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中心小学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学校。近年来,学校以创建省级文明校园、温馨校园为契机,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打造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提升学校品质,创设温馨育人环境。现就学校创建温馨校园的经验做法整理如下:
一、学校概况
学校坐落于美丽的沂河之畔,是一所充满诗意的乡村绿色学校。学校占地2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余平方米。现有28个教学班,1300余名学生,70余名教职工,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教学设施优良,文化氛围浓厚。
近几年来,学校坚持改革创新,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团结和谐、积极向上,既有动力,又有活力,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先后被评为临沂市规范化学校、山东省交通安全示范学校、临沂市平安和谐校园、临沂市少先队红旗单位、临沂市绿色学校、临沂市文明单位、河东区群众满意的基层服务单位、河东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河东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河东区安全工作先进单位、河东区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临沂市少先队规范化学校、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并被授予“山东省文明校园”“省传统文化示范校”“山东省数学文化基地校”“临沂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河东区模范学校”等称号。
二、办学理念
学校秉承“让每一个生命自然生长”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办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的办学目标、“共生共长,生生不息”的校训、“尊重生命,关爱生长”的校风、“以爱为源,厚生乐教”的教风、“以趣为本,敏学笃行”的学风,走内涵品质发展之路,以此来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内涵,以精神文化统领学校发展。
三、温馨校园环境建设
学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措并举,先后投资80余万元改善了育人环境。高标准打造了生馨苑、生机园、传统文化长廊、生趣楼及国画社团、书法社团、葫芦丝社团、古筝社团、少先队室、广播室、舞蹈室、创客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名师工作室,校园电视台等活动场所,全面优化了育人环境,给师生创造出优雅、舒适的环境,让孩子们都乐在其中,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使学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得到升华,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学校注重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和香化,在花草树木的选择上,保证了春季百花争艳,如:姹紫嫣红的牡丹园、如云似霞的樱花树、浪漫的紫藤长廊。夏日绿树成荫,秋季柿子满枝、银杏满树,隆冬冬青飘香。师生们步入校园,犹如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四、加强党建统领全方位工作,推动学校工作上台阶
党建工作以教育教学为抓手,党员教师立足岗位作表率、比奉献、比业绩,实施党员与骨干教师“双向培养”,加强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主题党日”“党员集中学习日”“三会一课”等为载体,以“抓党建、提业务、促内涵”为目标,通过打造支部党建特色品牌,进一步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升支部党建工作水平。实现师德党建教育创品牌,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品质发展路径。以党建活动为载体,努力打造“党建+”工作模式,实现学校党建工作与学校工作融合发展。
五、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实施环境育人
(一)墙壁文化
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让每一块绿地都会抒情,让每一个角落都有美的闪现,这是学校小学校园文化的追求。文化长廊展示古代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每时每刻感受“文人四友”的熏陶,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古代弹琴、弈棋、写字、绘画。简称为琴、棋、书、画,即“文人四友”。不拘描龙绣凤,件件皆精,琴棋书画,般般都会。学校秉承古代传统文化理念,特意设计了学校的文化墙,学校还掌握教育发展新趋势,适应教育内在改变,将学校品牌效应融入文明底蕴,凸显学校特征,显示学校文明魅力,尽力为学校营建特征明显、标准迷人的奇特景象文明。
(二)特色楼道文化
依据走廊的结构,在二楼设立教师粉笔字展示区,走廊上,各班都有一块让学生展示才华、放飞童心的活动园地,每月按照学校德育的主题更换内容,要求学生充分动手参与,千姿百态的“活动园地”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教学楼二楼楼道中教师的粉笔字展示板也是最为醒目的风景,每当孩子们下课走在楼道的时候,大家都会不经意地看到自己老师的粉笔字,粉笔字根据规定每周更换一次,都是孩子们熟悉的古诗,这时孩子们会赞叹不已,字里行间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六、“以生为本、以趣为首”——课程育人
(一)共生课程
学校在构建生真、生善、生美三个课程领域的基础上,将三维课程领域拓展到五维领域,即求真、向善、尚美、乐健、爱劳。2019年学校研究制定新的规划,调整课改思路。重新对“共”和“生”的内涵进行了描述。“共”体现在学生、教师、课程三要素之间的共学、共享、共识、共进,“生”主要描绘出共生课堂要生成的样态:一是生命关怀的课堂;二是生态和谐的课堂;三是生机勃勃的课堂;四是有生活趣味的课堂。开展了“学会倾听”的主题研讨,对课程流程进行了优化,将评测析学调整为多元评学,创新评学单的形式,实施起来更开放、更活泼、更自由。
(二)种植课程
学校为学生实践特意开辟的生机园,可以说是河东区小有名气的园地,生机园中按照年级、班级分类,每个年级组都有自己的特色种植,每班的园地都有自己潜心设计的园地引导牌,各具特色,美轮美奂,让你一进入园地就有一种来到大自然的亲切感。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农作物的种植、浇水、施肥、除草、收获等各个阶段,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会农民的辛苦,孩子们从内心中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同时,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品德教育。阳春三月,正是油菜花开放的季节,学校的种植园地也不逊色,学校种植园苔菜花也傲然开放,给种植园地增添了一份浪漫的气息,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旅游胜地。经过对景观的人性化规划和建造,促进了人际之间调和共处,人与天然调和一致,最终为学校营造出人文、绿色生态的调和环境。
(三)社团课程
学校以社团活动课程为平台,秉承“让每一个生命自然生长”的办学理念,以“全员参与、丰富生活、展示个性、培养兴趣,拓宽知识、开发潜能”为宗旨,通过厚积而达到在探究认知上的薄发,使社团活动内容、形式、管理、展示等各方面有所突破,用思考去引导社团课程活动,进一步完善提升社团活动质量,将社团活动夯实,逐步打造精品、精致社团活动课程,激发社团活动内动力,明确定位:由课程细化课堂,由课堂提升内涵,由内涵走向品质,实现社团活动课程“内涵+外型”双向式品质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同时,解放孩子固有的灵性,释放孩子的天性,着力于学校“生长课程”建设,依托学校“共生课堂”新模式的打造,成立了以社团课程为主的德育G课程研发团队,从而让社团活动课程变得更加规范有序、精细精致,同时使社团课程活动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结合学校实际,现有合唱、葫芦丝、国画、书法、乒乓球、足球、篮球、版画、朗诵、写作等36个社团,立足教师自身、学生实际进行本社团活动教材的开发,做好学校特色课程的开设与创建,让学生有充分选择权,使学科教育丰富充实起来,
学校始终坚持“以趣为本,敏学笃行”的学风,由课程细化课堂,由课堂提升内涵,由内涵走向品质,让孩子在活动中,明确“为什么学,享什么、怎么乐”的思想,使孩子学有精致,享有品质,乐有极致,让孩子真正走出适合自己的路子,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前行的路上:共生共长,生生不息,演绎生命的精彩,成就自身无限生长的可能,成就美好未来。
七、标志性成果
学校社团参加各级各类各项活动成效、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如学校获得区运动会小学组团体第四名(其中田径第二名,阳光体育第六名)、被评为河东区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优秀组织单位。国旗护卫队获得河东区国旗护卫队展演小学组第一名,篮球队获得区联赛小学男子组第一名和市联赛小学男子组第六名,足球队获得区联赛小学男子组第七名、第八名,羽毛球队获得区联赛小学组第八名,舞蹈队参加了区六一活动汇报展演、7名教师获得第十四届“中华情,中国梦”才艺展示优秀辅导教师称号、1名教师获得第二届“华粹杯”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1名教师获得河东区区长奖培育奖,近310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团体及个人一、二等奖等,同时学校社团被第十四届“中华情,中国梦”组委会评为“全国百优社团”。
学校在温馨校园打造中,努力做到让草木说话,身教传情,增强学校人文环境氛围,在初建过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现在校园内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树成林了,乱丢果皮纸屑的不良行为少了,不文明的现象逐渐销声匿迹了,学生穿戴更加整洁了,学生的兴趣更加广泛了,整个校园环境焕然一新,师生精神面貌悄然发生了变化。
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仍然在路上,接下来学校会继续前行,继续建设以生为本的温馨校园环境,打造具有人文底蕴的生长文化,让学校的孩子们在温馨校园里体会到家的氛围、轻松的氛围、知识的氛围,从这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