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域特色 搭建温馨校园——乌审旗沙尔利格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6日

乌审旗沙尔利格中心小学于1890年由著名蒙古族历史诗人贺希格巴图创建,坐落于内蒙古最早的革命老区之一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苏力德苏木,是一所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乡镇学校,至今已有130年历史。学校采用“蒙汉合并、共同教学”办学模式,目前已形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蒙汉语分别授课的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79034平方米,建筑面积6118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0个(包括小学蒙授班7个、小学汉授班6个、幼教班7个);在校学生383人(小学学生238人、幼儿145人);在校教职工92名,其中小学专任教师50名,幼儿教师32人。乡村学校少年宫现设有书法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手工制作室、乒乓球活动室、计算机室等15个功能室,

学校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作为办学理念,学习和继承贺希格巴图诗歌艺术,弘扬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以“五个基地”作为德育教育平台,以“三宝一奇一文化生态园”作为品牌文化,实现和谐崛起,努力向“办精致校园、创精品学校”的目标迈进。

一、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润化行走中的文化意识

校园文化和学校精神是在知识基础上升华而成的智慧、人文素养和精神气度,校长的境界与追求、学校的内涵与发展愿景,都必须以文化的方式去渗透。校园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体系、心理人格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和谐与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往往比知识传授的力量更加持久。先进的精神文化、自由平等的环境文化和完善的制度文化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成长,持久地影响着学校办学质量。因此,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形教育作用,做出如下实践尝试:

(一)德育活动点燃综合素养。学校开展一系列大型德育活动,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养成教育。利用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开展月主题教育活动。每月主题活动侧重某一方面的教育,如3月为学雷锋活动月,5月为感恩活动月等。学校经常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和文体活动充实学生生活,开展了拔河比赛、跳绳比赛、艺术节、红十字救助捐款、六一庆典、歌咏比赛等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综合素养。

(二)建立“五个一、十个一”软文化基地。始终坚持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强化学生的自尊意识,丰富学生的个性。学校要求学生每天做到“五个一”: 讲文明话、捡废物、相信自己表扬自己、课堂上大胆举手回答、朗读一段精彩的文章;“十个一”:做一件好事、认识一种植物或动物、给他人讲一个好故事、看一本课外书或阅读一篇儿童作品、说一句表扬同学的话、给家长端一杯茶、为自己洗一件衣物、对教师或长辈说一句问候的话、帮助家长或同学完成一次家务活、知道一条新闻。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润化于行、润化于心。

(三)充分发挥德育课程育人阵地的主要渠道作用。学校拥有“三宝一奇五个基地”这种文化遗迹和办学特色。校园历史遗留“三宝”即“古井、古榆树、古铸铁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文化知识的兴趣,“一奇”通过观看校园内诗人贺希格巴图的雕像,学习贺希格巴图的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学校还被授予五个教育示范基地荣誉称号: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全旗中小学科普教育基地、游牧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 、内蒙古少儿报采访基地。学校建设了一林一生态园教育基地:“少年林”和“开心果园”,通过生命教育课、思想品德课,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少年林,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提高了师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创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二、以国家课程为载体,多层次、多元化丰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搞好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课程设置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强化精细化管理,强化校本化教研,目前学校课程设置分为国家课程、特色课程、特长课程、传统课程、实践课程与整合课程六大类。

(一)国家课程

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坚持开全开足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制课程,配备充足的师资力量保障课程有效实施。

(二)特色课程

1.基本构建起“蒙授班级马头琴、汉授班级葫芦丝、全校花样跳绳”的基础教育特色课程。

2.开展全校师生家长共读的快乐阅读的基础教育特色课程。在学校掀起浓郁的读书氛围,让书香飘满校园让每一个学生畅游书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浓浓的书香中汲取营养。用阅读引领成长,让学生亲近书籍,与好书为友,与博览同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文学修养。

(三)特长课程

学校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干,2012年,学校被定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校,2014年被定为中央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现场观摩会观摩点之一。学校以“蒙汉合并”教育为载体,基本构建起“蒙授班级学习马头琴、汉授班级学习葫芦丝、全校跳绳和足球健身”的兴趣爱好活动体系,设置涵盖了德育类、文化体育类、民俗文化传承类和社会实践类等7大类25项兴趣活动,保证每个学生至少参加2项兴趣活动,注重个性兴趣培养、注重民族乐器学习、注重民间艺术传承,达到了“以乐促智、以技促能”的目的。继续加强学校现已成立的射箭、布鲁、沙嘎、足球、跳绳、健美操、蒙古象棋、象棋、马头琴、电子琴、钢琴、手风琴、绘画、陶艺、笛子、三弦、四胡、葫芦丝、舞蹈、科技、计算机、经典诵读、民族祝颂、主持演讲24个 课外兴趣小组特色课程的培育力度,并保证配备专任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艺体课堂教学,改变“唱唱、画画、跑跑”的单调模式,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艺术形象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临摹教学与创造教育相结合,把艺术教育实验的主根扎在课堂教学中。

(四)传统课程

1.开设“民族文化传承”专项课程,蒙语授课班级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汉语授课班级学习农耕农家文化。学校结合地处农村牧区的地域优势,在全市牧区小学中创先开办了蒙古族传统礼仪和汉族乡村传统文化两大项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现有课程有:马文化、奶食品制作、手工炒米、传统礼仪、蒙古包文化、苏力德文化、敖包文化、鄂尔多斯蒙古服饰文化等传统文化教育项目等。

2.编写出在满足国家和地方统一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具有民族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萨拉乌苏丛书》。本书主要由六部丛书组成,分别是《五畜名称》《饮食》《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居住》《服饰》《骑乘运输》 ,学校根据自己的条件每年准备编写出版1-2本书。

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整体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主要是通过地方课程学习到的)能够更多的接触和学习到本民族所在地更加具体的传统文化,增强其民族自信心。

(五)实践课程

1.利用学校本土文化传统优势,开设“三宝一奇五个基地”历史遗留文化课程育人阵地。校园历史遗留“三宝”即“古井、古榆树、古铸铁锅”,还建设了一林一生态园教育基地:“少年林”和“开心果园”。

2.开展研学实践课程,让学生走入大自然,走入社会,体验自然亲和力与社会环境。

(六)整合课程

1.学校基于多元育人整合课,在蒙语文与品德课程融合中整合开设了游牧文化传统课,主要使用校本教材《草原瑰宝——五畜》进行授课;音乐课程中整合了马头琴、舞蹈、民间艺术的传承;美术课程中整合了书法、雕刻、简笔画;体育课整合了传统体育项目射箭、布鲁、沙嘎、搏克;生活与品德课整合了校本课程游牧文化体验基地、草原瑰宝——五畜等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学校音体美老师专门负责保障课程开展。

2.学校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使家长能够自觉配合学校实现家庭教育合力开设“135”育人工程课程。同时建立“五个一 十个一”软文化课程基地。

三、以教学模式为突破,丰富学校课堂建设

课堂教学狠抓“135”课改及蒙语文“四关”教学法、数学“三步教学法”融入一体的落实。加强教学精细化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推进“135”高效课堂建设,从备课有效性、上课高效性、作业精选性、检测考查发展性、培优帮困及时性入手,落实每周一次检查制度,写好检查情况并及时与教师反馈。

2.狠抓教学一日常规管理,规范课堂教学,学校领导班子执行“33111”,每位负责人的日日检查、周周小结、月月评比、学期考核任务应及时带头负责完成。采取“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公开聘用、合同管理、廉洁自律、严格考核”的方式管理教师,新教师影响老教师、老教师带动新教师、新老共同合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新常态结对模式。

3.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强化向教研要质量的意识,强化学科组整体质量意识,形成教育合力,从研究“课标、课堂、课程、课题、教材、学生”等方面入手,组织开展“学科团队赛课”活动。继续有序有计划开展民族团结活动,校际联盟教育教学交流活动。

4.建设智慧课堂管理平台,应运信息技术来服务课堂,完成各项指标。

5.进一步促进乡村活动少年宫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多渠道、多途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对于基层学校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保持教师队伍的的稳定和如何促进教师队伍自身素养的整体提升。今后,学校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建高能高效有思想、觉悟高、管理能力强、工作效益高、协调能力突出、团队意识强的领导班子,继续实行“33111”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分工责任制。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教育理念,坚持师德师风与业务提升的统一、理论读书学习与课堂教学的统一、和谐发展与认真负责的统一。引导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