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登中心完小温馨校园创建经验介绍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0日

一、学校地理概况

维登乡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西南部,距县城73公里,地处东经98°57′—99°17′,北纬26°57′—27°09′之间,跨经度20′,纬度48′。东西最大横距3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9公里,面积409平方公里。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碧罗雪山山系尾部,属“三江并流”核心地带。境内绝大部分是高山深切割地貌,最高海拔4382米(新化湖),最低海拔1480米(小甸河汇入澜沧江口)。高差悬殊2902米。乡政府坐落于澜沧江东岸,海拔为1640米,维登完小就在此地。年平均气温14.9℃,全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94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13765人,其中:贫困人口3465人,占总人口的25%(现已完全脱贫),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5.5%,境内有傈僳族、白族(拉玛族群)、普米族、纳西族、藏族、汉族、彝族、怒族8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98%。

二、学校基本情况

维登中心完小始建于1946年(当时称维登中心小学),有74年的办学历史。在温馨校园的创建工作中,学校针对本地“两多”的乡情:少数民族学生多、留守儿童多。以“家”教育为核心,以建设温馨家园为抓手,大力营造了有序、文明、生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了一个“家园”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占地面积16126㎡,总建筑面积11117㎡,生均12㎡。办公、教学、实验、活动区域各自独立,又布局合理。现有教学楼2幢, 24间教室均配备了先进的电子白板和实物投影仪,均连接校园局域网。科学仪器室和实验室各1间,50平米的图书室1间,阅览室2间共100个座位,还有96㎡的电子阅览室。学校有计算机网络教室1间,配备50台电脑。音乐室、舞蹈室、大队活动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之家各1间。

三、创建“家园”文化:在校感受家的温暖,校园就是幸福的乐园

1.重视校园绿化和环境卫生。每年植树节,学校发动全体师生在校园所有可用的土地上植树。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葱茏,环境宜人。20多棵百年古树亭亭玉立,好像在守卫着这片净土,提高了校园的品位。为使环境保持优美整洁,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1) 学校有专人负责卫生管理监督工作,学校每个班每天要对教室及清洁区进行“一日一扫一消毒”,值周领导和督导员每天对各班教室、卫生区进行量化考评,检查结果由政教处在下周升国旗时通报,并在学校宣传栏内公示,作为评价班级工作的重要依据。(2)通过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校园广播、手抄报等途径,反复宣传清洁校园、美化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各班开展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卫生意识。(3)在各班教室种上各种盆栽植物,打造“进校入画、进室入园”的氛围。

2.抓后勤保障,让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学习保驾护航。

后勤管理工作中,学校首先以“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为契机,责任到人,把每一项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落在实处。可以这样说,每个学生在校有值周领导管理,有班主任管理,有科任教师管理,有值周教师管理,有宿管员管理,有学校保卫人员管理,还有门卫工作人员管理,学生学习与生活每分每秒的活动都实现了无缝管理。这种多管齐下的严格管理,让社会多了一分放心,也可以让家长少一分担心。

其次,在学生食堂管理工作中,学校立足于提高服务质量和学生生活质量,目标是提高学生膳食质量,让900名学生吃好吃饱。多年来,食堂除能保证学生正餐“三菜一汤”外,基本实现了肉类蔬菜顿顿有调节的目标。满足学生长身体所必需的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的摄入。抓住了学生的胃,也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强化科室职能,共创“家的温暖,幸福的乐园”。(1)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学校聘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老师担任科室负责人,为留守儿童建立心理档案,跟踪学生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为培养健康合格公民尽心尽力。(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开设心理保健课,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做到全员育心。当班主任发现班里学生有不良情绪或有过激行为时,如果在班主任做了工作后仍效果不佳的,可以上报心理咨询室,再由心理辅导老师对留守儿童定期集中做心理辅导,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就是爸妈,学校就是自己的家,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3)家校联动,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学校定期邀请家长到校座谈,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特别是特殊家庭家长,要求他们调整在家庭中的不良行为和不良情绪,以免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建立班级群,形成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不落下一个学生,不落下一个家庭,做有温度的教育。(4)多措并举丰富“第二课堂”打造学生乐园。课外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课外活动的正常开展,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活动,符合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学生通过活动,能获得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多年来持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如纸画组、钢笔组、铅笔组、毛笔组、男子篮球组、女子篮球组、舞蹈组、滑冰组、简笔画组、石画组、英语口语交际组、乒乓球组……让学生人人参与课外活动,让学生人人拥有快乐的心情,让学生人人拥有健康的身体。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得,感受“家”的温暖。活动的开展把握“四个坚持”:

①坚持教育性、艺术性、健身性、趣味性原则。课外活动要坚持育人的宗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寓练于乐。

②坚持全面性原则。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③坚持全体性原则。课外活动的开展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从学生参与面的大小和人数多少的两个角度衡量,分别选择合适的课外活动项目。形成人人参与课外活动的局面。

④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要制定出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5)打造书香校园,让学生在文字之中感受“黄金屋”,字里行间寻乐趣。学校创建图书和阅览室的同时,在校园各个角落设有微型“随心书屋”,让学生在校园各个角落随手打开书屋就可阅读。让阅读点亮孩子人生的精神明灯,在浓郁的书香中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一种学习需要,一种学习修养。让孩子们在书本中找到亲情、找到感动,内心不再孤单,不再思念父母,让孩子们的心中只有奋发、只有努力,从而全方位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6)注重互帮互助,把暖流注入学生心灵深处。学校狠抓对困难家庭子女学生的结对帮扶工作。过去的一年,广大党员和教师与全乡140个学生“结对”,积极开展了全方位的帮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帮扶工作中,教职工捐款约28000元,开展助学活动约2000人次。这些工作已使我乡绝大部分“学困生”重拾学习信心。学校注重把党建工作做实、做细,学校党支部利用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为学生义务理发。一学年为学生理发大概800人次,按每次理发20元计算,每学年为学生节约理发费16000元左右。学校还通过班会、队会、晨会、板报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同学互帮互助宣传,大力推进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使各民族同学亲如兄弟姐妹,互助互爱,共同进步。

学校还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参与学校管理,争取社会办学力量的支持,以实现控辍保学的目标。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家长开放日”、每学期两次全乡性家长会、每周一次家访等活动。认真扎实的社会工作赢得了家长群众支持,使学校顺利解决了提高入学率、巩固率等办学难题。

澜沧江畔育桃李百花吐艳,碧罗雪山下培栋梁万木争春。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会继续以打造“家园”文化为核心,秉持一颗炽热的教育之心,坚守“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做有温度的教育”的理念,努力工作,奋力拼搏,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