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万金塔乡苇子沟村小学始建于1960年,是一所发展中的村级小学。苇子沟村辖9个自然屯,人口2430人。学校占地面积1308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92平方米;教学班6个;教职工13人;在校学生176名,其中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等9类特殊群体学生25人;幼儿班2个,在园幼儿41名。
2014年,针对村小办学条件差、留不住好老师、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该县提出创建“温馨村小”,该校先后承办了2016年长春市“温馨村小”现场会和2018年吉林省小规模学校暨“温馨村小”创建现场会,把内涵敲在八个“温馨”要素上,把路径敲在“三项举措、八个温馨要素、三项联动机制”上,积极破解本村孩子不愿在本村学校就读等难题,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努力创建百姓家门口的“温馨村小”,让农村娃温馨成长。
一、实施三项举措,创建温馨校园
三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校容校貌发生很大变化。首先,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近几年来,学校在基建方面共投资100余万元,校门、围墙、甬路、领操台、旗杆、厕所等基础设施完备,操场硬化面积达到标准,篮球、排球、足球场地设施齐全,能够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建有“四室一库”,每个班都有交互式白板,信息化教学覆盖各个班级。其次,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先后种植海棠树、柳树、松树、杏树、李树、花树等总计500余棵,进入四月,杏花、樱花、海棠花相继绽放,刺玫花一直开到九月份,整个校园花团锦簇、芳香四溢,校园环境更怡人、更温馨。也实现了夏日吃甜杏、秋日食海棠的美好愿望。学校建成水泥的甬路,硬化了活动场地,告别了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时代。第三,形成了学校特色办学体系。学校凝练了“馨爱教育”文化体系,“馨”即9个温馨点,聚焦“温馨校园、温馨班级、温馨课堂、温馨课程、温馨活动、温馨关怀、温馨菜园、温馨食堂、温馨宿舍”;“爱”即9个博爱基点,立足“忠爱、孝爱、和爱、信爱、友爱、尊爱、惠爱、惜爱、慧爱”。围绕“馨爱”主题教育,科学营造墙体文化、走廊文化和班级文化,让学生时刻受到“馨爱”主题的感染和熏陶,感受自己和同学的进步与成长。在操场两侧柳树下设置了温馨乐园,它是由一个大树墩和四个小树墩组成。学校开展了五子棋、象棋、憋死牛、二吃一等课余活动。每每下课,孩子们都争先恐后跑到这里进行博弈,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在绿荫下感受着家一样的温馨与欢乐。
二、创建八个温馨要素,提升师生幸福感
近几年来,学校持续向师生的幸福感发力,创建“温馨班级、温馨课堂、温馨课程、温馨活动、温馨关怀、温馨菜园、温馨食堂、温馨宿舍”八个温馨要素,不断提升村小的温馨化程度。
第一,让温馨班级氛围浓厚。在班级布置上,把主动权交给班主任和学生,尽量以暖色调为主,打造贴近学生实际、融洽师生关系、体现“馨爱”主题教育、展现学习成果的班级文化,营造一个舒心愉悦、乐观向上、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各班均有开放式书吧和音体美器材柜,实现了活动器材走入班级、走进书包、走进家庭。学生每天都将喜欢的器材带回家中使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第二,让温馨课堂愉快轻松。全面推进小班化教学,学生数在24人以内的班使用的是十字桌,便于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展对话式教学,让孩子感到跟老师学习就像跟爸爸妈妈对话一样自由、无拘束、无压力、无负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每一节课。教室前面的交互式白板,是老师离不开的教学帮手,白板的有效利用,实现了村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让温馨课程多样多彩。该校在不改变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打破了年级界限、学科界限,整合重复的课程,减掉交叉的课程,形成了四大系列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生本课程特色化”的开发原则,第一,结合农村孩子拥有乡村资源的优势,开发了编织、剪纸课程;第二,结合学校传统教学实际,开发了古诗诵读、快板校本课程;第三,建立以小菜园为主的劳动实践基地,汇编了小学综合课程读本;第四,以活动化教学为内容,开发了葫芦丝为主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了具有乡土特色的课程体系。
第四,让温馨活动贴近学生。围绕校本课程,该校成立了6个兴趣活动小组,竖笛演奏小组、葫芦丝演奏小组、古诗背诵小组、陶笛演奏小组、手指韵律操小组、舞蹈小组。竖笛演奏小组,经过5年的学习,学生个个都是演奏的小能手。葫芦丝演奏小组,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喜欢上了这一乐器,目前,这个小组学生都能够演奏七首以上经典的葫芦丝乐曲。古诗诵读小组,为了使传统文化能够尽快进入校园,进入学生的心灵,将传统的快板与古诗词进行了融合,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形式,一有时间就挥动快板背诵古诗。手指韵律操小组,把韵律操引入课堂,贴近生活,寓教于乐,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让学生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第五,让温馨关怀直抵心灵。一是关怀教师。学校千方百计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帮助教师解决生活、工作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大龄教师找对象,解决他们的个人问题,让她们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二是关注特殊学生。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每年“六一”儿童节,学校都协调社会爱心团体,共同为全校学生庆祝节日。全面开展“代理妈妈”活动,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家的温暖。三是关注学生个性培养。以少年宫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可以有一技之长,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健康全面成长。
第六,让温馨菜园绿色安全。学校在校园内开辟了2块温馨菜园,占地面积共600平方米,设有明确的标牌,每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小天地。温馨菜园也是师生劳动实践基地,每班自己的这块地,师生可以自行规划设计,自主管理,合理分配种植土豆、辣椒、茄子、豆角、白菜等10余种蔬菜,基本满足了师生餐桌上一年四季的基本需要。学校将菜园用栅栏围挡、用花围出造型,将这块实践基地进行了艺术化设计,每当师生参加劳动的时候,都说这个菜园更像花园,感觉劳动很快乐、很有意义。
第七,让温馨食堂盛满幸福。学校按照“有冰箱、有保鲜柜、有厨台、有橱柜、有厨具”的五有标准,建设免费食堂1个,让全体师生都能够吃上安全热乎的午餐。在操作过程中,采购、出库、入库、消毒、留样等环节规范管理,这一教育民生活动得到了师生、员工和家长的高度赞誉。
第八,让温馨宿舍冬暖夏凉。在村小工作的外地的特岗教师和新分配的年轻教师,超过3人的,村小利用闲置校舍为教师建立宿舍,少于3人的,在中心校集中住宿,中心校每天安排车辆免费接送,村小宿舍供教师中午休息,宿舍有电视,连接了有线;电脑,可以联网;行李,定期清洗,规范存放;火炕,学校定期维护清理,冬暖夏凉,让老师感到家的温馨。
三、构建“三项联动机制”,形成全社会创建合力
该校坚持重点打造和全面升温相结合,落实三项机制,不断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一是建立经费投入机制,中心校每年投资5万元,确保温馨村小创建资金,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二是建立社会帮扶助学机制,争取阿满集团资助项目,每年开展一次送爱心活动,让全校的孩子享受到社会的关爱。三是建立了家校联动机制,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创建,主动出工出力,义务为学校清理卫生环境、种植花草、蔬菜,景象喜人,形成了政府、家校、社会共建共创的工作合力。
几年来,在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曾获得县级“教育管理先进单位”“校园文化优秀校”“优秀温馨村小”等多项荣誉,创建成果被中组部写进“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创新案例”;教师先后获得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学能手等数十项荣誉;学生在国家、省市县等各种活动中先后获奖百余人次。今后,苇子沟小学将秉承“温馨施教,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做到让学生开心、家长安心、教师舒心、社会放心,努力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向当地百姓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