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乡村温馨校园”创建经验介绍材料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1日

石柱县中益乡小学创办于1936年,2001年搬迁至中益乡华溪村金华街77号,是一所寄宿制中心小学。现有教师28人(其中支教4人,志愿者1人),教学班6个,学生102人(送教上门2人),贫困生44人,留守儿童35人,寄宿制住校生43人;另有幼儿班1个,学生45人,贫困生18人,留守儿童11人。2019年9月,学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及2019年4月15日视察学校时的重要指示,学校紧紧围绕“要保证每个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的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工作。

一、基础建设布局科学合理

为保证乡里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加大基础建设力度,维修了建筑面积1392平方米的教学楼,确保了教学及功能室的使用,配齐了实验室、音乐室、劳技室、科技室、美术室、卫生室、体育室、图书室、微机室、心理咨询室、共享科技馆、爱心小屋、泥塑室、舞蹈室;新建建筑面积1212平方米的综合楼,保障了教师办公;新建建筑面积910平方米的宿舍楼,共20间,每间分为住宿区、洗漱区、卫浴区,功能齐全,能容纳160人寄宿学习;扩建食堂,新增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操作区、分餐区、就餐区相对独立,布局合理,现能容纳全校师生同时就餐;新建羽毛球场1块,占地面积170平方米;新建200米环形跑道,占地面积1670平方米,内设篮球场2块。学校基础建设进一步落实,寄宿制学校建设日趋完善,学生能寄宿在学校,上学放学两头黑的境况一去不复返。循循善诱的教师群体,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功能齐全的宿舍,配套完善的食堂,有力保障了乡里孩子上学受教育。

二、办学条件保障到位

教育教学设施配备水平的大力提升,是保障孩子接受优质教育,老师学习前沿教育理念的基础,是提升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保障。近年来,在移动公司的援助下,学校与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共建了5G双师(共享)课堂,让学校的孩子身在中益,也能接受主城区名师带来的优质的教育;平安公司新建村教录播教室,配备了教学一体机;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不断更新,促使老师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提升电子化设备的使用技能。

学校严格按照学科需要、年龄结构、职称配备师资,符合国家要求,经费保障到位。新建运动场地1740平方米,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及日常活动开展,在课余及节假日对社区居民开放,尽可能发挥其最大功效;学校严格按照市级标准配备音体美器材、计算机、图书、实验仪器;学校互联网接入到班级、办公室,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能满足日常信息化教学需求。生活设施实用,配套科学合理,建有建筑面积440平方米的食堂,功能分区合理,食堂实现“明厨亮灶”,就餐环境卫生干净,添置恒温直饮水机,保障上学期间开水供应。寄宿制学校建有宿舍20间,能容纳160人寄宿学习,每间分区为住宿区、洗漱区、卫浴区,宿舍内洗漱卫浴设施配备齐全、使用方便,浴室能保障学生“天天洗”。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配有1.5p空调,满足夏天消暑和冬天供暖需要。配备有教师休息室,为路远教师提供周转房。为强化学校安全,配备了保安2名,按标准购置了安保器材,新建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一键报警系统,名厨亮灶系统,防汛报警系统,有力保障了学校及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三、教育教学保证质量

学校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开齐课程,排足课时,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根据课程安排,学科要求,配齐师资。建立健全教学日常管理规程,落实过程督查及结果考评制度,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规定学业质量要求。根据学科要求及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辅导。为弥补学校孩子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的关爱缺失问题,家庭教育缺位问题,全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全天候育人工作,鼓励教师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培优辅差工作,同时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保障户外体育活动锻炼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体活动,让孩子在校幸福快乐。开设劳动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积极开展集中备课,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结合教材提前备课,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引入名师进行培训,有效结合“国培”“名师送教”“跟岗培训”“领雁工程”等培训项目,大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及驾驭课堂的能力。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当前的工作重点,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了土家摆手舞、书法、篮球、二胡、线描、简笔画、诵读等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参加夏令营、游学、社会实践、心理释放等活动,保障孩子快乐学习、幸福生活。

学校留守儿童占比高达50%,放学后孩子无人管理、隔代管理现象严重,为弥补4:30孩子管理缺失的问题,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优势,教师无偿对学生进行课后培优辅差工作,弥补了农村小学家庭教育缺位问题,逐步形成了自我约束、独立自主、相互尊重、勤俭节约的寄宿文化。与重庆城管职院联建心理驿站,让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工作,教师提供临时家长、结对帮扶、送教上门等关爱服务,弥补了孩子由于家长不在身边关爱的缺失。学校开展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及家长的认可,在2019年秋季满意度调查中由31名提升到17名,上升了14个位次,学校工作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华龙网、重庆晨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四、建构和谐校园文化

中益乡小学,背靠黄水森林公园,居于三山夹两槽的槽底,地处偏僻,山区沟壑纵横,山清水秀,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依托,注重挖掘和传承学校文化传统,做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错落有致,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以“保障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为办学核心,以“向善、向上、向好、向美”善美教育为指导,以“爱从中来、益国益家”为办学理念,利用校园文化凝聚师生共识,形成共同愿景和工作目标,创造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24字基本内容的展牌悬挂上墙。合理利用墙壁、走廊、过道等空间,用于校园文化宣传展示。考虑学生学习生活需求,建立班级读书角,要求班级教师组织学生晨读,为学生博览群书提供必要条件。学校以“做中国人、行有益事”为校训,“爱在其中,山水有益”为校风,“植根沃土,教有所益”为教风,“勤以立身,为学日益”为学风,精心设计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五、构建和谐校园

打造和睦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学校立足的根本。学校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相处融洽,行为举止文明,彰显礼仪规范,教师不歧视学生;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杜绝校园欺凌现象。学校有健全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机制,建立辍学返校学生结对帮扶制度,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工会等组织关爱特殊困难教师,精准扶贫,精准落实助学金发放工作,累计发放助学金207190元,接受社会捐赠30余万元,有力保证了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绝不因为贫困而失学。学生课余时间能方便地使用图书室、实验室、自习室、活动室、音体美器材等学习和活动资源。学校与农村社区、生态、人文充分融合,统筹乡土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利用学校资源和志愿活动服务周边社区,定期举办校园开放和共建等活动,密切学校、家长、社区三方联系。

六、校园管理安全规范

学校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规定,配齐校园保安,配足安保器材,学校配置了一键报警系统,人脸识别门禁系统,防汛报警系统,名厨亮灶系统,定期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和防范灾害演练。寄宿制学校有健全的宿舍管理制度和学生应急就医机制,实现24小时专人值守,宿舍环境清洁卫生,学生被褥、洗漱用品、生活物品摆放整洁有序,按时通风、消毒,窗明几净,布置舒适温馨。有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和追溯制度,严格落实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合理搭配膳食营养,确保食品饮水安全。

学校于2019年6月受儿基会邀请,在钓鱼台国宾馆作工作经验交流,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学校还建立校园管理服务质量的反馈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师生满意度。2019年9月,学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0月学校11名学生参加全市扶贫绘画比赛分获小学组一、二、三等奖,11月,学校学生刘娇参加石柱县田径运动会,获跳远项目第三名。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学校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扶贫重要论述。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保障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的办学宗旨,以“向善、向上、向好、向美”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着力打造教师幸福、孩子快乐的温馨乡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