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基因在校园流淌——沂南县马牧池乡中心小学乡村温馨校园创建经验材料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6日

沂南县马牧池乡中心小学,位于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红嫂精神的诞生地——马牧池乡。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家乡。学校占地15249平方米,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现有办公楼、教学楼、少年宫、综合楼各1栋,功能室齐全。学校现辖2处联小,3处教学点,教职工72人,在校学生889人。

学校前身为抗战时期“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的战地托儿所。2010年5月17日,学校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办公室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山东沂南换于红军小学”。2013年9月26日,学校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办公室授予“全国红军小学五星级学校”。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学校少先队员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传承好红色基因,学习一代代沂蒙英雄的精神品质,听党话,跟党走,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立足马牧池乡红色资源优势,秉承“弘扬沂蒙精神,争做红色传人”的办学宗旨,确立了“以红色教育为中心,围绕环境育人、课程育人这两条主线”的办学思路,坚持把“红色教育代代相传”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五育融合”红色课程体系,积极打造红色课堂,广泛开展红色教育活动,让红色基因传承落地生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目标。

一、构建红色课堂,红色资源的“项目化”运用

学校立足沂蒙老区红色资源,探索研究“农村小学红色教育”,构建“五育融合”红色课程体系,推动师生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结合地域特色编写《红色沂蒙记忆系列教育读本:沂蒙母亲》等8个系列校本教材,其中,《沂蒙母亲读本》编述了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等典型人物故事。

开展跨学科、跨年级的项目学习,涵盖语文、数学、科学等7门学科教学,通过师生实地参观、绘制思维导图、撰写心得体会、分享感悟收获等方式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例如,以“女子火线桥”为主线的项目学习,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绘制新时代火线桥设计图、制作模型、情景剧表演等方式,深入学习火线桥故事、理解火线桥精神。在该项目学习中,教师不断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输出,不论是思维导图,绘画作品还是模型制作,都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体会到当时情况的艰难和不易,让抽象的红色精神变得具体而生动。

二、打造红色社团,红色资源的“活动式”转化

学校成立红色教育办公室,由少先队总辅导员兼办公室主任,共3人组成,同时负责与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办公室联系工作。设立“中国梦”红色小讲解员、红岩画社、舞动音符、红星足球俱乐部、剪之韵艺社、红领巾故事会等12个红色社团,用歌声、舞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

学校每年举行红色运动会,全体学生参与,设担架队救伤员、独轮车支前线、炸碉堡等6个特色比赛项目,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红色思想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做到了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该做法被《光明网》《山东教育报》《临沂日报》等宣传推广。

结合校内红色教育主题教室,学校组建红色讲解员队伍,讲述“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革命战争年代英模人物的感人故事。组织“中国梦·红色小讲解员社团”走出校门,到沂蒙红嫂纪念馆为游客义务讲解,学生们被游客亲切的称呼为“戴着红领巾的小百灵”。

三、开展红色研学,红色资源的“实践化”探索

增进体验是对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为此,学校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经历中,逐步将红色精神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学校构建了“了解家乡历史、参观家乡红色遗址、学习身边的革命故事”三个系列沂蒙精神红色研学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参观红色遗址。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大青山战斗遗址,孟良崮战斗遗址,沂蒙红嫂纪念馆,红嫂故居,鲁中革命烈士陵园。通过一系列的参观活动,使革命年代的事件、人物,真切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在深入教育和广泛参观的基础上,我们组织老革命军人,离退休干部,深入学生中间,为他们讲述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

开展了深入学习家乡英雄的大讨论。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熟悉的家乡英雄的故事。每一个学生为自己找一个学习的英雄,说出为什么向他学习,学习他什么品格。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们对英雄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渐感悟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激动人心的革命故事和光辉伟大的革命英雄背后的东西,那是一种纯洁的品格,高尚的感情,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辉,是一种对信仰的无限忠诚,是一种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大爱。

开展走访革命老军人、退伍军人、新老红嫂等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模人物主题实践活动。学校发动学生通过走访调查、观看影片、阅读报刊、收集红色故事,组织学生开展“我是红色接班人”“做一个了不起的沂蒙人”“我是红色小讲解员”等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活动。学校精心开展的这些“红色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红色文化内涵,净化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们被革命前辈为追求理想而奋不顾身、浴血奋战,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精神感染和鼓舞。纷纷表示一定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要度过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为追求理想而经历困难和风雨是人生应当为之自豪的事情。精神世界升华,带来了学生们行为上的改变。大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组织纪律、学习风气有了很大的改变。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关心他人蔚然成风。过去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也成了家务劳动小能手。

四、建设红色校园,红色资源的“全环境”赋能

学校建立红色教育主题教室,结合马牧池乡“家家有红嫂,村村有烈士”的特色,学校发动师生搜集红色故事,并录制成音频,配备集声光电三位一体的沂南县革命遗址分布图点播系统,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校园内设“祖国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系列红色教育长廊,让广大师生及家长在上放学路上、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随时随地接受“温馨场景沉浸式”的红色教育,实现环境育人目标,效果明显。

2021至2022学年度,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先进单位、山东省首批红色文化传承示范校、山东省绿色学校、临沂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3月份,学校被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八一爱民学校”;5月份,《农村小学“红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荣获山东省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月13日,《大众日报》头版文章《文化兴盛的山东路径》专题报道了学校“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构建红色文化多维教育空间”;10月15日,省教育电视台《教育纵深》对该校红色教育进行了报道;11月2日,山东卫视新闻频道《山东教育新闻联播》专题报道《沂南:打造红色研学教育品牌》中介绍学校红色教育。

我们相信,红色教育的持续和深入推进,必将产生更加显著的教育效果。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创建乡村温馨校园,坚定不移地将这项工作开展好,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