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学校认真学习《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开展温馨校园创建工作。坚持立足本校实际,注重学校文化内涵的拓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牵引,发挥学校优势,补学校短板,以创建活动为依托,促进学校全面工作的开展,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的发展向现代化乡村教育目标迈进,目前学校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学校基本情况
密山市密山镇学校坐落于密山市密山镇新路村,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学校始建于1941年。2006年9月,全镇八个村级学校合并到密山市三合学校集中办学,并更名为密山市密山镇学校。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设备设施齐全,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乡镇寄宿制学校,并有一个附属幼儿园。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96人,教职工78人,学历达标率为100%。学校确立了“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需求,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身体健康”,实现“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教育目标。
二、创建过程与学校现状
学校领导班子全面梳理学校的基本情况,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校长亲自挂帅,协调全面创建工作。从校园布局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办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校园关系、校园安全管理等方面全面发力。学校从校园文化建设到师生精神面貌建设,从家长教育行为改变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从校园关系到安全管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建过程中,全校师生撸起袖子加油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布局建设科学合理。学校坐落在密山镇新路村,避开了城镇的喧闹,无交通隐患,无自然灾害潜在危险,家远的学生全都住校。在校生396人,18个教学班,无大班额。校舍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规范。学校规划有校园文化展示区、教学区、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师生车辆存放区等。教室坚固适用、通风效果好,符合抗震、消防安全要求。教室配备的照明护眼灯、可调节升降学生桌椅和黑板材料符合规范要求,有效降低了学生的近视率。生活区干净整洁,配有洗漱间、卫生间。学生宿舍313平方米、卫生间面积399平方米,达到了国家要求的标准,门卫室装配了监控、一键报警设备与安保人员使用的防爆防恐设施,确保了全校的师生安全。
2.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校是最早一批通过黑龙江省验收的标准化建设先进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师资配备合理,教师学历全面达标,符合国家要求,教育局下拨经费完全满足日常学校正常运转。学校运动场地7000平方米。音体美器材、图书、实验仪器配备充足,教学辅助用房齐全。学生课余时间能方便地使用图书室、实验室、自习室、活动室、音体美器材等学习和活动资源。实现互联网接入和无线上网,18个教学班全部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满足日常信息化教学,完全满足了师生工作学习的需要。建有624平方米的食堂,满足400人就餐,实现“明厨亮灶”,就餐环境卫生干净。学校建成室外厕所,教学楼内重新改造了水冲式厕所。学校购置了反渗透净化饮水设备,满足了师生日常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学校建有足够的宿舍,配备必要的教师休息室,为路远的教师提供住宿的保障。宿舍楼内洗漱设施配备齐全,保障学生住宿。学校冬季用电热取暖,夏天教学楼内南北通透,保证做到冬天暖,夏天凉。
3.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突破。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开展“五色”教育,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制定了健全的教学管理规程,配齐各学科教师,开足开齐三级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学生每学期测试均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要求。学校总结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提升了教育质量,减轻家长的负担,让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充分地利用学生在校时间长的特点,提出了深化“农村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变劣势为优势,利用小班容量小、师生交往空间大的特点,在教科研上做足文章,探索总结出了“自主预习、合作展示、精讲互动、评价反思”的课堂教学模式。定期开展集中备课和校本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以老带新,开展了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开展有针对性课后服务活动。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坚持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利用重要节日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等。开展了唱红歌比赛,校园艺术节,清明节祭扫烈士活动,入园、入队和入团仪式活动,“六·一”儿童节体育比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庆祝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教师节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劳动教育,学校给每个班级划分了种植基地,定期开展劳动基地种植活动。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开展绿色种植,自己种自己收,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师生健康向上。学校在原来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布局,增设了四块展窗,改造了校园文化墙。制作了校训墙,国旗、国徽、国歌展示墙,教师风采与优秀学生展示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窗置于甬路西侧显眼的位置,将现代与历史融为一体,使密山红色文化与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在校园落地生根。学校每年春天都开展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达到了环境育人的标准。学校注重用“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教书育人使命”的办学理念引领教师,用精神文化凝聚广大教师,共同制定了学校的远景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学生入心入脑,在活动中努力践行。合理利用墙壁、走廊、过道等空间,制作了党建工作宣传板,校务公开专栏,世界十所著名大学简介板,学生行为习惯提示语。考虑学生学习生活需求,为学生提供晨读,学习之余小憩的室外座椅等。学校的教风和学风有了巨大改变,学校还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每学期开展书画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学生特长的培养充分依托乡村少年宫,学校开设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语言类等共计16个特长班。发掘师生特长资源,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艺体特长的积极性。特色课间操和冰雪运动是该校体育文化的一大特色,大课间操以“强身健体”为目标,体育组设计了一套理念新颖的课间操,深受师生欢迎。同时学校大力推进冰雪运动的发展,冰雪运动设计有五人制雪地足球、滑爬犁、雪地毽子、打冰尜等地域性特色项目,激发了学生参与冰雪活动的热情。
5.校园关系和谐融洽。利用教育局下发的礼仪读本,政教处组织师生学礼仪,懂礼仪,行礼仪,促进师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通过建设无烟校活动,要求吸烟的教师带头戒烟,为学生做好表率,杜绝了学生吸烟行为的发生。开展“文明礼貌活动月”活动,师生行为举止文明,彰显礼仪规范,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没有发生校园欺凌现象。
办好家长学校,提升家校合育的力量。努力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共担教育好孩子的责任。组织教师及家长参加鸡西市家庭教育大讲堂学习,学校开设家风讲堂、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活动、编制家长学校校本教材、成立家庭教育协调指导小组及8位“五老”组成的助教讲师团,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学校科学安排家长学校工作日程,制定培训方案,按照幼儿、小学、初中不同要求,家长学校授课题目围绕“传家训,育家风”进行设计。邀请市关工委“五老”进行授课,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科学性,家长与学校合力教育学生的模式呈现新的特色。
通过家长学校的平台健全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机制,建立辍学返校学生结对帮扶制度,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工会每年都组织学校领导到特殊学生家中走访,进行资助。学校关工委、助学办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和家校共建等活动,加强学校、家长、社区三方联系,提升育人合作能力。组织学生会成员开展志愿活动,服务周边村民。积极参与防控疫情,努力创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
6.校园安全管理逐步规范。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每周定期开展安全风险排查,每月开展防范灾害演练。有健全的宿舍管理制度和学生应急就医机制,实现24小时带班领导值班值宿制度,宿舍环境清洁卫生,学生被褥、洗漱用品、生活物品摆放整洁有序。严格按防控疫情要求,按时通风、消毒,定期开展卫生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布置舒适温馨。学校建立了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和追溯制度,严格落实集中用餐校长陪餐制度,合理搭配膳食营养,确保食品饮水安全。建立校园管理服务质量的反馈评价机制,每学期开展学生食宿调查问卷活动,对师生提出的问题认真整改,不断提升师生满意度,努力创建健康校园、安全校园。
三、取得的成绩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校获得了密山市全面先进集体、密山市家长学校示范校、鸡西好习惯示范校、鸡西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光荣称号。密山市密山镇学校带动区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联盟式发展的案例作为“红旗学校”典型在黑龙江省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