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学校以成长教育为核心,以建设温馨校园为抓手,大力营造团结、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创建民主、温馨、和谐的学校育人环境。
一、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许三湾村,地处巴旦吉林沙漠边缘,是一所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学校始建于1939年,至今已有80多年办学历史,2002年因撤区并乡迁入现校址,承担着全乡14个行政村近300名适龄儿童及移民子女的就学任务。学校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564平方米,服务半径105公里。学校现有教学班9个,在校学生271名,教职工42人,其中专任教师40人,学历达标率100%。有正高级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高级教师11人,省级农村骨干教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2人,县级骨干教师1人,校级骨干教师10人,初步形成“四级”骨干教师梯次成长模式。
学校现建有教学楼1幢、乡村少年宫1幢,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网络教室、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卫生室、团队室、体育器材室等功能教室齐全。学校最大班级人数38人,无大班额现象;教室设计符合国家8级抗震标准,通风良好,各班、各室都配置了灭火器,自然采光良好,室内照明符合要求,有利于学生视力保护。建有250米塑胶操场1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2个、羽毛球场1个,音体美器材、图书、实验仪器充足,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能够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学校生活设施齐全,建有师生餐厅1栋,实现了明厨亮灶,就餐环境卫生干净,满足了师生就餐需求;建有水冲厕1栋,满足了师生如厕,采用网管供水;建有学生公寓楼1幢,楼内设有男、女浴室,保障了学生洗浴要求;建有教师周转宿舍楼1幢,基本达到每师一室,满足了教师住宿需求。学校生均绿化面积5平方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葱茏,环境宜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足球特色学校”、“中国舞蹈家协会新农村少儿舞蹈进校园项目校”、“甘肃省快乐校园”、“甘肃省防震减灾示范校”、“张掖市绿色校园”、“张掖市德育示范校”、“张掖市校园文化示范校”和张掖市第一届“文明校园”等称号。2021年10月,通过张掖市文明校园复查验收;2022年4月被评为肃南县“七五”普法先进集体;2022年9月被中共张掖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党建管理,突出政治引领
1.深化党建品牌建设。深入推进“足球校园党旗红”党建品牌打造和争创活动,不断创新活动方法和载体,发挥“头雁效应”,通过“三岗联创”持续推动新时代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加强党务工作者培训,具体工作得以细化、强化。提高站位夯实思政课教学根基,选拔政治素质过硬的党员教师上思政课,做到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2.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强化责任落实,持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学校工作中,坚持每季度一次的全面从严治党和意识形态工作会议,每月一次的常态化师德师风警示教育,使廉洁从教深入人心。严格落实集体议事,坚持民主集中制,促使权力运行透明化,“三重一大”事项均集体讨论决策并提交支委会审议。深入改进工作作风,借助“红黄蓝”三级预警,不断增强教职工遵规守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学校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校级领导包班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作用,落实校务公开制度,重新修订了支委会、校委会议事规则和学校章程,保证议事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全面梳理、修订、完善学校现有制度,推进了学校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
(二)丰富德育活动,深化信念教育
1.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邀请学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讲授专题党课,持续深化开展“党课开讲啦”和“学习身边榜样”的活动。利用甘肃党建、学习强国等APP,多形式、全方位地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增强其思想根基。
2.抓好日常德育活动。抓住传统节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开展“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并组织学生学习先进事迹,形成了树榜样、学榜样、做榜样的良好氛围。开展“童心向党”“红领巾爱学习”等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每年开展一次裕固族教学成果暨国学经典诵读展演活动,传承裕固语言文化,感受经典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
3.加强德育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项目,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思政课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各教研组、思政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研讨,挖掘各学科思政教育素材,渗透理想信念教育,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
(三)优化育人环境,加强阵地建设
1.抓好团队组织建设。由学校团总支组织,每月开展一次“德育主题月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每年六一举行入队仪式,向学生介绍少先队的发展史,让他们接受少先队的洗礼。利用沙枣花广播站开展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少先队的活动、校园动态、好人好事等。开展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义务清扫街道、到敬老院献爱心,教育少先队员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
2.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从校园墙壁到雕塑尽显中国经典文化意蕴,各建筑特色鲜明,文化主题明显,各楼内的无门图书室、楼宇间亭台便于师生休息读书。楼道内悬挂的名人画像、历史文化介绍图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扁牌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文化氛围;生活区橱窗、宿舍文化、餐厅布置简约得体,感染力强。师生活动区、运动场悬挂的体育宣传标语,绘制的简笔图案和背景布置,处处显现师生健康生活的氛围。
3.抓好课后服务活动。学校形成了“学校特色+班级特色+体质训练+大课间”的“3+1”模式,全力推进足球、花样跳绳、舞蹈、木工、创客、绘画、合唱等特色社团活动,积极推行校园集体舞和“两操”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四)狠抓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制定符合学校特点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并举,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师德奖惩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关系教师职业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师德标兵、教学骨干、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评选活动,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2.强化教师专业成长。重视班主任、骨干教师成长,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形成结构合理、梯次发展的教师队伍。发挥骨干教师带动作用,制定骨干教师培训目标,搭建骨干教师交流平台,通过传帮带,从备课、上课、教法等方面手把手地指导,使新教师1年内顺利上课,3年内胜任教师工作,6年内成为教学骨干。
3.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学校实行“23456”教学管理模式,扎实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即“两研究”(薄弱学科提升研究、学情诊断问题研究)、“三督查”(每天教学行为细查、每周教学要求抽查、每月教学常规必查)、“四杜绝”(杜绝教师违规订用教辅、杜绝教师随意调课占课、杜绝教师无准备上课、杜绝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过多)、“五规范”(教学设计规范、教学过程规范、作业批改规范、观课评课规范、业务学习规范)、“六抓六突出”(抓计划突出条理、抓备课突出规范、抓课堂突出效率、抓训练突出落实、抓分析突出改进、抓评价突出引领),逐步形成了学生自主参与的“务本课堂”教学文化。
(五)改善校园环境,做好服务保障
1.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学校发展需求,2019年新建教学楼一幢、改造师生食堂、翻新学生公寓,2022年翻新改造了水冲厕。教学楼室内设施设备按照国家标准装配,每幢楼每一层都安装了净水器,为学生上学期间提供洁净饮水。9间教室和1间课堂观察室,均配备了先进的触控一体机。各功能室齐全,理化生仪器室和实验室各1间,图书阅览室3间,计算机教室1间,音乐室、美术室、创客教室、民族教育教室、综治教室各1间,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室6间。
2.强化校园安全宣传教育。学校利用教职工会、集会、国旗下讲话的形式,经常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组织师生学习上级的安全文件、安全制度、通报分析安全案例。团少队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手抄报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并举行安全知识竞赛、举办法治书画展等活动。每学期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安全责任逐项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员工身上,常态化开展“1530”安全教育活动。
3.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学校已完成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并逐步完善“四防”建设一体化,校园安全4个100%达标。设有消防水箱、自动控制的消防水池及微型消防站,配齐配足干粉灭火器,消防设施能满足消防安全需求。积极主动与派出所、综治办密切协作,确保校园安定稳定。学校积极实施学生心理健康阳光服务工程,心理咨询室场地宽敞,设有心理测评室、个体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心理阅览室、宣泄放松室、沙盘游戏室,配备了体感音波催眠床、音乐放松椅、心理自助系统等辅助设备,力求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品牌。学校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相处融洽,行为举止文明,彰显礼仪规范;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帮助,没有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学校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爱机制,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建立了控辍保学机制,加强了“五类”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确保困难家庭得到资助;学校积极密切与村社、家长之间的关系,长期坚持“家访”活动,充分发挥家委会功能,开展家校共建活动。
我们坚信,“乡村温馨校园”作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必定会在以人为本、共创和谐的教育实践中,极大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指数,让师生健康愉悦地进步、成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学校将一如既往,在“温馨校园”建设工作中继续探索和深入推进,既开灿烂之花,又结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