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甸镇中心完小乡村温馨校园经验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7日

通甸镇位于兰坪县城东部,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区,东与丽江市、南与大理州接壤,西与本县金顶镇、北与维西县相邻,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南大门,被誉为“三江之门”第一镇,也是兰坪县与内地联系的东大门,为云南省59个革命老区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

通甸镇中心完小是通甸镇农村一类完小,学校距县城37公里,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通兰小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称“通甸镇中心国民小学”,1950年正式更名为“通甸镇中心完小”。2016年11月,兰坪县正式申报红军小学项目,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经过验收,于2017年4月7日正式授旗通甸镇中心完小为“中国工农红军兰坪通甸革命英烈红军小学”。自此通甸镇中心完小成为全国400多所红军小学的一员,是我国首所普米族红军小学,同时也是怒江州第一所红军小学。

学校现有学生1029人,其中白族、普米族、傈僳族、彝族等各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到总人数的95%,真正做到了各民族一家亲;现有教职工70人,学历达标率为100%;先后有三名同学荣获全国红军小学“优秀学生”,两名教师被评为“全国红军小学优秀教师”。

一、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载体升华和谐温馨的校园精神

通甸镇中心完小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办学,科学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力求把学校办成环境优美、设备先进、队伍精干、管理规范、校风优良、质量一流的学校。学校的一切工作以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努力抓实两基、促使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的校训:红色基因 代代相传。学校的办学思想: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学校的办学理念:关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尊重家长,让每个家长都感到满意;善待教师,让每个教师都获得成功。学校的校风:团结、守纪、勤奋、创新。学校的教风: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学校的学风:温馨校园、快乐学习。办学思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法治校,规范管理;深化学校文化内涵,把以“继承红军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特色;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网络,拓展教育途径,提高教育实效;以“强队伍,抓质量,保安全”为学校工作重点,不断提升办学品质。

二、以丰富的红色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和谐温馨的育人环境

学校大门内围墙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平、法制;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宿舍楼墙面上有2018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的亲笔回信,信中要求红军小学的同学们:“希望你们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学校始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耕红色资源、厚植红色底蕴、讲好红色故事,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色摇篮,努力让红小学生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坚强可靠的接班人。

三、颂红育美——环境浸润细无声

学校总占地面积41862.57平方米,建筑面积16966.2平方米,绿化面积9954平方米。藏书29666册,建有科技馆,教学仪器、设备齐全。从学校大门进来,首先应入眼帘的是学生宿舍,其建筑面积10883.64平方米,有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两栋楼。宿舍环境干净卫生,住宿学生的被褥、洗漱用品、生活用品按部队中的模式摆放整齐有序,室内做到按时通风、消毒。窗几明净,有宿舍墙体文化,布置温馨舒适。再往里走是学校餐厅,其独立成栋并且可同时容纳1500名学生同时用餐。学校食堂已然实现“明厨亮灶”,学生就餐环境干净卫生,且食堂里的餐桌文化发挥着环境的熏陶作用,时刻提醒着学生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紧接着是面积为12768平方米的体育场地,设有篮球场六块,羽毛球场、排球场各一块,跳远沙坑一个,以及四条220米长的外围跑道。体育场地空旷安全、体育器材完备,可容纳全校师生强身健体、尽展运动风采。再然后是教学楼,分为南中北三幢,每个教学楼各四个楼层。每个楼层均有着不同的主题文化,如长征文化、白族文化、普米族文化以及楼道两边的理想信念文化等。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红色故事绘画比赛,并在教室外走廊上展示获奖作品。学校教室内外、餐厅等每个角落都张贴了蕴含红色教育元素的内容,整所校园描绘了一幅立体生动的“红色画卷”,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够感受到红军精神引领和崇高理想信念的鼓舞。而教学楼的顶部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红军小学的题词——“托起明天的太阳”,鼓励学生坚定信心,去努力创造明天的美好。

四、学红慧智——课程内化进头脑

学校确立了“传承红军精神,培养红色传人15品”的课程目标,对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了整体规划,15品分别是:三正,即心正、言正、行正;三学,即愿学、善学、乐学;三健,即身健、志健、神健;三美,即知美、赏美、创美;三劳,即爱劳、勤劳、耐劳。一、二年级开展“识党旗、认党徽”教育;三、四年级开展“明党史、感党恩”教育;五、六年级开展“知党恩、跟党走”教育。学校开展了红色传承“五个一”活动:每天校园广播轮流播放红色歌曲;每月组织一次讲红色故事、读一本红色书籍;每学期组织观看一部红色电影、开展一次红色研学。

2015年起,学校启动乡村少年宫建设,开设了艺术、棋类、手工、运动等五大类共33个兴趣爱好小组,并在每周三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开展活动,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真正做到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是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让广大农村少年儿童享受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从而真正实现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五、以“王北光读书亭”为“传承”载体,明晓兰坪县通甸镇的红色光辉历史

学校里的“王北光读书亭”是学校的一大特色,为了推翻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迎接全国解放,通甸地区各族青年学生中的一批健儿,接受党的民主革命思想,集会结社,认真学习革命理论,深入农村城镇,宣传革命真理,发动广大农村群众,团结进步人士,组织抗暴斗争,点燃了革命烈火。1949年5月1日,在中共滇西工委领导下,通甸武装暴动成功地举行,它推翻了通甸伪政权,为解放兰坪打响了第一枪,粉碎了敌人对滇西北人民根据地的两次大围剿,发展和巩固了滇西北根据地。为继承革命传统,创建美好未来,将革命先辈不畏艰险、不惜牺牲、竭忠尽智、力瘁筋摧的这段史实展示出来,遂作读书亭以作纪念。读书亭中有着一部分最先解放兰坪的优秀先进青年的生平简介,既是学校师生对前人的缅怀,也是学校师生对前人精神的传承。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除了有一套校服外,还有一套红军服。古话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和平生活是无数个革命英烈的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我们应当铭记他们,不忘初心。我们是“红军小学”,我们的学生便是“小红军”,他们身上流淌着先辈的热血,每当学校里的国旗冉冉升起,每个人都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六、校园内关系和谐融洽

师生之间平等交往、教学相长、心理相容。教师在不歧视、不辱骂学生的同时关心爱护学生,做到严慈相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每到上下学之际,南北校门口都会有教师迎接学生回归校园或指引护送学生离开。此外,学校加强对困难学生的照顾和心理辅导,经常对问题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积极引导。

七、思红健体——活动育人扎根基

学校地处通甸镇核心区,附近有通甸红色革命老区,红色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学校少先大队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赋予红军精神更鲜活的时代气息、更强大的生命力:清明祭英烈、参观通甸武装暴动纪念馆……以活动为载体,把爱党、爱国、爱家、爱校、爱父母、爱师长有机结合起来,把红色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外。学校定期举行红色运动会,将体育活动项目与红军精神融合在一起,如长跑为“先敌赶到泸定桥”等,用红军精神鼓励学生刻苦锻炼。

红军小学,红色希望。兰坪通甸红军小学全体师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秉承“以红养正 立德树人”,高扬“扬红润德 爱国向上”,坚持“以师爱托起明天的太阳”,立足学校实际,不忘初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红军精神浸润师生心灵;牢记使命,不断丰富红色教育内涵,让红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底色,用实际行动,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