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塬上的梦想摇篮,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得惠及人民──同心县王团镇中心完全小学创建全国温馨校园申报材料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7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是革命老区,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1936年10月,全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在同心县成立,并在王团镇北堡子开始办公,开创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沃土红新花,清水濯幼苗,同心县王团镇中心完全小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踔厉奋发,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力争将校园打造成为一个温馨的家园。

一、奋进中的学校

同心县王团镇中心完全小学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地处同心县城南15公里处王团镇中心位置。学校现有3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56人,教职工78人,其中自治区级名师2人、骨干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县级骨干教师10人,是同心县办学规模最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农村学校。学校现有图书38632册,生均26册。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旧址(王团镇北堡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校历史文化结合起来,用爱国主义教育师生,用红色文化滋润心灵,力求把同心县王团镇中心完全小学打造成有特色、有成效的“教育振兴乡村和乡村教育振兴”典范。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自治区安全管理规范化示范校”“自治区人口与健康流动示范校”“吴忠市德育先进集体”“吴忠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二、坚持党建引领学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学校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转化为一堂“大思政课”,广泛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大实践”活动,举办线上党课、主题班会等50余场次。

建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学校挂牌成立王团镇北堡子红色文化思想教育基地、王团镇敬老院思想教育实践基地,与南安实验小学党支部组成党建共同体,共同开展党旗下宣誓、缅怀革命先烈等教育活动,开展党建、教育教学等全方位互帮互助活动。学校党支部强化“十项服务”,突出“特色服务”,通过开展党员教师“亮身份亮技能”、党员骨干教师佩戴党徽,积极参与学校公开课、示范课、网上晒课活动及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和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学生评教师、教师评班子、家长评学校等互评活动,加大民主监督力度,促使教师以德立身、以德从教、以德育人,自觉维护师德良好形象;开展“双培双带”“青蓝工程”等活动,组织学榜样做榜样、学习最美奋斗者等教育活动,努力营造守纪律、讲规矩、做表率、树形象、提效能的良好氛围,2021年,学校被自治区评为“五星级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强化新时代少先队思想政治引领。党建带队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向日葵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引领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少先队员们纷纷化身“红领巾讲解员”,利用周末、假日在王团镇北堡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这块红色土地上的革命历史,王若涵等同学获得宁夏少先队员“红领巾奖章”四星章。

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抓好思政课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娃娃抓起,纳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作为思政课堂重点内容,把“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相结合,与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感恩教育相结合,常态化开展“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

讲好“开学第一课”。“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积极组织全体师生收看央视《开学第一课》《天宫课堂》等专题节目,以“云课堂”方式和全国各族中小学生共上一堂课,用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少年坚定理想、发愤图强。邀请名誉校长、老干部宣讲团主讲“开学第一课”,宣讲党的百年光辉史、脱贫攻坚历程、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用“半条被子”等革命故事及黄文秀等先进典型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使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想信念浸融广大师生教学、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之中,自觉使个人成长与祖国发展连在一起。专门录制“开学第一课”教育视频,通过珍惜生命、敬畏自然、崇尚英雄、抗击疫情等多个篇章,教育学生珍惜当下、感恩社会,奋发有为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立足“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育人目标,教师以疫情为契机,上好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家国一体”的内涵,打好学生的“精神疫苗”。有效利用学生假期生活,开展“十个一”教育实践活动,即每天帮父母做一次家务劳动、参加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一次体育活动、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征文、观看一部红色电影、办一次“我劳动我快乐”手抄报、画一幅“中国梦”主题绘画、学唱一首红歌、给父母洗一次脚。在新学期进行优秀学生作品展播,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十个一”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广大青少年凡事要脚踏实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办好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加大项目资金投入。近年来,全区开展教育质量提高行动,王团镇中心完全小学被列入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提升项目,自治区教育厅投入资金1212.1万元新建1栋综合教学楼,市县为学校配置多媒体教学机、实验器材、音体美教学设备等教育教学装备300余件,价值150余万元,新配建了消防设施、配备了学生护眼灯,县政府通过“为民办实事”项目对校园周界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对学校食堂净水设备进行了更新补充等,大大增强了学校的综合软实力和硬实力。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落实“双减”政策,持续优化教学管理,善抓教研活动,巧抓课堂教学,实施“‘教、研、听、评、赛、考’教学教研六字工作法”,每学期进行“四课”活动并进行评比,鼓励并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曾连续四年获得全县教学质量提升奖。扎实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2021年评出优秀课例16节,2022年评出优秀课例21节,毛睿等教师荣获区市一等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走在全县前列,义务教育巩固率100%,辍学学生常态清零。优秀毕业生王正鹏、罗平、马艳、李艳等被清华大学录取,10余人担任区市各部门党政领导,一大批从王团完小走出的学生,现奋战在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社会事业等各条战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做好学生的“营养午餐”。王团镇中心完全小学是2011年全国第一批试点学校,学校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制定了16项应急预案、14项工作制度,形成了“三两米饭一两肉、半斤蔬菜十克油”学生供餐食谱,探索出了稳定的“王团营养供餐模式”;2016年4月,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莅临王团镇中心完全小学视察了学生营养午餐工作,给学校营养午餐工作指明了方向,“王团营养午餐供餐模式”更趋完善。近十年来,学校营养午餐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荣获全国营养改善计划“优秀餐厅”,实现家门口的教育有质量、有保障。

五、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

建设一支“四有”好老师队伍。学校通过“县管校聘”改革和改善教师教学环境等方式,努力破解乡村学校教师“不进来、留不住”的难题,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讲奉献也讲待遇,乡村教师待遇大幅度提高,比县城同等资历教师每月高出2000元,职称评聘优先考虑,先后为13名特岗教师补缴“五险两金”。王团镇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工作,每年召开乡镇教师节表彰大会,鼓励支持教师扎根乡村教育。学校现任教师中有45人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母校任教,现任校长杨东就是学校86届毕业生,获得“五四青年”奖章,曾带领学校获得全国营养改善计划“优秀餐厅”,老校长王国平扎根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我的乡村教育梦”入选了《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我与宁夏教育》文集,张国平被自治区教育厅命名为首批“乡村教学名师”,张国平名师工作室成为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的发展平台。

上好一堂城乡结对交流课。学校与县城学校南安实验小学结成帮扶团队,在城乡结对帮扶、片区教研共同体、师徒结对等教研活动中创出了品牌。两校在教学教研、教师培养等方面走深走实,“以青带老”的方式帮助老教师学会熟练运用电脑、教学白板,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还开展了“青蓝(师徒结对)工程”、领导包组工程、“师生阅读长廊”活动、“课前小故事”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水平,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用好“互联网+教育”平台。宁夏启动“互联网+教育”试点工作以来,学校一直致力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建设、发展和提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优势,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学校师机配备比例为1∶1,学校现有交互式一体机27台、录播教室1间,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全校教师人人通开通率100%,学校互动课堂按照安排正常开设,每周在线课堂开课10节,实现班班通、室室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学校依托宁夏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和管理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已初步实现常态化。“4·06、9·20”突发疫情后,教师通过“宁教云APP”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进行线上授课,确保了“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此外,学校依托全县教研片区、县域城乡校际教学教研共同体等,上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师网络课堂”,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开够开好学生个性发展课堂。

六、聚焦五育并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在体育运动上创品牌。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关注学生的大课间活动和体育锻炼,特别重视发展足球运动,实现班班有球队,人人会踢球,班级联赛、年级对抗赛等常态化举行,在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赛、全县青少年足球联赛等活动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被评为国家级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学校首先开设韵律操,校长和班主任日常领操,给学生提供了新鲜感,也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学校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包括跳绳、呼啦圈、踢毽子、腰鼓、扭秧歌、鼓号、篮球等,让学生乐享“阳光体育”。

在美育课程上出特色。学校在全县首批建设“农村少年宫”,使王团镇的农村学生亲身走进了课本中所说的“少年宫”,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教室等配套齐全,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音乐、美术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得到解决。学校在开好常规美育课程的同时,打造了鼓号队、竖笛队、口风琴队等,瞄准机遇打造舞蹈特色艺术团队,在全县首届“希望杯”舞蹈大赛上以《鲜红的旗帜》夺得桂冠。

在劳动课程上见成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开展“红旗”班评比活动。把养成教育有机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班级形象,争创班级特色,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站宣传校园文明佳事,树立榜样。王团科技园作为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分年级分班级教会学生种植不同的植物,开设的“草莓班”被广大师生热捧。

七、创新课后服务,打造学生成长乐园

打造学生课后乐园。学校积极申请成为全县首个乡村校内课后服务试点学校,依托学校资源优势、师资优势和阵地优势,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综合施策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在免缴费用学生数量多、家长期待不足等困难情况下,本着“教育发展为人民”,创新教育服务模式,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根据教师特长和资源优势等,引导成立学生社团12个、兴趣小组42个,举办亲子游戏活动10余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生提议、校长组织的“今夜,我们不聊作业聊梦想”引发全体师生热议,收到“梦想信”400余份,实现课后服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运行。

打造学生心灵驿站。学校有建档立卡、最低生活保障、残疾等“六类”学生407人,寄宿生102人。学校充分利用乡村少年宫活动基地、校园心灵驿站、楼层读书长廊、校园朗读亭等构建学生心理安全成长空间,并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宣泄室、校园“树洞”和校医室等建立起通往孩子内心的“安全通道”,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生理上的问题。班主任建立“秘密花园”台账,重点关注“六类”家庭学生和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学生,时时做到疏导学生心理,确保校园弱势群体“有关爱”,及时发现困难的学生,对学校弱势群体学生和残疾儿童进行关心关爱,通过实地家访、送教上门、班主任和家长视频电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困难,给学生发放学习用具、生活用品等方式切实地做到关心关爱学生,利用国家贫困补助等措施解决好困难学生的学费及生活费用,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温暖,让学生“在阳光下成长”。

打造家校共育桥梁。王团镇中心完全小学家校共育工作开展时间较长,王团镇社会整体普遍重视教育,家长会常态化进行,成立了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各级家委会定期开展工作,从一年级招生时开始,家校就建立了沟通交流,使家长了解学校、理解学校,并主动征求家长对学校、对班级的意见及合理化建议,并协助学校做好自己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为学校排忧解难,为教师出谋划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家长会也是按需所开,架起了家校互通的桥梁,实现了“家校共育”的目标,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的格局,“家长学校”“家校共育工作站”先后在校挂牌。学校还会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培训班,宣传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引导家长多鼓励夸奖孩子,能做到多肯定学生的成绩、形成教育合力,进一步巩固提升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实效。

打造安全成长空间。完善校园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扎实推进“3530”模式,每天教育3分钟,周末教育5分钟,节假日开展30分钟的专题教育,在防溺水、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穷尽问题隐患排查整治,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平台学习、墙报板报、校园广播、班队会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全面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构建起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持续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暨“控辍保学温馨关爱行动”大走访活动,有力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和育人本领,提高学校的育人和办学水平,形成教育关爱长效机制,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同心县王团镇中心完全小学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踔厉前行,笃行不怠,让校园和谐温馨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努力打造让师生幸福、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温馨校园”,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