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别化教育助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0日

一、实施背景

上海市崇明区港沿学校位于祖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中部港沿镇骏马村,创建于1862年。学校占地面积2402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241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93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15%左右,教师68人,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规模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生源数锐减。从2010年1200人锐减至如今的200人左右;二是教师富余,结构不合理,教师平均年龄达52岁;三是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居多,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2%。

面对这些问题,学校迎难而上,采取有效的对策,改变现状,提升学校内涵品质,创建“小而美,小而优”的农村小规模学校。

二、经验做法

学校以“让个别化教育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办学理念,注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坚持五育并举,把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多元发展,优化评价方式;调适内外资源,提升办学品质。重在实现学校内涵建设的突破,走出一条农村小规模学校个别化教育、个性化发展之路。

个别化教育,即为适应学生个性化需要而进行的教育,对学生进行个别研究并开展有针对性地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采用更加精细、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全面有效提高。个别化教育采用“一对一”“面对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实施。

(一)基于标准,配足配优个别化教育的硬件

根据上海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上海市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的要求,学校建设得到了市与区两级专项教育经费支持,同时崇明区教育局的生均经费对不满3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300人下拨,学校的办学条件持续改善。配有校园无线网络系统、英语听说教室、创新实验室、理化生实验室、劳技教室、安全教育体验室、美术室、音乐室、图书馆、阅览室、小剧场、足球场、篮球场等,满足了实施“个别化教育”的需要。

(二)因地制宜,设计个别化教育自然美空间

学校环境优美,绿草如茵,树木葱郁,四季有不同的花盛开其间;错落分布的校园画廊、师生笑脸墙、读书长廊、书签葡萄架等,展现了个别化教育的文化氛围。

学校充分利用小班化的特点,优化教室学习空间。教室布置可自由组合的课座椅,利于学生合作学习;布置读书角,满足学生随时阅读的需求;布置绿色植物养护架,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学校努力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学校被评为上海市绿色学校。

(三)五育并举,实施个别化教与学的“AI”变革

1.实施个别化教学的“AI”变革,促进主动有效学习

“AI”有两层涵义:爱和人工智能。通过关爱每一人,实施个别化教学,驱动自主学习;借助人工智能,实施在线辅导,助力有效学习。

(1)教学环境的改变。从“插秧式”的课桌椅排布方式改变为能自由组合的新式课桌排布方式,让课桌成为师生爱心交流的桥梁。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拼坐在一起,便于课堂讨论和项目化学习;教师可自主安排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位置,便于关注到每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表1 个别化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教学设计板块 具体要求

学情分析 对每个(或每类)学生做出精准分析。

教学目标 对每个(或每类)学生提出不同学习目标。

重点与难点 分析学习目标对哪些学生是有难度的,学习重点如何解决,用什么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设计每个学生的学习轨迹,并在教学设计中清晰体现。教学环节注重一对一、面对面教学,同伴互助合作教学,个别化辅导教学。

作业布置

(或当堂反馈) 体现个别化,分层和检测成效。

教学反思 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情况,课后跟进辅导方法。

(2)教学方式的改变。借助超星学习通、钉钉、口语100等在线平台,探索开展助教式教学,一人主讲,一人助教,助教协助主讲教师进行个别化辅导和课堂练习的批改反馈等辅助工作。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关注每个学生的基础差异和需求差异,通过分层提问和任务布置,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帮助每个学生体验个性化的学习过程;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分组合作法、个别指导法、游戏活动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整合内外资源,个性化的课程选择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学校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加强内外合作,邀请市区专家、名师、企业助力学校多元课程开发。如学校“野百合”管乐团,聘请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作为专业指导,引进了企业资源提供个别化服务。学校“野玫瑰”女子足球队成立一年,便在区级比赛中夺得冠军。在全国、市、区各级科技类竞赛中有70人次获奖,学校连续三年获区科技竞赛年度总积分第二名。在多元课程活动的开展下,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兴趣特长,获得了多元发展。

3.建设生态有机农场,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体验跨学科学习

创建智能生态园创新实验室,搭建探究平台,提高科学创新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建成生态有机农场综合实践基地,包括可以容纳多种小型动物栖息的“特制特色”生态型景观步道网,所有的功能区既分割又串联,为跨学科综合学习创造了条件。

(四)传承创新,创设小而优学校的人文景观

在传承百年老校人文景观的基础上,打造了学校人文新景观:1.在校门两侧建成“校史长廊”,介绍学校的历史与变迁;2.在中央花园建成主题为“梦想之旅”的儿童雕像群;3.在教学楼间新建“英雄风采”连廊,介绍崇明区英雄事迹;4.以实验楼前的鲁迅铜像为主,建造系列“民族脊梁”雕像群;5.教学楼打造全校师生笑脸墙,展现积极乐观的态度。学校的人文景观也体现了小而精致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了育人功能。

(五)人人导师,健全360度的校园关爱机制

该校充分利用师生比高(1:3)这一特点,创新育人模式,开展了“导师制”实践活动。全校教师每人和1至3名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结对,做到学生全覆盖、无遗漏。通过点对点的关爱与指导,让导师们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领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有效弥补家庭教育短板,促进每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六)打破壁垒,构建多级校园安全防范机制

构建市、区、镇、社区、学校多级校园安全防范机制。完善各类安全制度和措施,强化安全管理,制定《学校突发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案》等十六项紧急处置工作预案;加强安全教育,推进安全知识进课堂活动,进行消防、防震等安全紧急疏散演练,提高师生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完善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预防学生违法犯罪,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环境。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

三、实践反思

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国家级学校乡村少年宫、国家模拟运动指导站、上海市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上海市航模特色学校、崇明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崇明区生态教育乡土课程研究实验学校、管乐联盟学校、崇明区创建农村“小而优”实验学校等。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新的困惑。

首先,由于教师年龄偏大,对推进个别化教育的改革举措多停留在模仿阶段,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更缺少自身的理解感悟。其次,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的介入来推动个别化教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跨学科学习等,也是目前亟需探究的方向。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创建乡村温馨校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创建的过程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港沿学校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学校全体教职工将不懈努力,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