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发自心底低沉、婉转又带着一丝淡淡忧伤的歌声是荔波县白裤瑶平日所唱的民族歌谣,仿佛在叙说祖先一路迁徙到达打狗河上游大山顽强生存的艰辛。
距离县城西南33公里的瑶山,方圆是莽莽苍苍的九万大山,是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贫瘠之地。
作为直过民族,解放前,瑶山人民生活极为困苦,祖祖辈辈没人进过学堂,也就没人识字,世世代代以刻木记事,数包谷子儿、发竹签儿等原始方式来记数。解放后,在党中央兴学办校的号召下,1953年9月,才建立了瑶山第一所学校——菇类小学(瑶山民族小学前身),随后全乡虽然陆陆续续办了一些学校,但都经历停办、复办风雨沉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瑶山学校才步入正轨。1980年,瑶山菇类小学正式更名为荔波县瑶山民族小学——成为黔南州第一所民族寄宿制小学,所有进校读书的学生全部实行包吃、包住、包书杂费的“三包”教育政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进步,在各级党政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爱心倾情帮扶下,2009年12月,瑶山民族小学搬迁到现在的校址,办学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就读的学生逐渐增多,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如今学校占地16亩,校舍建筑面积4454平方米,各个功能室基本配齐,各项教学设施逐渐完善。学校85%以上的学生都是瑶族,来自半径20公里范围内的山区孩子,全部学生都享受国家的“两免一补”及“营养午餐”补助、住校生还享受国家“寄宿生补助”。
多年来学校秉承“传承精髓﹒厚德育人”的办学思想,以“发展学生、成长教师、提升学校”为办学理念,提练出“做最好的我”为校训,形成了“团结、奋进、文明、守纪”的校风,“敬业、爱生、求实、创新”的教风和“勤学、博学、乐学、善学”的学风;以“四瑶文化”(即瑶(歌)语、瑶族刺绣、猴鼓舞、陀螺)为办学特色,创办了21个兴趣社团。建有省级十佳少年宫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民间陀螺竞技传习基地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猴鼓舞传习基地1个。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精心打造成为人文校园、书香校园、活泼校园、温馨校园、质量校园、和谐校园。
学校始终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常规管理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抓好常规教学工作,创建“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增强教师们的责任意识和教育情怀。大力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大胆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根据校情制订《瑶山民族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让全体老师认真学习好经验,尝试新教法,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根据省教育厅和东西部结对帮扶相关精神,学校一直得到贵阳市尚义路小学、广州市白云区远景小学的大力帮扶,多次派团队、名师到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教研座谈等组团帮扶,我校教师也多次到尚义路小学、远景小学进行跟岗学习,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外出参培率达到100%。通过帮扶,老师们更新了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先后培养出省级名师1人,州级骨干教师1人,县级骨干教师8人,州级教坛新秀2人。在全县2019至2020学年度的期末考试评比中,全乡三所学校在全县50余所完全小学期末成绩考试增比进位中,瑶山瑶族乡的考试成绩分别列在全县的第15、19、25名。
在瑶山,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尤为重要。几年来,学校一直开展“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小手牵大手,文明伴我行”的卫生习惯养成一系列行动,以培养小手带动大手改变整个家庭为目标,认真开展讲卫生、除漏习活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如今学校窗明几净、教室宽敞明亮,校园鸟语花香,学生阳光自信,老师爱岗敬业,学校无处不洋溢着勃勃生机的幸福面貌。
荔波白裤瑶自古与世隔绝,长期保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古朴的生活方式,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文化保存较为完好,被誉为原始社会遗存的活化石、“东方印第安人”。伴随荔波县全域旅游的发展,学校借坐落在4A级瑶山古寨景区内、5A级大小七孔景区旁的区位优势,并基于“四瑶文化”的定位,以“列常规教育菜单,挖地方教育资源,作校本课程佐料,办特色教育套餐”为引领,从2014年来,随着国家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和实施精准扶贫,加上贵州省“双百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学校充分挖掘当地民族特色,把瑶歌、猴鼓舞、陀螺、蜡染、刺绣等瑶族代表元素作为“四瑶文化”引进校园加以传承和发扬。开发了《瑶族陀螺》《瑶汉双语》等校本教材。让瑶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借助乡村学校少年宫平台,开设猴鼓舞、刺绣、纺织、粘膏蜡染、服饰、打陀螺、民族歌舞等兴趣社团,聘请当地瑶族群众担任辅导教师,让瑶族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可,让瑶族学生更加爱上学校。
民族文化进校园让学生们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成长。为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打下坚实的基础,瑶族学生入学率从十年前的75.3%提升到如今的100%,没有一个辍学生。
同时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对瑶族、布依族两种文化的传承及相互碰撞,让布依族学生了解、学习了瑶族文化,让瑶族孩子爱上了布依族文化,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从而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加强了民族大团结,更加自信出彩。此外,学校将每周二体育大课间跑操移到古寨景区开展,全体师生着装整齐的瑶族服饰、踏着矫健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听着优美的瑶歌,轰轰烈烈地在景区开展大课间活动,给景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年来,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及教育教学质量、创新管理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成绩:教学教育质量持续稳定攀升,管理管理更加精细化,舞蹈《苗瑶情》参加黔南电视台2019年青少年网络春晚,并到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作汇报演出;舞蹈《祭鼓》荣获贵州省第九届“贵青杯”一等奖。学校先后被评为“瑶汉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省级示范点”、贵州省“优秀乡村学校少年宫”、全省中小学生“祖国好﹒家乡美”主题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黔南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黔南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黔南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学校”、黔南州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荔波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关爱留守儿童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教育科研项目《少数民族地区瑶族陀螺课程文化开发实践》2017年8月在第三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参展,2018年荣获贵州省第四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12月获全省“文明学校”称号;2021年11月被教育部办公厅认定为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如今,瑶山民族小学已经成为荔波县展现民族文化、办学特色的主要窗口,每年的陀螺体艺节吸引了广西南丹县附近的十多所学校前来交流参观。
不忘教育初心,砥砺奋发前行,彰显教育新风貌。瑶山民族小学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牢牢抓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两个目标,强化内部精细化管理,努力提升师资素质,不断优化教学设施,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为办好瑶乡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