敬业”之为,让其增强职业责任;修“关爱学生”之行,让其恪守职业本分;修“教书育人”之能,让其履行职业使命;修“为人师表”之范,让其树立职业形象;修“终身学习”之求,让其增添发展动力。学校长期开展“学习先进·涵养性情”系列活动,教师在认真聆听、积极参与、交流心得,实践感悟中提升修为,同时签订责任状、温馨提示等形式,提醒、约束、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借助最美教师评选活动树典范,立标杆;开展读书养性系列活动,丰富教师阅历;开展“爱在家访路上”系列活动,达成合力育人;构建四维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做到教师师德考核阳光下,多角度。
该校采取“三步走”战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借力北师大,登高望远。借助市局与北师大的合作,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提升技能。依托共同体,智慧共享,积极参与“学校共同体”建设。通过系列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立足校本,落地生根。在教学常规工作上,该校提出了强化六个意识,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了管理考核细则。在校本研训工作上,学校开展学情研究、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以及专业理论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的“三研三训”活动。同时还开展讲故事、写案例、制课件,写反思的“四个一”活动,在总结中不断丰富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术业专攻,成长可期。该校的班主任团队对“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进行了探索研究,进一步健全了学校的管理机制,以学科为单位的教研团队也在比、学、赶、帮中共同进步,教研质量逐渐提高。年轻教师在和老教师的“结对帮扶”中得到了快速成长,实现了由普通教师向骨干教师的华丽转身,成为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获得市级以上“教学能手”的人数也逐年递增,从整体上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学生为本,绘制学校持续发展蓝图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是全体教师和家长共同的追求,也是“感恩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为此,学校紧扣“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了“1125”育人模式,系统推进德育工作。一个目标,立德树人;一个抓手:以“感恩教育”为抓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两个并重:内在道德品质修养和外在行为习惯养成并重、教管并重,思想教育与行为习惯监管并重;五项措施:思想熏陶:利用班会、升旗、集会、板报、感恩大讲堂、五老宣讲等各种教育的机会和平台多角度、多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唤起学生正确的人生取向和价值追求。实践体验:开展学校类、家庭类、社会类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德育教育基地,在实践中去感悟,在认识中去提升。家校合作--该校积极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展开多种形式的家长培训活动,唤醒、激活、提升家长关注学校,支持学校,配合学校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拉近家长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在实践中,又引入了“立家规、传家训、扬家风”的主题系列活动,推出了继“感恩”系列校本课程之后的又一课程体系。激励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评选活动,传播正能量,激活内动力,推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学校管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在不断的充实和丰富中去完善。多管齐下的举措,丰富多彩的活动收获了“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喜人成果。中考质量连年攀升,12个艺术体育社团精彩纷呈,作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一年一度的“市长杯”足球联赛屡创佳绩,市运会连续五年蝉联同系列冠军,校园文化艺术节成绩喜人。
盘点收获,欣喜地看到“荣誉墙”上一张张浸润着汗水和心血的奖状。无论是中考优异成绩的蝉联,还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都离不开脚踏实地的钻研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不忘初心,不负韶华,继续行走在建设美丽乡村学校的道路上,去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教育故事,收获一道道迷人的树人育才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