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概况及创建馨香校园优势
广安市武胜县万善小学位于武胜县万善镇,始建于1964年,地处国道212线和350线交汇处,兰渝铁路从万善镇穿境而过,借助独特的地理优势,学校打造以“尚善”教育为宗旨的办学特色。目前,学校辖完小1所,幼儿园2所,在编教职工88人,共有教学班24个,学前幼儿班8个,学生1634人。校园绿化颇具特色,栽植有茉莉、桂花、樱花、黄桷树、含笑、桃花、杜鹃、紫荆、紫薇、黄杨等各种花木,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和生态植物园。漫步校园,在花香鸟语、芬芳桃李的自然点缀和名言警句、名人字画的人文映衬下,让人心旷神怡。
在特色创建工作中,学校将“五育合一”与“尚善教育”有机结合,开展“五育合一”实践活动,在“德、智、体、美、劳”中深化“善行、善教、善炼、善艺、善劳”五善特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现、学校特色发展,使学校办学特色及效果进一步彰显。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拼搏,学校先后获得省、市、县多次表彰。近几年来,学校教师撰写的20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或经验文章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刊物上发表。在教学质量监测中,学校教学业绩综合评价连续多年位居片区前茅。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示范学校”“国家级零犯罪示范学校”“四川省重点小学”“四川省家长示范学校”“四川省教师技能培训先进单位”“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四川省爱路护路宣传教育示范学校”“广安市文明单位”“广安市校风示范学校”“广安市阳光体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人民日报》《四川教育》《四川电视台》等各级各类近30家新闻媒体对学校工作进行采访报道。学校先后承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武胜课改工作等现场会,是一所市、县知名的农村特色小学。
因地处农村,学校学生中大约40%属留守儿童,因父母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生活缺少规律。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大多跟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这部分孩子缺少父母关爱,但学校女教师多,占全校教师总数的90%左右,她们心细有爱,更能关注到这一部分学生。
二、完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1.硬件设施落实到位,专用教室配备齐全。目前,学校占地总面积约为25250平方米(约37.88亩),总建筑面积为8969平方米,现有教学楼、综合楼及办公楼各一栋,其中设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功能室及藏书室、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功能室共计17间。近几年,学校按照中长远规划方案,在已拆除的旧教学楼的基础上,分期改扩建了教学楼。2012年,学校新建面积2526平方米的综合楼;2014年,新建建筑面积852平方米可容纳几百学生同时就餐的师生食堂;2015年,改造校门及操场;2018年,新建学生运动场地5941平方米,并新建教师周转房。师生用体育器材设备设施按规定配备,其品种配齐率及数量配齐率分别高达94.2%和99.5%。音乐、美术、科学学科的仪器数量配备率高达97%以上,藏书室藏书按生均标准配备达20850余册,各功能室按计划按要求全面开放并常态化地投入使用。现今,学校每个教学班都安装有多媒体电教设备,单独配置计算机网络教室两间,计算机91台,基本实现数字化教学。拥有较为完善的校园网络及视频监控网络,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及安全提供方便和保障。学校设有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拓宽学生视野的“阳光阅读吧”,陶冶学生情操、传承民族书法艺术的“书写吧”,有在学生周末或者平时空闲时间可以参观学习的乡村少年宫,能有效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生活设施实用够用,环境卫生干净亮丽。为解决孩子在校吃饭问题,提高学生生活质量,自新建食堂以来,学校聘用专职人员管理食堂,管理人员做到持证上岗,学生食材在专门平台上采购,保证货源正规、安全。每天都有领导陪餐,试吃试尝。学校制订有《食堂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应急预案》等相关管理制度,学校严格卫生要求,严把卫生管理关,要求食堂内外、教师用餐室等做到防尘、防蝇、防鼠、防潮,不留卫生安全隐患。
为提高师生生活质量,方便师生日常需求,学校本学年增加直饮水供师生饮用,并加强管理,制订《饮水卫生管理制度》,确保师生饮水卫生安全。饮水设施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排污、清洗和消毒。储存开水的容器每天清洗1次,加盖密封上锁。饮水机(桶装水)或其他类型直接提供饮水的设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报告等相关材料。
学校厕所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左右。一楼为男厕所,共有蹲位35个,二楼为女厕所,共设蹲位48个,能满足学校师生平时使用。厕所利用自动化水箱抽水、冲洗,干净卫生。
3.校园布局均衡合理,育人氛围日趋优化。学校总建筑面积8969平方米,均为砖混结构,进入校门,左右两边为学校教学楼,共24间。功能室合理分布在教学楼的各个楼层,方便学生使用。生均教室面积4.07平方米,超出省定3.72平方米的评估标准,有效满足学前班和一至六年级24个教学班的正常教学需求。
三、以“五育合一”改革为统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善行立德与七彩德育。加强少先队、鼓号队、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中队等宣传阵地建设,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四,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播音员根据本周德育主题、近期节日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养成教育实效性。加强校园阅读吧、学生作品展示角等建设,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学之初,学校结合春节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防护知识教育。倡议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积极捐赠口罩,为学校开学做好防护物资储备。利用一个月时间,开展“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让文明之风在校园传递,使其在每个学生心中永存。学校定期组织给留守儿童过生日活动,本学期开展了留守儿童包饺子活动,温暖了留守儿童的心房。
2.善教利学与三活课堂增智。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在五育合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通过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手段,设置有探究价值的合作学习问题,让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乐学,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习得知识,推动学生自主发展。因材施教,孩子幸福成长。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学习氛围浓厚,充满活力。面对学生的差异,学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在讲新课前,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及要求,根据不同学生情况给其制定不同的学习安排。教学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转化差生,爱字当先。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学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差生进行辅导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实践证明,后进生的思想品德差与学习成绩差,往往是互相联系的。他们普遍对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不好。因此,学校紧紧围绕着学习做好后进生思想工作,改变他们的状态。如通过参观展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求知欲望;通过补课、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根据爱好特长,组织参加课外学习小组和科技小组活动。根据自身学习基础,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员工87人,专职教师86人,100%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83人(其中本科38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96.5℅,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6人,约占专业教师总数的19℅。专任教师中已聘为中级及以上职称53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超过一半的教师获得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称号。高学历高水平的优质队伍,为优质教育实施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3.善炼强身与阳光运动健体。学校科学合理安排体育课,开展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要求全校学生必须掌握武术和足球两项基本技能,体育课前半部分必须教、练武术和足球,学校给每个班配备11个足球,达到每5个人一个足球的标准。合理设计运动负荷,加强学生体育技能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阳光大课间,根据学校和季节、气候特点,晴天模式全校学生做武术操和足球基本功练习;雨天模式做眼保健操和手语操。每年11月开展全校体育节活动,通过项目竞赛,活动展示,传承体育精神,激发学生活力。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增长体育知识技能、培养学生道德和意志品质。
4.善艺雅情与文化艺术育美。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建课外文化艺术社团。结合文化特色建设开设戏曲班(110余人)、书画班(100余人)等特色兴趣班。开展各种艺术活动,提高师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学校专门成立“贝类”工作坊,通过贝类制作让学生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继承和发扬好中华经典文化,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经过训练,孩子们都能利用河蚌的壳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学校利用重要节日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以“书法进校园”为载体,开展书法公益活动和书法比赛,每年定期举行学校艺术节活动,向社会展现艺术成果。通过系列艺术活动,提高全校师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结合文化特色创建和“三进校园”活动,打造学校班级文化,走廊过道文化,花圃文化、围墙文化、运动场文化,美化校园环境,进而达到校园文化育人的目的。
5.善劳养志与综合实践培劳。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2020年9月,学校租地1200余平方米,打造“善育”劳动实践基地,目前打造了四个区,一是蔬菜种植区,二是花卉观赏区,三是水池养殖区,四是桑椹、晚熟柑橘栽培区。学校把每年5月第一周设为“劳动周”,每周星期五设为“劳动日”,合理分配校园公共区域,实行班级包片、学生包块落实校园劳动。多形式开展家校沟通,形成学生劳动共识。
四、以少年宫为载体,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万善镇乡村少年宫建于学校内,于2018年3月成立“尚善梨园学生艺术团”(以下简称“艺术团”),是由爱好戏剧文化艺术、热衷戏剧艺术工作并具有较好艺术素养的学生组成,面向万善镇学生的学生艺术团体。艺术团本着“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宗旨,是推动少年宫文艺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园地。
2020年11月5日武胜县“五育合一”现场会在学校召开,少年宫的孩子们表演的戏曲串烧,扬琴悠扬,华服亮眼。小演员们身着戏服,盛装亮相。京剧《梨花颂》演员通过优美的歌舞动作和唱词、曲调,细致入微地表达了贵妃由期盼到失望、孤独、再到怨恨的复杂心情,整场戏的唱腔如行云流水,美妙动听。把整个节目推向高潮的是传统节目《滚灯》,四名小男生头顶油灯,身钻板凳等绝技,将传统的戏曲韵律运用其中,并将少年宫戏曲班的日常训练呈现于舞台之上,学生们的动作元素以“丑角”的基本动态为主,步子包括“矮子步”“跳跳步”配合脖子前后屈伸点头,将孩子们的诙谐顽皮一一呈现于舞台之上,整台节目,孩子们载歌载舞,精彩不断,获得现场所有与会人员的好评。
学校借力“五育合一”工作推进之机,优先改善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五育合一”与“尚善文化”思想充盈校园。德育办协同少先队大队部不断创设及更新的活动载体,已全面开放和常态化投入使用的阳光书吧、情感交流吧、图书馆、阅览室、少年宫,为学校实施高素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阵地保障。随着学校校园环境的进一步美化,校园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在特色德育思想指引下,校园一道道亮丽风景,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实效教育,推动着学校各种工作迈向“润物细无声”的更高层面,创设出“尚善润新蕾,馨香满校园”的温馨育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