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兰韵文化,建温馨校园——“乡村温馨校园”创建活动报告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7日

兰底小学始建于1948年,2010年10月迁入现址。学校占地75000平方米(113亩);现有学生942人,24个教学班;教职员工72人,其中获青岛市最美教师、青岛市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及平度市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70多人次。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兰韵书香,润泽童心”办学理念,以“人人都做最好的自己”为育人目标。以常规促管理、质量促提升、内涵促发展为思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精细过程管理,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依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要求,校内建设布局了绿草如茵的塑胶操场、洁净明亮的食堂餐厅、优雅温馨的阅览室、神奇有趣的科技馆,独具匠心的花坛、风采婉约的文化长廊、学农劳动实践基地和主题鲜明的楼内文化等,为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构建了一个温馨家园。   

一、创建兰韵文化,书香浸润童心

兰底小学结合新时代农村小学生的特点,以兰花所具有的不为困难、失意、冷落所动摇,仍坚定向上、默默生长的品格为载体,打造形成了“兰韵书香,润泽童心”的育人理念

(一)设计布置以兰言志、以兰正气、以兰雅行、以兰怡情的学校主题文化。

(二)实施打造“兰韵课堂”、构建“兰韵德育”、研发“兰韵课程”、崇尚“兰韵文化”四位一体的“兰韵”教育。

(三)通过“知兰、咏兰、品兰、学兰”的培育流程,培养师生“雅致、高洁、坚韧、谦和”的兰品情操。

(四)树立“人人都做最好的自己”的目标信念。

“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学校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欣赏、成就每一名学生。每一个兰小人都能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天天在努力,天天在进步。

二、精细教学管理,注重课程研发

(一)探索实施“多学科融合”教育,重视全体学生全面学科的质量。

通过“以一科教学内容为主切入,多科相邻知识融入课堂的整合”“以一个课题内容命题,同一个班级在一个课时中,两个或以上不同科目教师分别授课”“以一个教师具备多项技能为前提调动课堂,实施多科知识与内容的教学”等路径,实施牵引式学科融合。重视学生获得质量的方法与过程,重视教学中“快与慢”“积与发”“宽与严”的关系的处理,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研发兰韵课程,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

节日课程。学校通过《家校联报》,组织兰韵系列活动——读书、手工、种植、研学旅行,劳动、家务,体育锻炼等活动。孩子们在节假日里也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兰韵四季课程。学校利用校园资源优势,设计了面向学生完整校园生活的 “春之俏、夏之香、秋之实、冬之蕴”兰韵四季课程。“春之俏”里,孩子们通过寻春、护春,与万物生灵不谋而合;“夏之香”里,孩子们品夏、乐夏,寻找、发现不一样的美;“秋之实”里,孩子们贴秋、拾秋、恋秋,采撷着属于自己的累累硕果;“冬之蕴”中,孩子们在冬韵、冬乐、冬思中,享受着冬天的魅力和期盼。资源与课程的契合,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自主选课课程。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不断的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积极打造选课课程超市,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探索开设了“开心农场”“小厨师俱乐部”“折箱有礼”“棋乐无穷”等30多个丰富多彩的劳动自主选课课程。孩子们练就了一项技能,体会了一次成功,享受了一份快乐。

(三)特色劳动教育,开启全面育人新发展。

学校根据实际,开辟占地10余亩的“学农劳动实践基地”。并将园区合理规划为“责任田”和“自留地”。责任田由学校统一规划,统一种植;自留地则由各班“我的地盘我做主”,师生或亲子共同负责管理。为丰富基地内容,还划分了“百果园”“禾园”“菜园”“葵园”等多个劳动实践园区。在园区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各学科也相互融合在一起。

学校“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浓厚氛围,让每一名孩子都用劳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学校这一做法,在“山东省第二届好课程建设与现场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四)兰韵塑品行,体育创特色。

兰底小学坚持“兰韵塑品行,体育创特色”的工作理念,实施“一校一品”战略。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一师一专长”的特点,实行级部走课,创新高效;实行“4+1”大课间活动模式,快乐课间,有效提升;特长训练,强身塑品。

学校培养的运动员先后有16人入选国家队和省队。2018年和2019年蝉联山东省体育联赛小学女子篮球冠军,并创造了该项赛事的全省第一。优异的足球成绩,也赢得了市政府的表扬,还发来了热情洋溢和充满期待的贺信。

三、特色家校共育,营造温馨育人氛围

(一)特色“小学堂”,合育新途径。

为破解农村小学生“四点半”难题,学校以“填补家庭教育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空白”为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和“家校社共育同向”的原则,在社区组织成立了“小学堂”。

小学堂整合村委、家长、志愿者资源,成立了由村书记、骨干家长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学校教师参与指导的志愿服务队伍。实施“1+N”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实行“1122”工作法。

社区小学堂这一家校社共育新模式,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被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凤凰网、青岛政务网、青岛组织部等多家部门和媒体广泛宣传报道。“破解农村小学生“四点半”问题的策略研究”立项为青岛市级规划课题。 一名老师在全市“烛光红遍”志愿服务中获奖。学校还被评为“青岛市优秀家庭教育服务站”。

(二).百名教师访千家,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者。

为加强家校共育的效果,学校持续十多年组织“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家访过程中,要求老师按照“两个提前、两个适当、两个禁止、两个讲好”原则执行。“两个提前”即提前备课、提前预约时间。“两个适当”即家访交流内容适当、沟通方法适当。“两个禁止”即禁止以告状的方式进行家访,禁止做有损于教师形象和学校声誉的事。“两个讲好”,即讲好家庭教育方法,讲好温馨兰韵故事。

四、构建兰韵德育,培育时代新人

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育基本内容,按要求悬挂和张贴。让学生在学习中慢慢体会、细细琢磨,日积月累融化在小小心灵,体现在习惯养成中。

(一)以“兰之品育生之德,以兰之芳塑师之魂”为目标,组织开展“日行一善,善行一生”文明活动。

(二)开展以“五节五仪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活动。

科技节,在潜移默化中将科研意识和探索能力转化为富有时代特征的科学文化素养。读书节,引领师生和家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节主题教育活动。艺术节,呈现学生的艺术素养成果。家长节,更新了家教理念,提升了原生态家庭的整体素养。体育节,孩子们每天都能参与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颇具兰小特色的开学仪式、毕业仪式、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清明祭扫仪式更是融知、情、意、行为一体,多角度调动师生的情感与思维,产生共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少年篮球特色学校、青岛市平安和谐校园、青岛市四星级阳光校园、青岛市交通示范校、青岛市绿色生态校园、青岛市节约型学校等荣誉称号。

农村天地,大有可为。农村小学的教育,也同样大有可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建孩子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温馨农村小学是全体兰小人的追求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