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桑洲镇中心小学,始创于1906年。学校将“立德树人”工作放在首位,围绕“校园保障、校园文化、品质教育、人文关怀”下功夫、做文章,努力打造“馨教育”品牌,办好“有温度的乡村教育”,目前成为县域乡村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学校先后被授予浙江省美术教育实践基地、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宁波市文明校园、宁波市5星基层党组织、宁波市第六届特级教师协会学术基地、宁波市乡村复兴少年宫等荣誉称号。近年办学成果还多次被省级、国家级媒体报道推广。
一、以“三个建设”为抓手,全力提升有制度的校园保障
1.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学校占地65亩,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共设8个班级,学生260人。近年来学校争取项目资金,大力改善师生生活和学习环境,通过清凉工程、亮眼工程,为所有教室、办公室安装空调、护眼灯。建有塑胶运动场1个,风雨操场1个,绿化园圃4个,师生劳动基地1个。学校多功能用房完善,音乐室、美术室、创意版画新型教学空间、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房、心理辅导室、资源教室等教育教学设施配备齐全,每间教室均配备多媒体设备,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实施信息化教学。
2.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依靠宁波市第六届特级教师协会学术基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一周一研”活动。同时,与城区学校结成“教共体”,从而有效构建了校--片区--县域--市级梯度教研平台。学校共有教师25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市县骨干教师5人、教坛新秀9人、省级先进教师1人,优质师资占比高达68%,在小规模农村学校中处于领先。教师相关研究课题多次获得县市一等奖。
3. 推进平安校园建设。严格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学校安全管理防控网络体系。守牢小门,常态化抓实疫情防控。安全教育常抓不懈,开展应急演练、消防演习、自护自救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演练活动。开展隐患排查、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各种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学校配备专业保安人员和门卫等,实施封闭式管理,校园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实现校园全覆盖。近年来,学校没有发生安全事故,成功创建为“平安校园”。
二、以“三个引领”为内容,全程营造有活力的校园文化
1.强化“馨教育”品牌引领。学校积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以“馨”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把绿化、美化、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抓手,培养“塑强健身心、养良好习惯、创优良学业、习生活之能”的四“馨”少年、“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德业双馨教师,从而形成“馨”理念指导下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努力办好“有温度的乡村教育”。
2.强化“馨校园”文化引领。学校积极立足本校实际,以“处处有教育”为目标,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墙壁文化、室内文化、走廊文化、餐厅文化,让学生沐浴在“馨校园”文化的氛围中,随时汲取立志、修身、勤学、笃行的丰富营养。学校积极打造“馨校园”,开展“馨班级”“馨教师”和“馨少年”评比,营造浓厚的“馨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强化“馨课程”专业引领。立足乡土文化,充分挖掘和发挥乡土自然、历史、民俗、农耕、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构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让乡村教育有根、有魂、有特色。近年来,根据学校的历史底蕴、地方资源等致力打造《与馨有约》德育课程、《馨心相印》创意版画课程、《墨语馨香》水墨画课程,全面构建了“点馨”校本课程群。学校先后被评为《小学生时代》美术教育实践基地、宁海县首批课改优秀基地。
三、以“三个特色”为重点,全面打造有内涵有品质的教育
1.突出德育特色。在积极落实五育并举过程中,扎实推进“立德树人”。针对百年老校、知名红校的特点,将浙东地下党组织革命营地遗址,王家扬、林默之等著名的革命老前辈工作事绩,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突出根植“五爱”(爱党、爱国、爱家乡、爱自己、爱他人)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学校打造了百年校史墙绘,让学生在“寻校史、识校史、讲校史”等过程中,感悟学校文化蕴涵的做人道理,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被评为宁波市5星基层党组织,“知馨棋”特色德育模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并被浙江教育报、央视频道宣传推广。
2.突出乡村特色。针对乡村学校学生信心不足、视野不广的特点,学校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活动,走出去看世界。学校活动丰富多彩,月月有主题,天天有活动。校园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精彩纷呈。同时还创建了足球、美术、剪纸等班级特色社团和校级特色社团。近年来,有100多位学生的数字绘画、版画、书法、水墨画等在省市县级获奖;校刊《馨声》连续两年获评宁海县一等奖;学校也被评为宁波市乡村复兴少年宫。
3.突出小规模特色。针对学校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特点,充分发挥小班优势,开展个性化教学,努力办好“小而优”“小而美”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开展一对一的精准化教学和辅导,重点做好培优补弱、分层作业工作,力争让每个学生在自身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目前,学校已牵头联合域内农村学校组建小班化教学“校际联盟”,通过深化课堂改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四、以“三类群体”为对象,全员落实有温度的人文关怀
1. 全面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通过乡村教师领雁和素质提升工程、乡村教师岗位补贴、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等政策,学校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本土化”乡村教师。学校定期发布“好老师”荣誉榜,弘扬师德风范,讲好师德故事,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学校关心教师生活,配备教师休息室,办公室安装空调,每年为教师健康体检。学校注重人本管理,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的人本思想,让年青教师获得一种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有效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2.全面落实学生教育关爱机制。积极落实“三航工程”,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定期谈心、家访、总结、激励等措施,对留守儿童、学困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等重点学生持续关注,以养成教育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使得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目前学校共有留守儿童92人,占比达35%,学校推进一对一帮扶,开展形式多样的留守儿童关心关爱活动,促进留守儿童阳光、健康成长。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参与课后托管教师、学生占比分别达100%、98.8%,由于学生托管后回家困难,学校积极与公交公司联系,为学生开辟专用公交路线,得到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全面推进“明厨亮灶”工程,实行校长配餐制和值班试餐制度,学校领导、值班人员和孩子们一起用餐,用心守护孩子们的食品安全。
3.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服务行动。利用家长委员会、致家长的一封信、民意信箱、家访、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做好社情民意的沟通工作,引导社会群众关心、理解、支持学校工作。学校重视家庭教育,全面开展“家校同创”活动,成立班级和学校家委会,利用学校资源和志愿活动服务周边社区,定期举办校园开放和共建等活动,而学校也通过免费开放学校体育运动场地等措施,服务周边社区,学校、家长、社区三方关系和谐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