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有温度的乡村学校——创建“小而优”乡村学校的上海崇明案例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5日

一、实施背景

上海市崇明区三星中学地处上海市崇明区崇明岛西部,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是一所真正的农田学校,现在学校有6个教学班,139名学生,38名教职工,学校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5795平方米,是乡村小规模学校。

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生德育活动缺乏系列性和目标递进相应的细致评价,师生渴望被关注;二是教师课堂教学传统,国家课程校本化方面较薄弱,迫切渴望能拥有高质量的个性化学习;三是学科间师资不平衡,结构性缺编,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全员育德能力有待加强。

二、经验做法

三星中学以“融通生活,协同发展”为办学理念,谋求学校的内涵发展,打造全科型教师,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探索全新治理机制和“个性化学习”的课程与课堂变革,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农村学生的优势潜能,让不同能力、不同特点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舞台,让每一位农村的孩子实现自己的幸福人生。

(一)有温度的校园

1.特有管理方式,实现教育管理精细

一是以“融通生活,协同发展”为办学理念,致力于“生态育人、育生态人”。通过生态化理念、生态化教育、生态化管理与生态化校园等方式,做好新时代学生培养工作。“育生态人”即培育拥有与新时代学生相适应的生态品德、生态品格和生态品行,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学生。二是学校采取扁平化管理,人人参与,致力于营造和谐民主校园氛围。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各尽其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凝聚师生力量,引领师生共进步。构建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定期收集学生的提议,并认真将每一项提议落到实处,如有学生提议食堂吃饭找不到座位、饭后没有水果,学校就此专门加派值班人员,采取班级分片形式和不定期发放水果顺利解决了这个提议。今年(2022年)8月,学校组织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对学校29位初三学生和新加入的28位新生逐一家访,细致摸清学生诉求,精准施策温暖师生。三是学校根据《崇明区义务教育阶段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指导意见》(沪崇教基〔2019〕38 号)文件要求,制定并认真实施《三星中学教学常规管理条例》,重视教学“五环节”管理,教育管理精细,措施落实到位。

2.书香校园建设,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一是多方联动。与教师师德建设相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与学校的教科研相结合,与创建和积淀校园文化相结合。内容上,鼓励教师自觉、主动地阅读人文经典书籍,拓展人文视野,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提高教师的情调和品位。二是需求导向。根据教师的成长需求,引导教师阅读教育名著,提升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三是综合施策。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引导教师有选择地阅读写中学生和为中学生而写的书,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思想认识能力的发展、思维与行为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学科教室建设,让教育空间更温暖

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选课走班教学是学校“革新教学组织形式,转变育人方式”的选择,也是顺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需求。作为小规模学校围绕着分层走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科教室”可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育人模式改革。一是关注了学科专业性和情境性。学校破除传统的授课型教室布置,体现学科的专业情境,为师生提供本学科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搭建相应的活动平台让这些资源与学生发生关联。二是丰富了学科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学校只是设置了4个学科教室,但也体现了对教学的理解、组织和安排,给学生以情境化的体验,让他们沉浸在该学科的空间氛围里,满足学生小组合作、主题探究等多种研究性教与学方式的需求,同时提供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空间。三是体现了学科教学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学校致力于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逻辑起点,在其动态建设过程中应体现常态化的互动性教学和开放性的环境。既给学生留有创意布置、搜集资料、作品展陈和探究讨论的互动空间,又可以在开放的环境实现教与学的融合,方便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

(二)有温度的课程

1.优化作业设计,聚焦个性化学习起点

(1)精心组织学习,完善作业管理,规范作业来源。一是精心组织教师学习。近期邀请原区教院副院长吕波来校作讲座,主题为《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从多维度阐述了如何备课与设计作业,特别是强化“教—学—练—评”一致性,定期优化、审查,滚动生成校本资源库;借助与市教委教研室结对契机,派遣了市作业设计评比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市淞谊中学语文教师谢穹和嘉定区德富路中学化学教师张小妹来校讲座,他们讲座题目分别是《单元视域下的作业设计》和《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化学单元设计与实施》,教师们收获良多;二是完善作业管理,规范作业来源。主要来源是课本课后练习题和配套练习册,部分来源教师自我设计的校本作业,严禁使用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布置作业。

(2)开展校本化实践活动,提高设计质量,统筹作业总量。一是开展作业设计的校本化实践活动。“学生成长记录本”和“教师错题集”是学校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举措,学生成长记录本由四部分组成,即原题抄写、错误过程、反思分析和正确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错题集,既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的宝库,又是教师改进教学,搭建学生思维支架,实施个性化分层重要抓手,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举措;二是开展校级作业设计比赛和校级主题研讨。2021年11月,借助教学月契机,开展了学校中青年教师作业设计大赛,评出了等第奖项,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得到了提升。自2021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将校级研讨课的主题确定为“基于学生错题集的作业讲评课”,紧紧围绕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这一关键环节开展教研活动;三是统筹作业总量。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每门学科不超过20分钟。每天15:00,各教研组长对各班学生每日作业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的作业在年级作业公示栏由班主任进行张贴公示。

(3)丰富作业形式,合理布置作业,有效评价反馈。一是丰富作业形式。设计体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基础性作业、生活化的学科作业、融合型的实践作业、自主选择型的创意作业,作业难度不得超过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基于《西沙湿地微型课程》的作业《绘制行走的地图》获专家好评。2022年9月26日,三星中小幼与玉海棠科技园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基于生态教育的“生态+”行走课程2.0项目,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二是合理布置作业。教师提前试做,适合学生学业水平,作业与课时目标要一致,要分梯度(必做+选做),向学生明确作业要求;三是鼓励各学科教师采取多样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按时回收、批改作业(订正之后二次批改),专门研究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提升集体讲评、个别面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师错题集成,助力个性化资源配置

一是借助教师错题集项目,实现查缺补漏。教师在日常作业批改过程中摘录学生典型的错题并加以剖析,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得到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并在今后的作业设计中加以变式再现,来考查学生掌握情况。二是通过学生成长记录本项目,实现学科教学“体检”。学校自行设计学生成长记录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做过的作业、习题、试卷中的错题整理成册,便于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使得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更加有针对性、进而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学生成长记录本由四部分组成,即原题抄写、错误过程、反思分析和正确过程。三是以个性化教学诊断,助力个性化资源配置。每位学生在之前学科教学“体检”中,罗列出自己的学习薄弱点,并在此基础上每人生成一张个性化的练习卷,一生一卷,真正助力个性化学习与辅导。

3.国家课程校本化,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完善“生态+”行走课程体系,这是课程与育人紧密结合的一种全新课程模式。认真实施国家管理的基本课程和内容要求,同时又结合学校办学理念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校本课程群,该课程模式倡导打破学科间壁垒,进行多学科融合,关注每一位孩子,培养其应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素养。一是探索实施了生态湿地课程。以西沙湿地资源为主要内容载体,带动学科本土化建设,带动校本课程开发,力求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知道崇明西沙湿地的历史由来、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等。二是探索实施了生态科技课程。联合玉海棠科技园和高校开展了生态教育博士大讲堂,走进玉海棠的苦草生产实践基地,精心设计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跨学科生态实践体验活动,探索从一棵草到一杯茶。2022年9月26日,学校与玉海棠科技园签署合作协议,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不断挖掘校门口的自然资源,积极开发生态实践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三)有温度地学习

1.五育并举,助推自我全面发展

一是德育铸魂。特别是在二十大召开之际,开展喜迎二十大系列主题活动,助力学生,突出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二是智育固本。立足课堂轻负高效。优化教研理念、丰富教学手段、深化课程内涵。三是体育强身。以大课间活动为抓手,跑操、武术、跳绳、篮球等大课间活动启智融趣。四是美育养气。学校希望让孩子们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聆听世间美好的耳朵,以及一颗富足而多彩的内心。在推进美育过程中,学校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各个方面。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环境亮丽高雅。五是劳动淬炼。坚持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实实在在地干活,实实在在地流汗。除了设计“劳动作业”,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家庭作业外,学校坚持劳动育德,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彰显爱心与担当。学校在新起点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创造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温馨文明学校。

2.学生错题本,主动而科学地个性化学习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命题素养,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教师问题链设计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学校是这样做的:一是推出学生成长记录本和教师错题集。学生成长记录本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做过的作业、习题、试卷中的错题整理成册,便于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使得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更加有针对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学生成长记录本由四部分组成,即原题抄写、错误过程、反思分析和正确过程。教师错题集,是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或试卷时,记录独特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记录典型错例,作为辅导与讲评的依据。二是开展“基于错题集的作业讲评课”研修活动。自2021学年开始,将校级研讨课的主题确定为“基于学生错题集的作业讲评课”,紧紧围绕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这一关键环节开展教研活动。三是在“基于错题集的作业讲评课”研修活动的基础上,提炼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作业讲评课模式。四是“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助力教学模式变革。融合教学技术,不断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让技术与教学真正融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整合教学资源,在自己原有的教学基础上,适度适量地充实整合优秀资源,以达成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提振教学信心。建立适合学科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新形态并使之成为新常态,需要老师们再出发,再实践。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变革决心和信心至关重要,只有坚定了方向,才能走得更远。

3.分层分类进阶学习,寻找更美好的自己

辅导和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针对学生学业水平现状,坚持实施“分类推进分层提高”的分层教学策略。教学中,坚持“学有所教”的教学理念,对课堂练习作业分层、家庭作业分层、作业评价激励分层。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精心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巩固基本知识,培养初步的应用能力,达到学习的最基本要求;选做题重在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家庭作业分层:基本作业、选择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如果当天达到一定标准的学生可以不做或少做;照顾学生分层的实际情况,将题目做些变化,视为选择作业,学生各取所需,通过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最易发展领域获得成功。学校在八年级和九年级试点分层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能力程度进行差异性教学与辅导。

三、实践反思

行进在打造有温度的学校这条路上学校也存在很多困惑:一是如何继续深化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联动联合教育功能;二是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三星中学今后将一如既往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加富有个性化的教育,聚焦课堂教学打造更加“主动·有效”的课堂,助力每一位三星学子的长足发展,呵护每一位农村学子的成长梦想,努力建成老百姓家门口有温度的“小而优”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