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一所让山里娃向往的温馨校园——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6日

史家营中心小学是一所深山区寄宿制小学,建于1938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宛平县所建的第一所红色小学。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148名学生,24名教职工。

“绿色教育”携领深山区的小学校走出了一条改变和提升的发展之路。2015年4月,学校代表山区小学接受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验收;2018年11月,学校作为小学唯一代表接受房山区国家级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评选入校检查。2016年3月,时任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工委书记苟仲文来校调研,称赞这是一所“活跃、开放、现代”的山区小学。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文化建设示范校、北京市文明校园、房山区人民满意标兵学校,是一所让山里娃向往的温馨校园。

一、安全居首、文化铸魂,这是一所有精气神的百花学园

(一)削峰平谷,最坚固的地方建学校

史家营乡有上百年煤炭开采史,2006年其煤炭产业虽然退出历史舞台,但留下了采空区的安全隐患,而当时学校就位于煤炭采空区域。学生的生命安全不能忽视!区、乡两级党委、政府经过调研、论证,决定选地势最好、山体最坚固的位置建学校,让学校成为最安全的地方!于是在被誉为“京西小五岳”的4A级景区圣莲山脚下,削峰平谷,用一年时间建成了一所占地18683平方米、有200米环形塑胶操场、8877平方米教学楼和住宿楼的新学校。群山环抱,红墙掩映在绿色间,使学校散发着朝气和活力。

(二)绿色文化,打造有精气神的学校

一是为学校找到绿色发展道路。风骨太阳照,峻石圣水灵。2010年,学校提出“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努力构建以“绿色成长、百花齐放”为核心价值,以“会学习、爱生活、敢表现”为育人目标,以“山区明珠、百花学园”为办学目标的文化价值体系,以引领学校走上“绿色教育”的发展之路。

二是为教师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学校开展了开发“绿色教育文化实施手册”、开办“绿叶教师学校”、解读学校文化等诸多活动促核心价值落地。在一次次的活动中,老师们有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发展目标,同时教师情感增近、责任感增强、专业素养提升,从而凝聚成“爱家、实干”的精气神。

三是为学生提供温馨成长空间。2012年9月1日,学校搬进新校园。“绿色成长”雕塑矗立在校园中央;“绿色成长、百花齐放”校训镶嵌在红墙上;连翘花、迎春花、玉兰花、杜鹃花、山野草花等增添校园美色。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功能齐全,阅览室、小书架拓展孩子阅读空间,翰墨飘香的书法教室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宿舍楼温暖明亮,洗漱房、热茶炉也一应俱全,温馨的环境让孩子们感受到住宿生活的美好。2016年冬季,学校率先实现煤改电取暖,成为冬暖夏凉、四季有景、舒适温馨的百花学园。

二、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这是一所有质量的山区学校

学校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把握育人方向

第一,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发掘红色校史资源,设计开展“了解一段历史、开发一套教材、布置一处展板、表演一台节目、弘扬一种精神、进行一种创新”的“六个一”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第二,“八类好习惯早养成”,奠定终身发展基础。“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学校制定“住宿学生一日学习生活流程”制度,将每学期的首月定为“好习惯养成月”,加强学生良好文明礼仪、学习、健体、卫生、阅读、劳动、生活和安全八类习惯的培养,使养成好习惯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第三,利用地域资源,开发特色育人课程。学校开发了“走进圣莲山”“中草药”和“小农夫”等特色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其综合素养。

二是构建课程体系,提升核心素养

学校基于“百花齐放,全面而有个性”的课程建构理念,整体构建德智体美劳“百花齐放”的完整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坚持课堂育人主渠道,严格实施国家课程,建设“目标精准、多元智慧、友善交流、生命共度”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绿色课堂。安排每周一个半天学时用于探索跨学科综合学习、主题化学习及实践活动课程,转变教与学方式,突出实践育人功能。史家营小学先后六次获得北京市级和区级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一、二等奖,为学校发展增添动力。

三是每日体育锻炼,培养阳光少年

体育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精神灵魂有塑造作用。孩子们每天坚持晨跑、课间操、大课间跑步,坚持跳绳、踢毽子、小篮球等体育活动。每年举办的亲子运动会、各级各类体育比赛,既丰富了寄宿学校的体育生活,又锻炼了学生健康的体魄。

四是丰富社团活动,加强美育熏陶

学校开设了管乐、唢呐、脸谱、非遗“山梆子戏曲”、绘画、国学、诵读、跆拳道、科技活动等社团,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开辟了新天地。

五是坚持劳动实践,服务学生成长

学校人人有劳动责任区,班班承担每周大扫除。学校开设小农夫课程、小种植课程、家课程,设置“餐厅小雷锋”岗位,让孩子们有劳动机会、有劳动体验、有劳动本领、有热爱劳动的氛围。劳动实践,让孩子懂得尊重劳动者!

三、初心如炬、呵护成长,这是一所温暖共筑的温馨校园

在史家营小学,老师爱学生是真切的、温暖的。在学校的24小时里,有学生在、有老师在,有责任在、有呵护在。

一是落实“三全育人机制”,24小时守护成长

干部、教师、员工每天主动落实“住宿学生一日学习生活流程”制度,落实24小时“教育责任、安全责任、陪伴责任”,做到“课堂、课外、值班组、服务保障”的无缝对接,做到首遇责任,切实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落实到位,让家长放心。

每当夜幕降临,在这所山区寄宿学校里,这些画面质朴又温暖:晚上七、八点钟,在教室,你会看到学生静静阅览图书、安心自学,老师辅导个别学生学习或是对学生嘘寒问暖;晚上九、十点钟,在宿舍,你会看到老师们在关心学生情绪怎么样、宿管老师在指导着学生洗漱、孩子们说着睡前悄悄话,住宿生活有序、友善、友爱。山区教育的守望者,用心呵护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二是开设高人气“家课程”,“四心”陪伴成长

学校教师特别关注学生因为住宿远离父母带来的心理需求和情绪体验,始终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去陪伴孩子,让学生享受到师生间的温暖和住宿生活的美好。

每年的9月份老师们最劳累,他们白天要上课,晚上要全员参与住宿管理,协助宿管老师培养一年级新生安全、纪律、卫生和就寝习惯。对于想家、不敢独自睡觉的孩子要搂着哄睡,尿床的要夜里叫起如厕一次,早上还要为长发孩子梳头。

“宿舍—家课程”是把每个宿舍以“家”的方式来管理,“家”里有“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由一位教师担任“家长”。“家人们”开心地照着全家福、聊天、讲故事,“家长”还教孩子叠被子、整理宿舍,和他们一起参加“叠被子整理实践课程”,参加“叠被子生活技能大比拼”活动。在练习和比拼中,孩子们淡忘了思家情绪,增加了归属感,体味着“家”的温暖。

三是做好“一日三餐”,健康保障成长

让孩子吃得饱、吃得健康是目标。学校严把食物原材料关,做到正规渠道采购以保障质量;坚持师生同灶,校长陪餐,学生吃得安心;精心制定营养菜谱,做到饭菜可口,花样繁多,学生吃得饱;组织炊事员营养、烹饪技能和卫生防疫知识培训,提高炊事员的厨艺水平、营养知识和卫生安全意识,让学生吃得健康有营养。

四是创设温馨环境,铸就绿色成长

校园是师生互爱、成长绽放的乐园。在校园里,可以看到学生向老师和客人微笑问好;在小书架、小书吧、“山里书声”阅览室,可以看到学生读书的身影;在宿舍,可以看到整洁的床铺和物品,一年级孩子有模有样地洗袜子、叠被子;在餐厅里,可以看到有序取餐、规矩用餐,没有争抢、浪费粮食的现象;在课间,可以看到“绿色小卫士”们忙碌于纪律、卫生、图书、安全等各个岗位的自主管理……绿色成长的气息落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师生是舒展的、安全的、自信的,且焕发着生命的活力。

办一所温暖友善、安全和谐、“绿色成长”的百花学园,为大山里的孩子在寄宿制学校搭建一个“温馨的家”,是史小人永远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