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践行“风清水澈,尚美人生”的办学理念,以“学规范、重养成”为校训,强化党建引领,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坚持聚焦核心素养,以“民族文化和礼仪教育”为抓手,不断提升教育品质,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把学校打造成校园环境文化温馨、学生学习生活温馨、教师工作生活温馨的成长乐园,努力为学生的幸福奠基。
一、单位基本情况
清水土家族乡民族小学由下川东著名革命家、书法家、诗人刘孟伉创办于1930年,是云阳县唯一一所少数民族学校。2017年学校被重庆市教委命名为“重庆市民族教育特色学校”;2021年11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学校地处云阳县南端歧耀山麓的国家AAAAA级景区——龙缸地质公园内,东与重庆市奉节县梅魁乡相邻,南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利川市接壤,距云阳县城78公里,海拔1000米,属云阳县南大门高寒边远的乡镇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738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029平方米。学校现有10个小学教学班,3个幼儿教学班;学生387人,其中土家族302人、汉族80人、苗族2人、侗族1人、壮族1人、畲族1人;在编教职工32人,其中土家族4人,专任教师合格率达100%。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政府和县教委加大了学校的各项投入,学校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目前,校园规划整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完善,基本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温馨校园创建情况
(一)注重校园布局建设科学合理
学校校园占地12亩,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位于重庆市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清水街道140号,地处国家AAAAA级景区——龙缸地质公园内,选址经国家权威地质部门鉴定,条件良好,符合建校各方面要求,校园内外无自然灾害潜在危险。学校位于清水辖区中心位置,学生上下学距离适中,交通便利,路途无明显安全隐患。学校定位为乡村小规模寄宿制学校,规模与本地适龄人口相适应,无大班额。
学校是一所融入土家文化元素的四合院建筑,包括教学楼(清和楼)、办公楼(清正楼)、教师周转房(清馨楼)、学生食堂/宿舍(清雅楼)。全部按国家设计规范建设,配备保障学生安全与健康的基本设施设备,功能配备齐全,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合理,规划有序,相对独立,互不干扰;校园绿树成荫,花草葱茏,优雅清新,温馨美丽。
(二)着力优化改善办学条件
在县委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教室都配置了智慧白板、安装了空调;学生宿舍配有供暖设备和热水器,电脑室、科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卫生室、专递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功能室教学设备设施齐全,图书室藏书逾1.5万余册。校园实现了万兆光纤进校园、千兆光纤进教室的互联网化,为建设智慧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完全满足师生日常学习生活需求。
食堂里明厨亮灶,就餐环境卫生干净,可同时满足全校学生就餐,极大解决了乡村孩子的午间就餐需求。教师周转宿舍布置温馨、功能俱全,为家在外地的众多教师解决了后顾之忧。
学校师资配备达到国家标准的师生比,同时配备了专职校园保安2名,宿管员1名,炊事员4名,保育员1名,专职校医1名,能够充分满足乡村学校教育教学需要。
(三)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教书育人这根生命线,严格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如“双减”和“五项管理”各项制度,不断提升教育质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扎实开展信息技术2.0工程、班级管理、管理干部、班主任等培训,依托学区和双城古道联盟,采取校级、县级和市级三级名师指导帮扶青年教师的方法,通过校级名师上展示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其他教师上合格课的形式,引导教师通过精心备课、有效上课、优化作业设计等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升40分钟内教育教学效率,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学校教育质量考核连续五年获得县教委教育质量考核奖,其中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坚持以“创建重庆市民族教育特色名校”为目标,着力实施“微德育”,全面抓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积极开展体育、艺术“2+2”活动。重视劳动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成效明显。结合实际把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和根雕确定为特色项目,建立了织锦艺术实践工作坊、耕园艺术实践工作坊,组建了土家摆手舞、竹竿舞社团,将摆手舞、竹竿舞纳入大课间活动中,让孩子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文化。2021年11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四)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始终秉承建设“正德、正心、正礼”的校风,“和平、和悦、和乐”的教风,“勤学、勤思、勤勉”的学风,营造“环境美、心灵美、言行美、课堂美、特色美”的“五美”学校,充分挖掘校园文化传承,利用好人文气息环境,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错落有致,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谐统一。并将民族教育纳入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在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食堂等室内外的墙面、走廊上,张贴了祖国风景名胜简介、56个民族服饰特点、土家名人、土家建筑等丰富多彩、具有强烈时代感和民族特色的图文作品。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精心打造了文化长廊,主要用于展示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供教师、学生课余阅读,切实做到了以文化人、以情化人,达到了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五)着力构建和谐融洽的校园关系
学校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常态化开展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中层干部之间、领导干部与教职工之间交心谈心活动,及时掌握教职员工的思想动态,加强感情交流,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切实消除认识上的“疑点”,达成共识。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程序 。对涉及学校政务、财务以及事关学校重大发展或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情况,都要及时通报。强化师生之间关系,教师坚持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不歧视每一位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开展多形式的活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自发成立爱心团队,每年积极参与公益日活动,资助多名留守儿童、家庭困难学生。主动与家长联系,构建了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温馨的管理格局。
(六)突出校园管理科学规范
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安全稳定这个关键点,不断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坚持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持续加强“三防”建设,落实“四全”管理制度,做到“人人、处处、时时、事事”抓安全。坚持落实1530安全教育制度,常态化开展“学宪法、讲宪法”、防诈骗宣传等教育活动和各类应急演练,邀请交巡警、法制和卫生副校长到校作专题法制讲座,强化疫情防控,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教育引导全体师生增强法治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严格实行“日周月”隐患排查制度,对排查出的隐患及时整改,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食堂安装了“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有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和追溯制度,严格落实值周领导陪餐制度,合理搭配膳食营养,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同时,定期与派出所、交警大队联合对学校周边地区的治安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彻底清除社会不安全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为师生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强化思想引领,落实思政课程,通过签订责任书、召开研判会、选定网络监管员、推门听课等措施加强对宣传、课堂和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近五年来,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意识形态领域零事故。安全稳定工作连年被县教委评为“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
清水民族小学将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创建“温馨校园”为契机,以“打造温馨校园,做有温度的教育”为目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状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学习、生活和文化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姿态,努力办好老百姓身边的学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