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凤凰镇凤凰初中与凤凰镇人民政府仅一墙之隔,地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交流之中心。背靠巍峨都庞岭,脚踏百灌公路,毗邻全南高速,前有湘江蓝作带,后枕青山翠为屏,校园总面积73000多平方米,建有教学楼2栋,教学综合楼3栋,学生食堂2栋,学生公寓楼5栋,教师宿舍楼2栋,综合运动场1个;现有37个教学班,学生1816人。打造乡村温馨校园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彰显个性、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学校以建设乡村温馨校园为抓手,优化环境,立德树人,力求教学相长,均衡发展,引领学校教学走向品牌发展之路。
一、强化组织建设,规划和制度先行,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打造“乡村温馨校园”为发展目标,着力把乡村学校校园校舍等“硬环境”与精神文化等“软环境”结合起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学校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制定了总体规划,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齐手抓的工作机制,逐项实施,有条不紊地推进相关建设工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并充分体现出“人本性”“人文性”和“亲和性”的特点,从而规范了师生的行为,形成了良好的校风,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采取“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原则,遵循“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的制度为大家”的思想,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营造“人人遵守制度、制度约束人人”的和谐局面。
比如: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凤凰初中教职工岗位责任制》《优秀班主任评选方案》等,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认真做好每年度的评优工作,从多方面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打造“乐教、善学、求实、奉献”的校园团队精神。学校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汇编成册,下发给每一位学生并组织学习,从细微处着手,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实施特色大课间活动,集安全演练、文明礼仪、体质锻炼于一体,努力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氛围。定期举办运动会、校园文化节,不断丰富温馨校园生活,陶冶师生道德情操。定期走访,加强家校联系,关心留守学生。同时,学校争取地方爱心人士支持,设立了“蒋学权助学奖学基金”和“闫梅助学金”,每学期对品学兼优者尤其是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予以奖助,从物质和精神上予以鼓励,在制度上以人为本,把和谐温馨校园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严格执行凤凰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各项动态管理措施,以最大努力和热情投入日常教育教学并坚持不懈,历年来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特别是中考成绩突出,每年初三学生被全州高中录取100人左右,名列全县前茅;曾被评为“自治区学校常规管理先进单位”“桂林市绿色环保学校”“桂林市平安校园”“桂林市教育信息化达标学校” 等。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理化生仪器室和实验室均为桂林市标准化示范功能室。
二、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不断提升“硬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环境建设极为重要的一环,包括校区环境的改造提升与室内环境的营造,以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为标准,力争“让每一个墙面都能说话,每一个空间都有灵性,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和谐”,以达到赏心悦目、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效果。
近年来,在上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多方争取资金,不断增加建设投入,随着第二、第三、第四综合楼,以及学生公寓、第二食堂、运动场等建筑的竣工使用,学校配套设施趋于齐全,功能更加完善,“硬环境”焕然一新,极大地改善了师生们学习和生活的条件,为下一步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校持续推进校园绿化、亮化、美化工作。在绿化方面,学校坚持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绿化原则,认真选择花草树木,合理种植。校园内共种植各类乔木300多株,校园设置绿化带、花池和大型花盆达30余处,形成了桂花树和银杏树交相辉映、古樟树和绿植俯仰生姿、大片绿化与小景布置相结合的大美格局,校园内充满勃勃活力,生机盎然。在亮化方面,学校坚持既要美观,又要明亮,同时尽可能追求生态。如运动场和操场的灯饰与校园美化建设相结合,教室、楼道、甬道、厕所保证充分的照明,路灯则尽可能采用太阳能照明。夜晚学生活动的公共场所和必经之路要保证明亮,并且安装有应急照明灯,充分保证安全。此外,在美化方面,还注重局部装饰的艺术化。如宣传栏的位置,宣传标语的书写,文化墙的装饰图案,学校设备设施的安排放置等,都以美观实用的标准来要求和执行。
三、增强校园文化内涵,营造教书育人“软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学校以创建“乡村温馨校园”为契机,积极创设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充实校园内涵,提高办学品位。学校在深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图书室文化、宿舍文化、运动场文化之外,还注重打造“墙”文化、“石”文化、“树”文化、“旗”文化、红色文化,持续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于无声处激发学生的潜能。
学校十分注重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距离学校约2公里的地方,就是当年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中最惨烈战斗的发生地——凤凰嘴渡口。1934年12月1日,屏山、大坪、界首等渡口相继失守,凤凰嘴随即成为湘江以东红军各部抢渡的最后一个渡口。红军在凤凰嘴渡口过江时,天上飞机狂轰滥炸,地面桂军轻重火器狂扫滥射,当时的凤凰嘴渡口,血流成河。在抢渡湘江的战斗中,红军牺牲巨大。从此,当地就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因此,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学校将红军长征精神和红色基因融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之中,开展了红歌大赛、红色故事会、清明节祭扫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红军长征精神,进而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再以教室文化为例。学校要求建设各有亮点的智慧班级,班级环境布置要统一规划,各具特色,最大限度地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多媒体黑板正上方有符合各年级特点的班训,墙角设有开放式书架和卫生角,后墙正面为“学习园地”,还设置有表彰栏、评比栏,由各班主任负责个性化、人文性设计,要求班级文化既要凸显主题,又要个性鲜明,在美化班级同时,又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再如“墙”文化方面,学校张贴了许多名言警句、国学经典和品德教育等内容的宣传品,囊括了学习、生活、运动、立德等方面,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力争让每一面文化墙都能“励志”,让每一块宣传墙报都能“解惑”。在“石”文化方面,学校将修德立志名言雕刻在石头上,树立于校门口、操场坪、通道口等醒目位置,让师生们在日夕相伴当中,身心浸染,受到教育。
由于学校地处乡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建设乡村温馨校园还需要进一步补足短板,持续完善。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一定会实现“芝兰之室”的温馨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