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位于龙泉山脉尾部,地处美丽的国家AAAA级乡村旅游区——“中国芍药谷”,这里是四川乃至中国最大的芍药种植区,每到5月,芍药花怒放,漫山遍野,花香四溢。
郁郁葱葱的绿野之间,几座蓝色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琅琅书声回荡在山谷之间,犹如置身在一片知识的海洋,这就是中江县石垭子小学。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26人,6个小学班,2个幼儿班,教职员工17人。
2013年以前,这里还是一所非常偏僻落后,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的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教学水平低;留守学生占比高达70%,缺乏优质教育和亲情的关爱,孩子们普遍显得自卑、胆怯,能力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随着成德同城化工作的推进,石垭子小学与成都泡桐树小学结对,后又加入“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紧密结合当地芍药特色产业,着力构建“自信、自立、自强”的芍药精神文化,教师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学校课程得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一所“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温馨校园逐渐成形。
一、芍药文化的提炼历程
(一)芍药文化的历史积淀
石垭子小学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为“诸葛庙”。传说诸葛亮曾路过此地,发现了芍药的药用价值并大量购买,老百姓十分感激诸葛亮给他们带来了生计和财富。他们自发地在乌龟山下修建了一座庙院,取名为“诸葛庙”。为他塑像,上贡品。每年芍药花开时,还要举行典礼祭祀这位为集凤、石垭山区带来福祉的蜀国丞相。可惜他的塑像在文革中被捣毁,“诸葛庙”历经风雨后只剩遗址。
再到后来,为了真诚地感怀诸葛亮的才智和仁爱,当地人就在紧邻诸葛庙遗址的地方,集资修建了供后人学文化的私塾。这就是今天的石垭子小学。
千百年来尽管集凤、石垭一带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但这里的人们却像芍药一样扎根山村丘壑之间,与天地、灾害抗争,与落后、愚昧抗争,不畏霜雪、不怕干旱,顽强的战胜困难,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二)芍药文化的精神内涵
芍药有极强的生命力,能适应恶劣的环境,耐旱性强。它一出生就与荒草、丛林为伴、与大山为伍,不屈不挠地在贫瘠的土壤里寻找生存的空间,争取尽可能多的阳光和雨露。每到五月,各色芍药,就会尽情绽放。
石垭子小学构建芍药文化,是因为芍药代表着一种精神——自信、自立、自强。
石垭子小学的孩子,留守学生较多、贫困生较多,这些孩子缺乏亲人的关爱,缺乏优越的生活条件。通过芍药精神的熏陶,他们树立了自信心,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完全能够同其他人一样参与社会生活,创造社会财富,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会自立,靠自己的劳动和奋斗实现自食其力,而不是依赖他人生活,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孩子们做到了自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超越人生的种种不幸,努力磨炼意志,顽强拼搏,同各种困难做斗争,做生活的强者。
二、芍药文化的构建过程
(一)以环境建设为契机,优化育人氛围
石垭子小学最显眼的就是蓝色的建筑,墙面上画有蓝色的海浪,地面建有碧绿的塑胶操场,校园里几棵高大的泡桐树枝繁叶茂。优美的环境,必将对孩子们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身处这样的环境,好比在知识的海洋里幸福地徜徉。
1.校徽校训,奠基学校精神文化
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和教育个性,往往从校训校徽和校园装饰中体现出来。石垭子小学校训:自信阳光,像花儿一样努力绽放。
对校训的解读:学校希望每一个石垭子小学的孩子通过学校、家长、社会的关爱和自身的努力,变得阳光自信。一个阳光自信的人,不论发生什么事,总会用理智的态度去对待;一个阳光自信的人,敢于展示自己、挑战自己,从而更好地把握机会,创造精彩的人生;一个阳光自信的人,他会把握现在,专注地过好每一天,充分享受生命的过程;一个阳光自信的人,他会珍惜所有,懂得感恩,并让自己获得快乐。
校训写在石垭子小学教学楼的最高层,一进学校,就能被这句朴实的话语所激励。
石垭子小学的校徽整体外形是一朵美丽的芍药花,寓意着每个学生都像花儿一样绽放出自己的美丽;两手紧紧相握,象征着团结和友谊,更是象征着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校徽外围的花瓣,由石垭子的英文缩写"SYZ"变形而来。
2.独特的校服和笑脸墙,彰显孩子精神面貌
校服是石垭子小学学校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学生统一着装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起到促进和辅助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体现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班级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培养积极的团队精神。
从面料的选择到样式的设计,再到色彩的搭配,LOGo的位置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思考,要让校服穿出石垭孩子的自信和活力。
学校将石垭子小学每一位孩子最美的笑脸都放在了一面墙上。现在,孩子们每天早上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这面笑意满满的笑脸墙上找找自己的笑容,然后再开始充满自信和阳光的学习生活。
石垭子小学通过环境建设达到文化育人的功效。温馨、整洁、优美的校园,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传递着向上的力量和生命的灵动,让每一个孩子一走进石垭子小学就能感受到坚强、乐观、自信、自立、自强的芍药精神,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
(二)以活动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芍药”精神
学校让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与同伴互助,培养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兴趣、锻炼能力,全面发展。
1.养成教育,让好习惯伴随成长
加强学校常规管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校采取评选清洁小卫士、发放流动红旗、举行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广播、少先队干部值日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锻炼能力,树立了榜样,让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爱清洁、爱校园、爱劳动、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2.三生教育,培养“芍药”良好品性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内一片空地设立“三生(生命、生活、生存)教育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基地的实践活动(刨土、种菜、浇水、收获管理等)对石垭子孩子们进行”生命、生活、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培养关心自己和家人的意识;“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3.艺术教育,让孩子接受美的熏陶
石垭子小学原来受办学条件的限制,艺术教育十分欠缺。为了陶冶孩子的情操,增强审美意识,启迪智慧,发展个性,学校充分利用本校师资和泡桐树小学教育资源,大力开展艺术教育。
(1)歌声飞扬,梦想起航
音乐教师带着孩子们从认识简谱开始,通过歌唱理论训练,逐步提高歌唱技能。如今,学校合唱团的孩子们已经能将校歌《幸福像花儿一样》和《宁夏》等多首歌曲演绎得十分完美。音乐声响起,让石垭子这所沉寂多年的山村小学开始焕发生机和活力。
(2)美术特色课程,泥巴激发创造力
以前石垭子的学生,没有水彩笔、没有画板和画架,基本没有正规地上过美术课。现在学校有了专业的美术老师,有了美术教室、手工制作室。通过开展线描画、儿童画、黏土画等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孩子们原来不敢下笔作画,现在已经能随手拈来,游刃有余了。
泥巴、竹根是在石垭子山村随处可见、不被人们看重的东西。为了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2014年5月,石垭子小学开设了手工制作课程。这些普通的乡土资源一下成了石垭子小学手工课程的重要素材,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泥巴捏成各种造型,包括人物、动物、果实等,将竹根通过组合加工拼成人像、动物,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特色乡土课程带给学生无比的快乐,激发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4.信息技术,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随着网络教室的建成、电子白板的普遍运用,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状况成为了历史。
学校让每一位学生了解电脑知识,掌握电脑打字、电脑作画、网页浏览、PPT制作等技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孩子们在同样时间内能够接触到更多、更广的知识和信息,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
5.乡村学校少年宫,小“芍药”绽放的乐园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石垭子小学成立了“乡村学校少年宫”。
学校根据师资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立舞蹈、手工、声乐、器乐、美术、棋类、篮球、乒乓球、书法、科技等10个兴趣小组,并列入课程计划,每周定时开展活动。结束了过去那种枯燥乏味的课余生活,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少年宫活动还与学校大型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举行“庆六一”、乒乓球赛、书法比赛、歌手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展示能力、发挥特长的舞台,让孩子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增强自信。
三、“芍药”文化的建设成果
石垭子小学在接受先进教育理念洗礼的同时,学校全体教职工主动跟进,积极改变。大力构建“芍药”文化,培养师生的“芍药”精神,在学校环境面貌、教师教育理念和方法、学生能力发展和精神状态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近几年来,学校被评为“德阳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中江县‘小而美、小而优’乡村学校” “中江县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2017年获四川省乡村学校少年宫优秀节目展播一等奖(德阳唯一);并被评为四川省优秀乡村学校少年宫。
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教育导报、天府早报、四川在线、德阳电视台、中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石垭子小学进行了报道。
自信、自立与自强,是芍药可贵的精神品质,更是人生中的三盏明灯。自信,让孩子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立,让孩子学会独立;自强,让孩子们努力向上,奋发图强!
在芍药文化的熏陶下,如今的石垭子小学格外的美丽、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