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温馨校园创建经验报告——平度市明村镇明村小学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0日

明村小学位于平度市明村镇驻地,始建于1940年8月,2013年开始重新建设校区,绿化覆盖率达65%。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占地面积 41920.4平方米,建筑面积 10093.6平方米,运动场面积 15120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全,拥有录播教室、多功能教室等27个专用室和校园网站、班班通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文明校园”“五星级阳光校园”“国家级乡村少年宫”“中国工农红军小学”等。

一、办学条件不断完善,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学校贯彻落实《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有关法规和相关文件要求,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安全防范,确保校园及周边安全有序。

(一)学校设置与班额。学校现有教学班35个,学生1337人,教师93名。严格落实省、市关于解决大班额问题的具体要求,积极推进解决大班额问题,无大班额现象。

(二)常抓校园安全,建平安和谐校园。明村小学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利用教师会议和学生主题班会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安全和法制宣传。定期组织师生开展消防、地震演练,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救自护能力,营造了安全和谐、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二、严格日常管理,制度规范行为

(一)严格管理,科学决策。明村小学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校各项制度进行认真梳理,专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出台相应的考核细则,发挥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依法治校,加强法治教育。法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村小学一方面抓好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日常规范管理、文明班级、爱国主义系列教育,逐步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三观。学校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在重大决策、重要合同签定等活动中引入法律顾问,进行合法性审查。

三、坚持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

学校教师在上级教育部门和校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强化教育教学研究和常规管理,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业质量要求。

(一)规范教学管理,提升教育品质。学校各级部主任每周会在级部内抽查各科老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情况,每月全校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检查,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起到了督促和推进作用。

(二)落实课程方案,推进课程实施。学校本着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开全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足课时、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指导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快乐教育。依托国家“十二五”课题——“非遗文化进校园”和国家“十三五”课题——“探索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开展工作。依据明村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地貌确定了以明村文化底蕴为主题的五大板块:“民风民俗”“三合山名胜古迹”“三合山著名战役”“明村农业特产”“崛起的明村企业”。

同时学校充分挖掘明村西瓜、蓝莓、圣女果种植优势,开展跨学科主题研究课的教学,以年级为单位,开展系列的多学科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西瓜棚、圣女果园、蓝莓园,调查农业科技设施情况,开展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感受农业科技的魅力。学生们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充分搜集资料,精心设计了内容丰富的宣传板报。板报内容有二十四节气的农业知识,有种植、撒种的正确方法,有记录劳动中同伴合作的快乐的文艺作品,使学生了解、热爱家乡,促使农村课程教育稳步发展。

(三)依托“全国红军小学”品牌,传承红色基因教育。2019年,明村小学被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山东平度红军小学”。学校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伟大号召,积极落实总书记对红军小学“实事做实,好事办好”的指示。学校结合本地红色教育的优势资源,建立了“杨明斋广场”“党的光辉历程”“长征路”宣传长廊、“改革开放光辉40年”宣传长廊等“三廊一场”教育场地,并将杨明斋的感人事迹、三合山战役的光荣精神,作为学校的红色基因教育纲领,通过宣传栏、手抄报、大合唱、课本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红色基因的根基教育。同时设立“全国雷锋班”开设“讲红军的故事”“崛起”等校本课程。学校的小海燕电视台,根据“三合山战役”拍摄的微电影《一枚生锈的弹壳》获山东省一等奖,小海燕合唱团获得青岛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唱比赛二等奖。

学校组织全体师生观看红色影片《红军小学》,将红色基因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引领学生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学习与发扬红军精神,创造新的辉煌,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学校坚持“零起点”教学,尊重教育规律,减轻学生负担。严格执行教育部《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在布置作业时注重有质量、有趣味、有层次。

(五)关注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明村小学目前成立合唱、舞蹈、国画、篮球、轮滑、烘焙等11个校级社团和29个班级社团。定期举办“两节一会”,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师生道德情操,学生富有个性地成长,学校充满昂扬向上的勃勃朝气。

四、丰富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一)走廊文化。教学楼一楼制作“海洋文化”板块,二楼悬挂名言警句、师生美术书法作品等,在教室、实验室、各处悬挂张贴的名伟人画像、名言警句、标语,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达到润“生”细无声的效果。

(二)三味书屋。明村小学与平度市新华书店合作组建成立了平度市农村第一家校内书店——明村小学三味书屋。致力于拓展师生的知识面,强化素质教育,为营造良好的学习读书氛围和校园文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图书阅览室和开放书架。学校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教学楼楼梯口建设“图书角”,走廊陈列开放式书架,试行“书中寻蜜、甜在心里”的借阅管理办法,让每个师生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

(四)红领巾广播站和小海燕电视台。学校建设红领巾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稿件,课前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弘扬正气,激励师生。小海燕电视台精心选拔培养小主持人,编排发布校园微视频、微电影。

(五)名师工作室。学校创建有刘剑老师的丹青水墨工作室、刘静老师的七彩印象工作室、张亚暖老师的名班主任工作室,积极开发建设优秀人才培养基地。

五、创设和谐育人氛围

(一)师生关系。由校党支部负责,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先进教师的事迹,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坚持问题导向,对在职教师违规补课,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行为实行“零容忍”。

学校学生尊敬老师,见到老师都会驻足鞠躬喊一声“老师好”。老师和学生之间平等交往、相处融洽,经常会看到操场上师生打篮球、做游戏。老师们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有的老师在面对有不良行为的特殊学生时,更是不断鼓励和耐心帮助他,用真爱感化。

(二)同学关系。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新《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以“童真”“童趣”“童心”作为学生关系出发点。将良好同学关系的建立,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形成好学风、好班风,好校风。学校为了防止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增强学生的自律和防护意识,多次组织相关主题班会、讲座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杜绝校园霸凌事件。

(三)特殊关爱。学校对留守儿童、失学辍学返校儿童、困难家庭儿童、随班就读轻度残疾儿童的关心关爱机制健全。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坚持因材施教,提供合适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特殊学生健全部分的潜能,对于缺陷部分实施补救教学,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助。经常开展“送温暖”活动,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同时学校对特殊困难教职工关心关怀到位,经常询问他们的工作、家庭及生活情况,学校竭尽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尽快渡过难关。

(四)家校共育,共育未来。明村小学通过家长会、家长驻校等形式搭起学校与家庭教育桥梁。通过“家校联系卡”与家长沟通联系,对每个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学校还举行了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经验谈、实施家长进校园“九个一”行动,扎实开展好“万名教师访万家”等工作。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培训,让家长与教师零距离交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方法。

经过多次民意调查,学校各项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教师对学校工作很满意,在明村镇形成良好的口碑。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和创新。本次乡村温馨校园创建工作是对学校不断追求优质办学目标成效的一次高水准的检验。学校将以此为契机、以此为动力,力争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