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大峪镇偏看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山区小规模寄宿制学校。学校位于济源示范区西南深山区大峪镇偏看村境内,北靠世界地质公园——王屋山,南临世纪工程——黄河小浪底。这里的地形像个盆地,又如温馨的摇篮,学校地处盆地西北,虽然是一所偏僻的山区学校,但十分温馨,培养了无数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济源市大峪镇偏看学校的前身为大峪偏看完小,始建于1951年,在大峪镇偏看村刘氏祠堂院内。1969年,成立大峪偏看初中。1991年,在全国集体办学的带动下,学校由刘家祠堂迁至南山脚下和庄组,占地方正,学校更名为龙凤中学。1996年,在大峪镇教办的统一倡议下,校名更改为“大峪镇第三初级中学”。济源示范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名变更为“济源市大峪镇偏看学校”,下辖15个村,覆盖半径10公里。学校占地面积13340平方米,建筑面积4133平方米。目前在校生189人,9个教学班,专任教师29人。
近年来,学校从“山水偏看,育心正德”出发,以“正文化”为建设主题,以“建设乡村温馨校园,守望山乡师生幸福”为愿景目标,多元一体,一步一个脚印,使之逐步变成现实。
一、美化温馨校园——育梦想
学校以“营造学生发展的最佳空间”为基点,力求“让学校的每一个温馨角落都起到育人的目的”。
(一)赏翠竹之绿,品石韵之美,育人课程化。1.学校地处一个翠竹环绕、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美丽村庄,利用当地资源,学校从“看竹、赏竹、画竹、诵竹、论竹、悟竹、评竹”七个角度带领学生走进竹子文化,赏析竹子经典,品悟竹子道理。2.学校利用大峪河边的便利资源,就地取石,精心打造了校园的石头文化,现有“志存高远、业精于勤、天道酬勤、格物致知、俭以养德、梅兰竹菊”等石头景观二十余处,每一个石头都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开展石头画少年宫社团活动。学校开发出《竹香》《石韵》校本课程,实现育人课程化,潜移默化地教育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追梦学子。
(二)美化四正园,打造百花园,育人生活化。一是拙正劳动园。拙正园由蔬菲圃、草药园、新果林三部分构成。园内安置有农村生活用具:石磨、石臼、石磙等,围栏上设置二十四节气内容,让学生体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彰显学校的人文之美,人文之特,落实学校“课程化”的教育理念。二是正德感恩园。正德园以“孝”为主题,古有二十四孝,今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还有新二十四孝,用版面和石雕介绍,激励全校师生养正气,记正行。三是正心历史园。正心园凸显学习性,以竹节设计为园内小径,主题文化墙撰写《正气歌》、历史名人简介和诗文。美化园内两棵松树坑沿,周边摆放石凳、石桌等供学生休息,瞻仰诗文。四是正身健康园。正身园内有羽毛球场和排球场各一个,师生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在此锻炼身体。每天早上和下午塑胶跑道上都会有教师“30分钟健步走队伍”锻炼的身影,他们不断点燃和激发学校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通过校园的绿化、美化不仅营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校园氛围,熏陶感染净化了师生的心灵,更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学校也荣获“济源市绿色学校”和“大峪镇晶灵学校”称号。
二、建设温馨平台——促成长
为了焕发师生生命成长的激情,绽放师生生命成长的精彩,学校加大投资,硬件上重点从四个方面为师生搭建成长平台。
(一)建设班级图书角和职工书屋推进学校大阅读。学校大阅读工作一直停留在阅读、背诵、检测环节,止步不前,方法措施虽然不少,但硬件设施不到位。一年来,学校投资3万余元,建设了高标准的班级图书角和职工书屋,为师生提供了优越的读书环境,济源市慈善总会为学校捐赠了3万元图书,丰富图书种类和内容,这样大大激发了师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大阅读工作。
(二)改造舞台和活动场地打造特色社团。学校根据中小学生特点,研究制定了“小学以抓活力促减负,中学以抓规范提质量”的教学思路,大力开展少年宫社团活动。一年来,学校争取镇级资金20余万元,铺设了学校塑胶跑道;争取市级资金30余万元,建成了硅PU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学校还投资1万余元改造了学校原有舞台等,为社团活动提供了优越场所。
(三)装修办公室和报告厅加强教学交流。为了落实中小学一体化管理,实现四个统一。学校投资近5万元,改造装修了学校集体办公室和报告厅,为中小学教师统一办公、统一教研交流、统一资源调配、统一考核评价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校多元一体化管理,聚焦细节抓规范提供了条件。
(四)改造装修党员活动室培育更多领头雁。目前学校有省优秀教师1人,市级优秀教师7人,市级优秀党员4人,为了培育出更多的领头雁,学校投资2万余元改造装修党员活动室,设立荣誉墙和先锋模范墙,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获得了“济源市书香校园”“济源市校本研修先进单位”“济源市党建品牌校”等荣誉。
三、深化温馨课改——提质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工进城,学校师资和生源也大量流失,骨干教师留不住,特岗教师一大批,教师队伍结构青黄不接,教师、学生、家长对学校失去信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基于“正文化”的“正课程”。学校围绕“正教育”品牌建设,有机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建由“正本课程(基础类)”“正远课程(拓展类)”“正志课程(选择类)”“正行课程(综合类)”四大板块所构成的“正课程”体系。培养“心正、身正、言正、行正”四正新时代好少年。
(二)创新“六环六能”幸福课堂模式。“六环六能”幸福课堂模式即:自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提升合作分享能力)、展示(提升语言思维能力)、点拨(提升倾听评价能力)、练测(提升反思检验能力)、拓展(提升探究创新能力)。
(三)实施“一体四化三院六阶”青锐工程。以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为宗旨,以造就一支“有高尚教育情怀、有先进教育思想、有正确教育主张”的青年教师队伍为目标,对青年教师采取“一体四化三院六阶”的培养模式。一体:小学、初中一体化培养;四化:目标定位卓越化、资源平台联盟化、学科专业多元化、培养工程精细化;三院:旭日学院(入职一至二年教师)、晨晖学院(入职三至四年教师)、青锐学院(入职五年及以上教师);六阶:旭日分为旭日一星、旭日二星;晨晖分为晨曦、晨光;青锐分为:青年骨干、青年优秀;通过培训和进阶,提升青年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成就感。
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重建了教师、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心,学生开始回流。学校获得了“济源市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大峪镇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荣誉。
四、创设温馨生活——感幸福
用心留住教师,留下学生,提升教师、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信心,永远在路上。
(一)周转宿舍激发教师安居乐教。安居方能乐教,乐教方能优教。学校新建改建周转宿舍30余间,每位老师都搬进了设施齐全、宽敞明亮的一室一厨一卫的新家。每套周转宿舍都按照“设施齐全、功能配套、宜居适用”的原则,配备了床、桌凳、空调、热水器、厨具等,切实满足了教师在学校工作期间的居住需求。
(二)“三心食堂”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为了确保师生能吃上放心饭、舒心饭、暖心饭,学校通过三大举措打造“三心”食堂,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指数。一是强化食堂管理,师生同吃一锅饭,让师生吃得放心。二是因地制宜,按学段错峰就餐,每天饭菜不重样,让师生吃得舒心。三是因时制宜,为学生购买餐具、配置加热器,让师生吃得暖心。
(三)“小校车”专线助力乡村“大教育”。近年来,农村农民大量进城,山区的孩子大部分都成了留守儿童。周末往返,有的孩子由农用车接送,有的孩子徒步往返。学校与客运公司等多方协调,实地勘察,设计线路,制定方案,于2021年3月开通了平安上学路,学校至市区、学校至管辖村专线,解决了学校师生上学难的问题,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四)建立“暖心”之家,情系留守儿童。济源市民政局投资6万余元,为该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配备了桌椅柜,空调、电视、电脑、远程视频等设施。学校成立爱心妈妈团队,结对帮扶,定期在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活动上交流指导。
(五)安全管理“六个一”守护师生平安。扎实开展每学期签订一次一岗双责目标责任书,每学期组织一次疫情防控应急培训,每月一次安全研判、一次安全演练、一次安全大排查,每周召开一次安全主题班会,时时讲安全,事事守安全,守护全校师生平安。
五、优化温馨双减——出精彩
为了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助力“双减”落地有声。
(一)“四星树评”,争做四正新时代好少年。学校以“四正”为标准,进行“四星树评”,每学期通过报星、评星、追星、管星四个步骤评选出“心正、身正、言正、行正”四正新时代好少年。努力营造人人以“星”为荣、创“星”争“星”的浓厚氛围。
(二)“四个套餐”,助力温馨双减真落地。学校双减工作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和学生需求,开展“四个套餐”服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一是进行类型多样的学科作业辅导;二是开展师生共读活动,拓宽大阅读深度;三是坚持每天新闻联播时政博览,拓展学生知识广度;四是开展社团活动,充分张扬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小学生。
总之,济源市大峪镇偏看学校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全体师生继续以“建设乡村温馨校园 守望山乡师生幸福”为目标,以浩然正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谱写更加辉煌的教育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