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黄岩区灵石初级中学坐落于黄岩区北洋镇联群村,背靠青山,前有流水,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周边学生以寄宿为主,走读生均在方圆1公里以内,学生上下学距离适中,路途无明显安全隐患。学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的历史背景,其前身灵石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古有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宋朝谢少卿诞生于台州黄岩区,近有陈芳允、吴全德 、池志强、方秦汉、黄志镗等五位著名中科院院士在这里求学。走进校门,一路香樟构成满目浓荫,荷塘古塔相应成美,这些都给学校创建温馨校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管理体系,校园环境展现出春来百花齐放、夏日柳树成林的景象;已呈现出文化积淀,校风淳朴,文化育人,和谐共长的温馨校园人文环境。
一、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优化温馨育人环境
1.学校整体布局合理,虽小巧但错落有致。校园基本设施齐全,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设明显。学校各类教育教学用房、辅助用房齐全,校园网、监控、教学仪器设备、所有专用教室能够满足正常教育教学的需求。生均校园面积、校舍面积、绿地面积均远超国家标准。学校在环境布置上注意体现教育性、艺术性、针对性的有机统一:绿草丛中有宣传牌,橱窗、板报等,布置协调;一幅幅、一句句符合厅室文化内容的名言警句跃然墙上、窗内,营造了既赏心悦目而又催人奋进的强烈氛围;走廊里布置了学生的优秀书画艺术作品,挂上了许多名人名家画像,张贴了文明用语等。这些均为师生的学习、工作营造了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温馨育人环境。
2.学校本着“用文化浸润精神,以仁爱和谐生命”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礼行孝,以仁启智”的校训,做到人文环境和育人环境一起抓,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自确定“孝德文化教育”为学校的特色德育文化以来,学校按照计划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孝德社”这个载体,开展一系列孝德活动。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相关孝德活动,并在全校学生中深入学习落实《灵初新二十四孝》。挖掘和宣传中学生先进典型,树立未成年人身边的榜样,发挥同龄人的示范带动作用,结合学校校训“仁、智、礼、孝”的文化内涵,灵初“孝德少年”评比渐入人心,“孝德文化”也渐渐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张金名片。
二、关注教师成长,教师敬业团结、归属感强
学校现有48名在岗在编教职工,其中高级教师9人,一级教师17人,省师德楷模1人,黄岩区名师1人,区教坛新秀2人,市优质课教师3人,区优质课教师5人,新苗奖教师3人,教师平均年龄35岁以下,教师梯队合理,既有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骨干教师,又有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年轻教师,这样一支队伍在温馨校园的创建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1.校务公开,办公环境优化,教师参与感强。学校管理层善于并积极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认真组织教职工集思广益,让他们参与到学校规划、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等工作中来,让他们了解学校决策的全过程,增强学校管理的透明度,以此不断增强教职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绿化、美化校园,让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优化办公室布局,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让教师感受到家的温暖;更新校园墙体文化,让每面墙壁都成为育人天地,从而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舒适、安逸、现代化的工作学习环境。
2.文体活动多样,教师幸福感强。结合全民健身运动,经常开展“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活动,鼓励教师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打造健康体魄,缓解工作压力。学校及时了解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关注教职工的生活,贴近教职工,帮助教职工,特别是帮助困难教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知足感和幸福感。坚持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年一次的教师节活动、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活动、每年一次的元旦联欢活动、每年一次的春(秋)踏青活动等,让教师的朗朗笑声洒满整个校园,让教师的温馨幸福洋溢在脸上,印刻在心里。
3.搭多方平台,促业务提升,教师成就感提升。积极构筑教职工发展的平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自我学习”等方式培养教师。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培训活动,按计划合理科学使用培训经费,使教师培训经费“花在刀刃上”;深入开展以优质课、研讨课、示范观摩课、汇报课、说课、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信息技术基本功竞赛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的潜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积极开展“青蓝工程”,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促进广大青年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发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为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结合学校实际,各学科制定了明确、可操作的学科计划,集体备课围绕着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作业布置、考试命题等重点开展研讨,活动切实有效。在“互联网+义务教育”的大形势下,依据学校实际,加强学校相关制度的建设,推进教学转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主体目标,建立和完善各学科的质量监控体系及质量考核管理制度。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并提供多样平台,在各项教科研上,学校教师均成果斐然,如2019年就有近30人次积极参加市区教育科研成果评比,教师实现了自身教育教学素质的提升,也在工作中找到了成就感。
三、呵护学生成长,学生积极上进、获得感强
学校有针对性地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德育管理模式——“三全一化”德育管理模式,即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和德育规范化建设的德育模式。同时实行“三结合”和“四配套”的德育网络:“三结合”就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四配套”就是完善党支部——德育处——年级段——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工作骨干队伍,建立党支部、团委会、团支部、班委会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辅助教育体系,健全校长——法制副校长——德育处——年级段——班主任构成的法制教育体系,从而实现了德育管理春风化雨的作用,全方位呵护学生成长。
1.关注各个层面学生。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给每个学生等同的空间和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学习的快乐。学校依托校情和学生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积极研究和调整,努力开好“特色课程”,从而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开展作业研究工作,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开放性和探究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作业的层次性、适应性和可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学校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工作,平时认真做好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定期召开会议,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的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针对这些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补偏补差,并进行成绩跟踪,力促提升。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建立相应的教师联系人,通过家访、电访等方式全方面了解它们的家庭情况,关注它们平时的思想动态、学习状态,为他们切切实实提供帮助,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2.坚持活动育人,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充分利用周会、班会、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观念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与生态文明养成教育。切实做好近视防控工作,普及科学预防近视的知识,呵护青少年眼睛健康。积极开展“红船精神”“雷锋精神”等主题教育活动,每周主题教育活动务求实效,打造各年级组每学期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在课外活动方面,学校不断创设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如演讲、故事会、体育比赛、艺术等,及时总结表彰、张贴光荣榜,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竞争意识,使他们更加明确努力方向。
学校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全部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严控制考试次数,考试不排名次,保证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健康快乐还给学生,把兴趣爱好还给学生,促使学生身体素质、艺术素养不断提高。重视音、体、美、劳、心理、信息等学科教学,坚持上好每一节课,突出特色抓特长。注重对体育队、兴趣小组等特色队伍的训练,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的教育理念,得以充分体现。
3.做好住宿生服务工作。多方改善住宿生的生活条件,浴室、开水房、医务室等为住宿生提供了生活便利。住宿生管理上实行三条线:值周值日教师管理一条线,加强寝室巡查和督查;生活指导管理一条线,男女生各安排生活指导,实行定时和不定时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就寝情况、寝室卫生情况、寝室周边情况轮流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班主任管理一条线,班主任对住宿生的一切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学校实行班主任报夜制度,每周班主任到位两次。同时加强学生上课后或晚上熄灯后等空档时间的巡逻和管理,发现或发生问题时调查处理到位。
4.坚持创建平安校园活动。牢固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的理念。学校一直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多种渠道对全体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定期对校舍、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加强门卫管理,禁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校园;通过建章立制、责任到人,使学校的安全工作营造出人人共抓的良好氛围,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做好后勤保障及各种设备的维护调配工作,确保一线教师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学校食堂有专人负责,各项指标合格、管理较为规范,努力做到让师生吃得放心、吃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