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态探究体验式校园——上海市崇明区建设小学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3日

一、学校概况

上海市崇明区建设小学创建于1910年,1986年迁往崇明岛建设镇白钥村。学校现占地面积14174平方米,建筑面积4894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面积3412平方米,绿化面积(生态“百草园”、“休憩园”、“蔬果园”课程实践基地)4260平方米,四季常绿,环境舒适,是一所典型的农村现代化、花园式小规模学校。学校拥有多功能教室、创新实验室、资源室、安全体验室、录播室、电脑房、美术室、劳技室、器乐舞蹈室、自然实验室、体育活动室、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室等专用教室,设施较为先进,配备较为齐全。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0名,教师39人。现任校长吴燕,为语文老师,获得上海市巾帼标兵、崇明区新长征突击手、海岛百名优秀教师等称号。

二、经验做法

学校以“用生态教育润泽绿色童年,用教育生态奠基幸福人生”为办学理念,以区域“生态乡土”课程实验学校建设为契机,构建“土壤认知改良修复”特色课程,建设生态探究体验基地,丰富学生生态实践体验,努力培育具有探究意识、创新能力,具备劳动能力、合作习惯的“生态使者,快乐达人”。

1.整体架构生态特色课程。学校立足原有生态教育探究实践基础,围绕“土壤认知改良修复”项目整体架构特色课程,主要包括四个模块:一是认识了解土壤,主要包括对家乡土壤的认知和其它土壤的初步了解;二是了解土壤与肥料的关系,主要包括初步了解各种肥料对土壤的作用及自制简易堆肥;三是改良修复土壤,主要通过“养殖蚯蚓”与“稻茬绿肥”等进行实践探究;四是改良土壤效能评价,通过各类植物种植培育、观察探究、拓展体验等模块,融五育于一体,让学生在探究植物生长与土壤的密切关系中感悟土壤改良的重要性,培育爱土护土的家乡情怀。

2.组建团队,项目式推进。学校组建了生态探究学科团队,成员由校长、教科室主任、自然探究专职教师和多名跨学科教师组成,负责项目的设计、课程的开发、活动的实施等。采取“项目推进”教研模式定期灵动开展日常教研活动。期初围绕项目确定目标、制定计划。个体围绕项目自主实践、合作互助。围绕实践开展教研、抱团前行:有专家即时的点拨指导、有学科本位的理论学习、有生态探究的技能培训、有活动实施的课堂演绎、有“跨学科教学”的主题研讨,有阶段总结的反思提炼等。

3.不断研发生态特色课程。学校围绕“土壤认知改良修复”项目整体架构,组团合力开发形成“改良土壤”类“蚯蚓天然农艺师”“稻茬绿肥”两门课程,“土壤改良效能评价”类“校园之物知多少”之“春之花”“夏之叶”“秋之果”“冬之芽”四季课程,“春之花”课程又延伸开发“泡花茶”“土壤花叶滴胶标本”“花饼制作”等拓展课程与探究活动课程。

4.课程资源跨学科共建共享。以“植物”为切入点,集跨学科合力梳理教材所有植物资源,进行整理归类,对学校原有校园绿植进行品种、布局的调整,建立学校“三园”生态课程实践体验基地:百草园以种植草本植物为主,休憩园以种植果树为主,蔬果园以种植各类蔬菜为主,按季节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种植培育、观察养护、拓展探究。2019年以来,“校园植物知多少”课程又拓展开发“我是花博小主人”生态课程,围绕花卉认知、花卉种植、观察欣赏、拓展探究等,形成“我是花博小导游”“我是花博农艺师”“我是花博品鉴师”“我是花博小使者”四模块实践课程,设计“花卉家园巧美化”“花苗种植美校园”“花卉工艺畅玩园”等12个项目化学习研究主题,融合语文、数学、美术、音乐、探究、信息等学科,关联交流、表达、理解、创意、劳动等技能。各学科巧用资源相融共生,生态探究组围绕课程项目、立足学生兴趣,组织开展各类探究活动,比如蔬果园“走进蚯蚓宝贝”、不同土壤植物对比种植、“校园植物知多少”百草园探究、荷花池小水蚤探究等。各学科组巧妙利用生态课程资源,比如,语文学科期初依据教学需求,梳理学校“三园”生态课程资源链接点,设计利用方式,进行日常实践运用,或课前观察、或课中体验、或课后仿写;有短时作用,也有长周期利用。数学学科将生态课程资源融入校本课程数学资源包建设,围绕梳理的基础知识点,将生态课程资源中的植物、建筑、土地等具有数学思维探究、实践运用价值的资源进行挖掘利用。

5.探究体验活动灵动多样。组织长周期探究,面向全体学生,融合课内课外,在生态课程探究活动中围绕发现的问题,进行一段时间持续跟进的观察探究,最终能找到答案或解决问题。组织主题式学习,主要针对高年级学有余力的探究特色组学生,围绕一个生态探究主题进行一系列较有挑战的实践探究,形成一定的结论。在探究中,教师根据年级特点、针对探究内容,灵动指导学生通过写观察日记、表格数据记录、撰写实验小报告、制作自然笔记等学习形式记录探究过程。

除了创建生态特色,学校还着力破解学有困难学生学习的难题,与支援校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一起开展了学有困难学生调查,设计了提纲式问卷,一对一(学生或家长),逐条询问,记录在案,每一个案记录一表,辅之以观察。学校根据调查结果,要求教师从“学业品格综合描述”“家庭背景综合描述”“现在学业状态的制约因素”“提升或改善学业现状的对策分析”四个维度撰写“学生学业品格研究个案”。2018学年第二学期,学校深入探索适合学有困难学生的教学新法,扎根课堂进行教学磨课活动,《农村小型小学均衡优质发展对策研究》2020年得以正式出版,汇集了两校解决学有困难学生学习问题的典型做法和经验。

三、主要成效

1.师生成长。学生在各类生态探究活动中参与率达60%左右,生态课程资源的普惠率达100%,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中勇于实践、乐于探究、敢于创新等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培育提升。学生生态探究成果丰硕,蔬果园“走进蚯蚓宝贝”探究活动获2017年长三角长周期探究一等奖、区生态情景剧一等奖,“校园植物知多少”之“百草园”探究活动案例获全国科创大赛实践活动一等奖、上海市特等奖、科学技术出版社社会专项奖,百草园荷花池“小水蚤变变变”探究活动2018年获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市创新大赛二等奖、区生态小达人创意情景剧一等奖,“水秘密探究”活动2019年获上海市创新大赛二等奖、区生态情景剧一等奖。教师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开发能力有所提升、跨学科教学素养、团队合作意识能力有所提升。

2.学校发展。学校先后承担“学生阅读素养提升项目”“小而优项目”“小规模学校建设”等区级和“幼小衔接课程”“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等市级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示范学校”“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优秀组织单位”“全国乡村少年宫示范点”“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科创先锋学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 “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特色示范学校”等称号。学校生态教育成果推广辐射成效显著,先后6次承办区级生态课程经验成果展示交流会,10次接待外省市教育考察团、国际友人来校生态特色课程观摩学习。关于解决农村学有困难学生问题的经验做法得到上海市教委和崇明区教育局的积极肯定,《农村小型小学均衡优质发展对策研究》一书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生态探究项目引领下的体验式校园初具雏形,为学生的生态探究提供了实践平台,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提供了丰富资源。学校将在此基础上全方位整体架构,将“阅读素养提升”“魅力足球推进”等特色巧妙融入,使生态探究体验式校园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宽阔。学校将秉承办学宗旨,凝聚一切力量,汇合一切资源,形成特色彰显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