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沛县张寨镇青墩寺小学位于县城南13公里处,既是沛县近代教育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共产党沛县第一个特别支部诞生地、沛县的党建基地、革命摇篮,既有光荣的革命史,又有着辉煌的教育史,享有“江南燕子矶,江北青墩寺”之美誉。多年来,青墩寺小学一直秉承红色精神,积极开发红色资源,创造性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提高红色教育特色办学水平,全面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全力铸造温馨活力校园品牌,成为新时代沛县教育的一道亮丽景观。
一、开发红色教育资源,确保布局建设科学合理、办学条件保障到位
青墩寺原是一座千年佛教古刹,据校园内“青墩寺记事幕墙”记载,“建于汉、兴于明、盛于清,香火鼎盛,名冠百里”,1905年,很有才情的乡绅朱才全老先生,使用寺内闲置的庙舍始设私塾。翌年,先生自筹资金,扩大校基、增修校舍,创办高、初两等学堂。开沛县教育之先声,成为沛县新式学堂的滥觞。1928年夏,孟昭珮在青墩寺小学以教师职业为掩护,秘密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成立了中共沛县第一个特别支部,孟昭珮被选为特支书记。从此,沛县的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革命的圣火在古沛大地渐成燎原之势。此后的数十年间,青墩寺小学曾遭受过战火的摧残,也曾经受过数次运动的洗礼,甚至数次经历被拆迁的厄运。然而,每次浩劫,青墩寺小学都任凭风刀雪剑,仍傲然挺立、岿然不动,默默地守护着这方圣土,在当地,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一种精神的象征,民众皆以当地有这么一所历史人文底蕴丰厚的小学而自豪、骄傲,引以为荣。
如今的青墩寺小学,施教区覆盖四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现有学生478人,12个教学班,30名专职教师。学校占地面积2840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59.4平方米,绿化面积6900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14.5平方米,校舍面积4420平方米,生均9.2平方米,生均活动场地面积13平方米,学校各室齐全,所有班级都可进行信息化教学,校园宽带和交互式多媒体更是能够使师生使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学校基本满足了施教区学生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发挥其红色教育功能,传承红色教育精神,多年来,青墩寺小学积极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一次定位、分步实施”的思路,邀请山东省曲阜园林古建设计院等结合校内历史遗留的明清时大佛殿、三圣宫、鲁班祠和民国时中山堂、纪念抗战胜利门楼等建筑,通过景观呈现、功能重组、课程推广、生态优化、文化设计等方式积极开发红色教育资源,创造性地把校内景观和校园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尽力做到既突出主题文化引领,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现已建成以从青墩寺小学走出来的英烈雕塑群组成的青贤园、以校内百余年的松柏为依托的明志林、以朱才全先生的字命名的“培三”书苑、借助校内遗存百年的方塘复建的爱莲池和为传承“鲁班祠”的工匠精神设立的“匠心农田”,还有学校根据育人目标打造的四个体验馆:红色文化体验馆、民间游戏体验馆、生活技能体验馆、民俗体验馆等。原中共中央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李公俭的侄孙李新走进青贤园曾这样说道:“感谢青墩寺小学不忘革命先辈,为他们打造了这样的真实可感的场景。我相信每一个到这个园内的参观者都能被这样的文化深深感动。”《铁道游击队》中张司令的原型张光中的女儿张志筠在参与学生读书活动时,这样说道:“学校能不忘初心,坚守使命,把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个真实的场景通过场馆的打造还原在每一个学生面前,这项工程彪炳千秋。”
二、彰显红色文化引领,助推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青墩寺小学丰富的红色文化积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具有别处没有的独厚优势。为进一步彰显青墩寺小学的红色文化引领作用,青墩寺小学在沛县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帮助下,继利用学校古建筑“大佛殿”“三圣宫”“中山堂”,开辟“中共沛县党史”“沛县人民革命斗争史”“青墩寺学校校史”三个展室后,创建了“德育园”,又于2018年4月投资150万元建游园广场,2019年5月投资75万元建碑廊一个,2020年9月县财政拨款1000万元新建两幢三层教学楼,把原有环形跑道改建成塑胶跑道,2020年10月县委县政府、张寨镇党委投资800万元改建沛县党史纪念馆。小萝卜头宋振中烈士的哥哥在给该校学生的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同学们,革命英雄的精神永放光芒,愿你们在青墩寺小学走出的革命先辈中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
学校非常注重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一是实施“九个一”工程,即“每天读一首红色诗文,每月开展一次红色诗词朗诵,每学期组织一次红色文化采风活动及作品展,每学年开展一次红色诗文征文比赛,每学年组织一次大型红歌演唱比赛,每人确立一条积极向上人生格言,每人确定一名自己心中崇拜的英雄,每人制作一个红色网页”。二是组织开展邀请老英雄给学生作革命传统报告,特定节日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举办“小红军”体验节,争做红军传人,定期参观校内中山堂“沛县革命英烈事迹展”,开展红色文化主题队会、班会,与沛县红色文化博物馆共享红色资源。三是充分利用每年接待到学校参观、学习的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机会,让由学生组成的学校“红色讲解员”社团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按照“我知道·我行走·我感悟 ”尽情体验,目的是让学生不论“行”到哪里,“行”前都要查阅资料、制定相关计划,“行”中做好观察、记录、解说的事项,“行”后根据所获知识写下自己的独特感受,制作成册和家长共同分享。一位学生在接待南京晓庄学院的学生时这样说道:“非常感谢学校能让我和你们这些大学生有一个接触的机会,你们的课堂和你们的话语,让我燃起了上大学的梦想。”带队参加送教的南京晓庄学院的曹书记说:“青墩寺小学的办学理念能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这些活动很好地助推了该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真正成长。”
青墩寺小学继2011年荣获全县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徐州市小海燕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称号,2014年被授予“江苏文化遗产解读工程”称号,2016年被授予“沛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称号,2017年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017年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标准化验收,2018年被中共徐州市委组织部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称号后,2019年入选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并被省民政厅评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之家”,很多留守儿童家长走到学校,纷纷表示感谢,他们感谢学校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特殊照顾,感谢老师手把手地教孩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校也因为“关爱之家”的建设让老师和学生倍感温馨。
三、创新红色课程项目,铸造富有温馨活力、与时俱进的校园品牌
教育的发展在于传承和创新。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规定学业质量要求的基础上,不断积极进行创新红色课程项目申报开发研究,促进学校高品位发展,这是青墩寺小学的又一特色。2017年徐州市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把红色基因植入儿童心灵”、2019年江苏省特色文化课程基地项目“乡村‘希望教育’特色文化建设与实践”先后立项并付诸于实践,学校办学品质进一步提升。
青墩寺小学的红色文化课程一直是沛县及周边的品牌课程。“小红军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已经实施了8年,以此进行提炼打造的系列课程已成了青墩寺小学的名片。
青墩寺小学认为每位学生都是一颗希望的种子,为此他们还精心打造了“希望种子”课程。围绕学校希望教育的核心目标“阳光、精进、明德和远志”,依托学校的红色教育场馆,青墩寺小学设置了“康雅课程”“技艺课程”“润德课程”和“励志课程”。四大课程有机地融合了国家课程,形成了青墩寺小学独有的“希望种子”课程体系。为全面落实“希望教育”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青墩寺小学着力构建与学校课程文化内涵相匹配的课程拓展。在国家课程中,涉及体育、心理健康、音乐、美术,在拓展课程中,又扩展到武术操、心灵驿站、唢呐、封侯虎、古筝等,从而使每颗希望的种子在多种“营养”中真正得以扎根生长。
与此同时,学校还把创新课程实施与积极构建师生员工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睦融洽的校园氛围结合起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在校园校舍安全监控管理、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疫情防控等方面层层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还积极与县公交公司联系,为师生开辟了318公交路线,让学校所有孩子上下学都可以坐上公交车,得到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借力课程项目推进,学校各方面管理稳步有序,红色文化教育得到进一步彰显,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从一个台阶上升到另一个台阶。
仅2020年,省级课题立项1个,市级个人课题立项2个,论文获省级奖3篇,论文获市、县级奖23篇,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共获奖178人次,成功举办的各项活动不断在徐州教育在线、沛县融媒等平台报道,青墩寺小学被誉为沛县农村小学教育的曙光,成为沛县农村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其“尊德性则为良师、道学问则为益友”的教学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校园的红色教育火炬更是得到不断传递,也必将永昭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