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县王家湾小学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为本村乡贤胡光辉先生公元1901年于胡氏祠堂所办私塾。1998年,灾后重建。为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20年8月,学校改扩建工程竣工,新改扩建校舍面积3200平方米。学校现有1至6年级共6个教学班,现有学生218人,教职员工17人,其中配备专业生活老师4名,是我县第一所公办寄宿制农村完全小学。学校拥有一支年轻、敬业、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学校造型风格独特,设计理念新颖,学生阅览室、杏坛、稼轩园、韶乐台、自然课堂、光阴塔等人文、科学和自然教学空间于校园,与洞庭湖诗词书画等乡土文化相得益彰,既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极具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堪称乡村教育之亮点,无愧孱陵一方之地标。
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各项工作成绩显著,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获评2001年安乡县“示范性学校”、获评2004年常德市“绿色学校”、获评2006年安乡县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示范性学校”、获评2009年常德市义务教育“合格学校”,2001—2018年间多次获得全乡“基础教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20年获评安乡县县级“文明单位”称号,2021年获评市级“国学教育理事单位”称号。 在温馨校园的创建工作中,该校以学生成长教育为核心,以温馨家园建设为抓手,大力营造团结、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民主、温馨、和谐的学校育人环境。
一、校园建设科学合理
洞庭湖滨,松滋东岸,深柳北去。车胤囊萤夜读之地,西向数百步,有一新建楼群,粉墙玄瓦,绿树环绕,立于广袤田野之中。院门悬湘省前省委书记熊清泉手书校牌,此乃王家湾小学也。
走进王家湾小学,首先映入眼前的是校门右手边的荷香池,池周的绿茵草坪上铺着一圈鹅卵石路。笔直漂亮的沥青主校道将整个校园分成三部分:主校道西边是一块高标准的运动区域——操场:铺满绿茵的足球场、标准的塑胶跑道与乒乓球台,时刻为学生们的运动锻炼提供保障。位于主道路东侧的是教学与宿舍建筑楼群:一座具有人文气息的光阴塔——钟楼,一座现代化教学楼和一座多功能宿舍楼以及位于两座建筑之间的礼庭——杏坛。教学楼左前方区域还有一片稼轩园——劳动实践基地,整个校园是由黔籍著名设计师刘兆丰先生规划与设计而成。多功能宿舍楼一楼是学校行政区域,含学生阅览室与教师活动室,同时也是学校主要办公区和学校教职工会议区。二、三楼是教师学生宿舍,为全体教职工安心教学和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连接教学楼与多功能宿舍楼之间的是多功能大礼堂(学生食堂),学校杏坛中间有两棵参天耸立的银杏树,学生们在疲惫时可以在此闲庭信步,舒缓身心。学校每间教室宽敞明亮,窗明几净;学生阅览室环境清雅,极具古典风韵,多功能室设施齐全,干净整洁。
二、办学条件保障到位
办学条件是创建温馨校园的有力保障。学校现设1至6年级,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8 人,留守儿童127人。现有专任教职工17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学科专业基本配齐。学校办公、教学、活动区域各自独立,现有教学楼1幢、多功能宿舍楼1幢、师生餐厅各1间、微机室1间、学生图书阅览室1间、美术室1间、音乐舞蹈室1间、多功能多媒体教室1间、会议室2间、心理咨询室1间。其中教学用计算机 30台,图书 2万多册,每间教室均配有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完全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每间宿舍统一配备空调、独立洗浴间、热水器、被套等,保障路途遥远师生的住宿条件。
三、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为进一步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探索和构建科学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该校教学工作实际,在学校全面推行“四有”实效课堂教学模式。王家湾小学坚持“生本教育”,着力打造以生为本的“实效课堂”“智慧课堂”,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落实生本教育,打造实效课堂。要求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要求教师把握好角色,归位于学生,创设和谐、宽松、合作、探究的轻松的学习氛围。
2.进行有效集体备课,落实“活力课堂”教学模式。按照教导处安排,语、数、英任课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运用每周备课安排表进行集体备课,提炼课时核心问题,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为开展有效教学提供了依据。
3.示范引领,达标促进,教研深化。课改推行之初,学校首先安排班子成员进行了多节示范课推动。学校制定了教研计划,逐步展开了全覆盖式的组内听课和“实效课堂”达标活动,有效引领教师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授课,确保学生达到规定学业水平,突出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近年来,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县期末考评中学校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毕业班成绩稳居第一名。
四、德育育人氛围浓厚
学校坚持“从品行入手,抓习惯养成,育五好学生”的办学理念,尊崇“志高图远、勤学苦练、报恩向善”的校训,并致力于把王家湾小学打造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农村学校中成绩最好、功能最全、环境最美、条件一流的示范性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
学校每间教室的班级文化布置体现了不同年级的育人目标,处处都体现着育人的氛围。每间教室均配备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做到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要做到学科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适时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发挥教学育人的作用。学校定期通过宣传栏对师生学习生活、德育评比等方面进行宣传和展示;通过国旗下讲话、黑板报、读书交流分享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活动育人的功效,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秉承全天候育人的原则,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保障学生睡眠时间,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与特色社团活动。
1.王家湾小学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进行革新与发展。学校《弟子规》国学礼仪操、《少年中国说》音乐舞蹈操以及手势舞等活动,提高锻炼身体的实效,实现了课间操的教育功能。
2.多彩活动促双减。在“双减”工作的推进下,学校开展音乐大社团与体育大社团活动,并积极举办一年一度的秋季趣味运动会,项目有接力跑、“疯狂转盘”、拔河、“袋鼠蹦跳”以及活力足球赛等等,学校还常为孩子们安排“电影进校园”“元旦聚餐”等温馨活动,让学生快乐运动,健康成长。
同时,学校还重视学生劳动教育,从每天的打扫卫生做起,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队会、班会开展法制、安全、心理健康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五、共同创造温馨家园
建设温馨校园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建立起了和谐的干群关系,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管理的主动性,教学的创新性。校园内秩序良好,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师生整体状态良好,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对于教师,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给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化情境,鼓励他们成才。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卓越的奉献精神,爱生如子,以校为家,作为寄宿制学校,大部分教师周日下午便赶到学校为下周工作做准备,同时教师关爱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把关爱与尊重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与生活服务,努力构建一个让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体系。上学期开学,该校四年级的许晴同学因不适应寄宿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表现出忧郁的状态,班主任廖老师及时发现其症状,积极对学生展开心理疏导,从学习和生活多方面来关心与帮助。刚开始廖老师还让学生与自己共睡一张床,通过心理层面干预与疏导,学生渐渐适应了学校寄宿生活,能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与生活。这都归功于老师的耐心教育。
教师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关爱、理解、宽容所有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下,学生用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回报教师的爱,学生尊重教师,见到老师主动问早、问好,形成良好的尊师氛围;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以真心换真心,打造出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六、常抓安全工作,确保校园安全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为切实保障学校全体师生的安全,依据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精神,该校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开展创建平安校园工作。近年来,学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各项安全教育工作及演练活动,不断增强全体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一是定人定岗抓安全,大会小会讲安全,人人心中有安全,为创建平安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班队会、活动课、课间操、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通过《告家长书》和《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来不断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增强全体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温馨相伴,幸福守望。下一步,王家湾小学将以创建“乡村温馨校园”为契机,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师生的心灵,以精细的管理保障师生的权益,以多彩的活动助力学生成长,不忘初心、创新发展,让农村教育这片沃土百花齐放、芬芳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