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优化育人环境,把学校建成温馨和谐、安全文明、团结奋进、环境优美的新时代乡村校园,学校将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与实施乡村教育振兴相结合,努力完善校园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校园治理能力和基础教育质量,为振兴乡村教育持续发力。
一、学校创建乡村温馨校园基本优势
海原县树台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海原县西南部,地处美丽的南华山脚下。这里书香满园、绿茵遍地,这里是雏鹰展翅的高地,是梦想起飞的舞台。学校占地面积3.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学校功能室齐全,藏书3.28万册,校园网络覆盖100%。学校现有教师59人,教学班23个,在校学生910人(寄宿生316人),其中,初中生333人,小学生577人。
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以“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为办学理念,抓党建促教育,以创建“和谐德育品牌学校”为抓手,让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以建设“互联网+教育”示范校为契机,深入推进教育向现代信息化发展,创建智慧校园。以构建和谐安全文明校园为平台,为学校教育保驾护航。以健康促进学校工作为瓶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不断增强健康意识,保持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在学校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努力办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加强领导,明确“温馨”责任
为了确保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切实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学校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支部专职副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的乡村“温馨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将创建“温磬校园”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制订具体可行的创建方案,努力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强化措施,狠抓“温馨”落实
(一)环境温馨
1.温馨的校园。学校的校园布局建设合理,风景优美。近年来,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原来的旧平房校舍陆续被拆除,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办公楼、住宿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校园绿树成荫,一进校门就能看到中央大道上耸立的刻有“立德树人”的风景石和两旁造型别致的宣传栏,每栋楼的外墙和楼道都进行了精心的布置,校园实现了地面硬化全覆盖,塑胶篮球场和塑胶运动场是孩子们的乐园,校园的乒乓球台达到了40张,校园的各个角落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学校不断地打造校园“五化”建设,使我们的校园成为和谐的、美丽的、温馨的育人乐园。
2.温馨的班级。学校的班级学习氛围宽松、愉悦。每个班级都设计了自己班级的奋斗口号,在班级布置上更是别具一格。教室的走廊和墙壁上都张贴了激励孩子学习的名人名言和老师的寄语,体现出了各个班级文化的特点;教室里摆放的都是可调节高度的单人蓝色课桌凳,老旧的黑板都换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的窗台上摆放着孩子自己动手种植的花花草草;学校还为每个班级统一配备了图书柜和卫生工具箱;疫情期间学校为每个班级都配备了洗手液、消毒液和温度计,让孩子们都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当中。
3.温馨的宿舍。学校的宿舍整洁、舒适。自2012年起,学校先后建成了教师周转楼、女生公寓和男生公寓。学生公寓内卫生清洁,布置温馨,每层楼都安装了热水器,宿舍内统一安装了储物柜,学校为学生每年更换一次床单、被套、枕巾。为了安全起见,学生公寓都加装了防护栏。每天宿管人员,都会对宿舍进行消毒、通风处理。教师周转楼里的每间教师宿舍里都配备了办公桌凳、木床、电视机、热水器、洗脸盆、马桶、窗帘等用品。2022年暑假,县教体局项目办对学校的教师周转楼的卫生间、墙面、地面、灶台又重新进行了简单装修。舒适、温馨的住宿环境为广大师生的校园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温馨的餐厅。学校餐厅的饭菜热乎、可口。学校餐厅后厨实施明厨亮灶,餐厅有食品储藏室、加工间、打饭窗口、师生进餐区域、洗碗池。食堂内卫生清洁,墙面布置科学美观。学校根据师生的意见,每两周制定一次食谱,严把食材关,要求厨师根据食品加工流程规范操作,每天按时为师生提供热乎、可口的饭菜。餐厅内还安装了热水器,方便师生进餐时喝热水和洗碗时用。餐厅的温馨设置为广大师生的一日三餐提供了便利。
5.温馨的安保。学校努力做好安全“四个百分之百”巩固提升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对学校保卫科,护学岗人员进行校内培训,不断修订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保证监控设置齐全并与公安联网,保证保安配置数量符合要求,保证一键式报警装置正常使用。学校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从晨会、班会的安全教育到每天的疫情防控,都做到了精心、细心、用心。
(二)教育和谐
1.和谐的德育。学校借助“中卫市十佳德育品牌学校”的创建,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课程,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抓住教师队伍建设“牛鼻子”这个关键,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从而使教师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积极传播者和努力践行者。二是重视思政课的开展。要求语文、社会、思想品德教师上课时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师,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也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三是重视常规活动教育,学校精心设计各种常规活动,不错过每一次活动所带给学生的体验。学校严格落实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演讲活动;常规抓“晨读、午默、夕诵”和各种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参加“学雷锋”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和谐德育体验。四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学校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旋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营造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校园氛围。五是重视家校共育,学校根据当地乡镇的实际情况,坚持注重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的联系,发挥各自作用及优势,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有效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上,各年级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学校严格按照教学常规要求,规范课堂教学行为,精心设计作业,杜绝随意性课堂。学校教务处督促和指导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和方法,不断反思和诊断课堂,找准解决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突破口,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通过抓好“四课”(新入职教师达标课、学科教师优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名师精品课),切实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数量,打造高效课堂质量,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先进的“互联网+教育”。学校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互动式网络空间教学全覆盖。在应用方面,一是将“互联网+”与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优质资源进行教学外,还充分利用“一拖N”模式进行“专递课堂”互动式教学,有效解决小规模学校薄弱学科无专业教师教学的问题。二是将“互联网+”与教师队伍信息2.0能力提升深度融合。三是将“互联网+”与学校德育工作深度融合。四是将“互联网+”与家校共育深度融合。五是将“互联网+”与学校其他工作融合进行探索使用。
4.温馨的书香校园。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橱窗、电子屏、教室楼道、走廊、墙壁等作为宣传窗口,营造良好书香校园氛围,努力践行“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理念,让阅读成为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责任!学校做到了图书“三进”,进班级、进书包、进家庭,努力构建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努力培育书香老师、书香学生。
5.创新的素养教育。学校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学校少年宫成立了篮球、足球、乒乓球、剪纸、绘画、诵读、棋艺、舞蹈、电子琴等兴趣小组,按照自愿加入的原则,鼓励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使每个兴趣小组均有学生参与。通过兴趣小组长期对学生的培养与训练,学生在兴趣爱好和特长方面都表现出了自己的优势和才能。
(三)关系和谐
1.融洽的教师关系。教师都能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牢固树立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思想,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而爱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石。师生之间能真诚相待,和谐交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关爱、理解、宽容学生;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都能做到热情、真诚、公正,不偏袒,讲究实效;在新课标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变成了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成了主角,成了学习真正的主人,这推进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
3.和谐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都能够做到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班里的一些同学总是能关心帮助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间的这种友好相处打造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4.深情的教师关怀。学校建立健全困难师生台账,通过政府资助、社会捐助、开展“一师助一生”等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开展帮扶工作。鼓励和激发广大师生互帮互助,让有困难的师生切身感受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伟大的。学校还专门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室”,由专人负责定期、不定期与留守儿童谈心,与孩子一道观看电视,让孩子免费与家长通电话,适时组织孩子与家长进行视频通话,努力使孩子们生活在大家庭里,能享受家的温暖,不再孤独。学校还为5个残疾儿童进行送教上门工作,让这些孩子在家中同样能够享受到教育带来的乐趣。
一路风雨阳光,一路踏歌而行,学校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今日校园的和谐与温馨,在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学校将发扬传统,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切实把振兴乡村教育事业深入地开展下去,让学校的和谐温馨之花永远盛开在美丽的南华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