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塘·绿色”引领“温馨校园”新景象——上海市奉贤区塘外中学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3日

一、学校概况

上海市奉贤区塘外中学,位于奉城镇塘外社区,创建于1969年8月。学校占地18264㎡,建筑面积6486㎡,绿化面积10035㎡。学校地属奉贤区历史文化古镇“奉城”,处于上海古海岸线“冈身”地带,因早期建于古海塘“里护塘”而得名。学校现有7个班级,在校学生182人。现有教职工33人,其中专任教师29人。

学校坚持“为了美好的明天”办学理念,培育“贤塘海韵·绿色人文”特质文化,以“弘德、崇善、笃学、敏行”为校训,以“健康、明理”为育人目标,以课程建设、项目化研究为途径,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加快推进温馨校园建设。

二、主要做法

1.以“五化建设”创设“绿色人文”的新特色。学校以海塘志士先烈的“贤人”文化为精神脊梁,倡导明理担当的为人品格;以“绿色指标、核心素养”为学业导向,真正使“弘德、崇善、笃学、敏行”校训精神落到实处,并通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班级文化、组织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进一步营造“贤塘海韵、一如花开、绿色人文、生态科学”的育人氛围。一是推进“绿色人文”的物质文化建设。建造了春圃、夏池、秋廊、冬庭四园,呈现出春有期盼、夏有生机、秋有缤纷、冬有涵养的人文意境。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是一幅幅美景,跨入校园,进入眼帘的是“思”“爱”之石,引人深思;假山、流水、紫藤架、运动墙、廊柱名言、班牌、书架、花柜等无时无刻不感染着学生,让塘中的学子在优美的环境中求知、明理、健康、自信。二是推进“绿色人文”的制度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塘外中学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经教代会通过后实施,基本实现了制度化管理。三是推进“绿色人文”的班级文化建设。通过温馨教室建设、班级文化建设评比、学期“贤塘少年”评选等活动,让更多学生得到自我管理和领导能力的锻炼,营造和谐向上的班级氛围。四是推进“绿色人文”的组织文化建设。通过先进班级评比、文明组室评选、教职工社团等活动营造和谐发展的组织文化。五是推进“绿色人文”的精神文化建设。学校确立静、实、固的人文精神(教的层面:静心设计、务实有效、及时巩固;学的层面:静心明智、忠实担当、基础稳固),学校充分利用道德讲堂、贤塘汇智论坛、话题剧场、公益温馨等有效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

2.以项目化培训擦亮“贤塘教师”的专业底色。学校通过项目化的校本培训机制,开展系列培训、主题活动,让广大教师提升专业智慧、培养乐业情怀,绽放个性风采,让课堂充满学习活力。一是从解读文本和学生出发,提高教师的课程目标意识。运用现代化信息工具,以集体大教研形式,组织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对文本进行解构,形成知识导图;让老师们感受到任何课文都有知识结构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在解读中在寻找到知识所承载的价值意义。项目化培训,提高了的课程目标意识,提升教师“课标—教材—教学—学生”四位一体的专业基本功。二是建立质量反馈系统,提高教师的课程调控意识。以提高“命题基本功”为抓手,开展“创立质量反馈系统  提升教师课程目标意识”项目化培训,通过个人出卷、教研活动说卷、教学质量研究小组审阅,提升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处理教材、适切命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师对课程标准、考纲要求进一步熟悉,使教师的专业基本功、课程调控诊断和修复意识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三是以项目推进和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依托“学科核心内容导航图”优秀支点计划项目,培训教师绘制学科知识导航图。寻找“有效课堂”的支撑点,加强教师的课程研究力,推动学校教研活动的有序、高效开展,促进了教师的实践和反思,加强教师课程研究力及国家课程校本化意识。

3.以“明理”课程活动,彰显“贤塘少年”本色。学校实施以生态科学教育为办学特色,以“绿色大课堂”为平台、“明理”课程建设为抓手的素质教育。一是开发德育课程,营造温馨校园。以“明理”德育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完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努力培养“健康·明理”贤塘好少年。开展“明理”分层教育,定期举行“明理·相知”“明理·有约”“明理·相聚”“明理·启航”等活动。在六年级开展“我与老师相知”入学适应教育,在七年级开展“我与老师有约”感恩教育,在八年级开展“我与老师相聚”沟通教育,在九年级开展“做最好的自己”生涯教育。二是开发特色课程,打造品质校园。学校特色课程“综合阅读”“机器人”“移动农场”荣获奉贤区中小幼第三批校本特色课程;目前学校正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绿色大课堂”(内容主要有:“绿色小记者”“小画家”“小小观察员”“小小农科员”和“绿博馆”);面对新中考政策,学校在跨学科课程的建设上正在积极地探索,目前“无人机新视野”课程正在开发中,目的就是通过“无人机”这一话题,促使语文、数学、地理、科学、音乐、美术、劳技等学科建立关联,通过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案例分析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直接参与课程开发和编写的占全体教师的一大半。课程涵盖不同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人文等综合素养。

4.做强社团课程,打造魅力校园。学校以无人机为学习载体,于2017年成立了学生的无人机社团,参与学习无人机的学生,累计已有200多人。课内学习内容包括无人机基础飞行、编程飞行、影视航拍及后期制作。社团积极参与科技竞赛,获得上海市一等奖1次,二等奖3,三等奖9次。该社团2018年被评为奉贤区未成人暑期工作特色项目,社团宣传照作为《上海教育》2018年7月刊封面照,《当代学生·探秘》2018年9月刊登了社团情况,被评为2019年度奉贤区二星级学生社团,宣传片《小小无人机,探索大世界》获第七届上海市校园影视节目评比二等奖。三年多来,无人机社团在奉贤区域内已取得了一定知名度。植物探秘社团2017年被评为“奉贤区百佳特色社团”。延伸开发了科技特色课程“移动农场”,学校被列为奉贤区青少年科学院课题研究实践基地。“光照强度对木春菊开花影响的实验研究”社团小课题被评为全国二等课题,胡萌萌、陈燕同学被聘为“中国少年科学院预备小院士”,周卫琦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教师”称号。

三、主要成效

学校积极抓住各种契机,自我加压、自我提升,举办或参与一些活动,努力产生一定的辐射影响力,实现与同行的共同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节水型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餐饮业“绿色餐厅”等。

1.市、区展示亮名片。学校开展了区级STEM现场活动,特色课程“机器人”给学生创设生活化、情景化的场景,并融合数学、工程、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强化补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给与会专家和教师留下深刻印象,课程得研究成果和经验被推广辐射。学校承办了奉贤区首届青少年智能机器人嘉年华活动、奉贤区教育资源联盟体“聚焦课程教学,提升内涵发展”主题现场活动,支点项目的研究在联盟体集团中起到了辐射的作用,提升了教师们的研究力。数学组的研究项目“大数据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得到上海市数学教研员刘达的支持与肯定,语文组的“综合阅读”课程进行了市级展示。学校还参加了第十三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全国展示交流活动。

2.校际往来助发展。学校积极参与集团化办学工作,如区教学节活动参与特色课程展示、特色课堂教学展示等。骨干教师也多次携带学校的研究成果在区、联盟体学校进行讲座报告,辐射经验。此外,学校每年前往曙光中学开展远足活动,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

3.跨省、跨国交流话教育。学校与韩国济州东中学、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实验中学进行交流活动。截至2019年,塘外中学已与贵州省土溪中学和茅天中学进行了结对,学校的工作得到了结对学校的肯定和赞扬。

处在新时代,学校将进一步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全面践行奉贤区“新成长教育”理念,坚持科学管理、以人为本,让校园成为人文家园。学校会继续夯实课程建设,完善评价机制,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提升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