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校园,成长乐土——鹿寨县江口乡中心校建设乡村温馨校园经验点滴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0日

鹿寨县江口乡中心校是一所发展中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于2007年4月组建。学校坐落于两江(柳江和洛清江)交汇处的江口街,位于县城西南部,距县城40公里。学校的前身是江口乡江口小学,于2002年更名为江口乡中心校。因学校布局调整,为优化小学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集中办学的管理优势。于2007年4月18日将全乡所有小学生撤并到江口乡中心校寄宿学习,于2008年9月搬迁至原江口中学校址,原来的江口小学改建成乡中心幼儿园。学校服务范围涵盖了全乡六个村民委,68个自然屯。全乡人口约1.8万人。

目前,学校有六个年级, 15个教学班,学生共计602人,其中寄宿生322人。学校有在职在编教师50名(外出支教9名,到学校支教教师5名), 学校以“课题承载科研,科研融合教研,科研培训一体”的工作思路,发动全体教师研究课程教学,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题运作,扎实开展教学科研。打造学习型、创新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呈现梯级发展,目前学校50名教师中高级职称21名,一级教师18名,二级11名。其中有教育部级优秀乡村教师培养计划人选:潘萍;自治区级乡村名师培养对象:陈小芳;鹿寨县名师培养对象:叶春红、覃献娥、潘萍、莫黎丽。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校园生活和文化环境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经验。

一、打造校园 十年磨砺 温馨璀璨

学校布局建设科学合理,办学条件达到自治区标准。学校占地面积18200平方米,建筑面积9972平方米(两栋教学综合楼建筑总面积5230平方米、男女生宿舍楼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学生食堂建筑面积558平方米、三栋教师住宿周转楼总面积达2600平方米),足球、篮球场等运动场面积7000多平方米、校园绿化美化面积约3000平方米,总体校园环境优美整洁卫生。学校拥有能容纳200多人的多功能阶梯教室,还有学生食堂、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体育室、电脑室、仪器室、科学实验室、少先队活动室等;运动场设有塑胶跑道和人工草皮足球场;全校每个教室均配备有网络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

学校先后投资100余万元进行教学楼防水、学校供电线路及自来水管道改造维护,学生宿舍配置有空气能热水器能提供24小时的热水服务,食堂配置全部电器化炊具并实现了“明厨亮灶”。全校教学办公电脑90多台,备课上课全部实现多媒体网络化,学校还购置了供学生教师用的智能温开水设备,学生宿舍、食堂及教学楼走廊、教师办公室随时可取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校园实现高清摄像头全园安全监控为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另外,在县教育局和江口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学校足球场配套建成了塑胶环形跑道、人工草皮等。同时,学校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相关企业、民间团体沟通,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捐献了学校阶梯教室30千瓦的空调新风系统设备一套及鼓号队器材一批,学校文化建设日趋完善,育人环境整洁优雅。

二、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我们学校的——

办学理念:快乐学习、健康生活,为成功人生做准备。

办学目标:创办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村寄宿制示范学校。

育人目标: 培养“会学习、会做人、会生活、会创造”的新时代小学生。

校训:创文明洁净快乐校园,做健康积极向上学生。

校风:爱校、识礼、活泼、乐学。

教风:服务、合作、敬业、善导。

学风:自理、自学、自创、自育。

1.学校开足、开全科目。严格实施教学管理制度,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执行值日领导巡堂检查制度。孩子们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与提高。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课程及各类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和发展其主体性,使其逐步成长为社会生活的行为主体。课堂教学中,学校推行“参与式教学模式”“讨论教学模式”“小组协作教学模式”,依具体的教学内容而灵活使用,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每学期,全体教师均要进行公开课的展示,学校以此了解孩子们的能力发展水平,考察教师的授课能力。

3.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学校少队部设置有“红领巾小提案”的活动,学生敢于并能够发现身边问题,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和学校“发难”,学校会认真思考,并给予回应。让孩子们感受到尊重,鼓励他们善思、乐思。

4.精简作业,作业形式多样化。1年级学校根据教育部规定不留书面作业。2年级孩子的书面作业控制在20分钟以内。3-4年级的孩子作业控制在30分钟以内。5-6年级孩子的作业控制在40分钟以内。同时语文、英语的作业要求要涉及朗读、交流(口语交际)内容。数学、科学作业要涉及实际应用内容。思想品德的(作业)评测是通过学生日常相处及相互观察而行。学校注重劳动教育,通过劳动课,让孩子实践生活技能,同时了解劳动的意义。

三、校园文化和谐统一,侧重人文关怀

物质文化。学校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文化长廊、足球场、篮球场等让孩子们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精神文化。整洁、优雅、团结、紧张的环境能使学生积极向上。学校将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展示于校园生活各个角落,对学生们在路上的行走姿态等行为都进行了规范。学校将“爱国教育”融入校园的环境设置中、课堂教育中。

制度文化。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学校就用一个星期时间,向新同学介绍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使其尽快融入其中,更好学习生活。学校作为寄宿制学校对寄宿学生也制定了详细的住宿管理制度。每学期让全体寄宿学生认真学习住宿的制度要求,依规而行,严谨且又温馨。学校从周边环境门卫管理、食堂工作食品卫生质量、宿舍住宿管理到各科教学、课间活动、上放学等制定有各种安全管理制度36条,各类安全应急预案25个,保障了全校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安全开展。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还严格执行少队组织对学校校园的日常卫生、纪律规范的管理监督制度。对于党建工作,学校作为鹿寨县五星级党支部也有着明确的党员管理制度。

四、校园关系和谐融洽

学校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孩子“亲其师,信其道”。对于新入职的老师,通过“老带新”的方式,新教师学习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技巧。每学期,学校师德培训中都会开设涉及“促进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彼此幸福感”相关内容讲座。

学校少队部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平台,以社团活动为中心,以“全员参与、开发潜能”为宗旨,依据学校老师的特长,合理安排课程辅导老师,主要开设了绘画、书法、舞蹈、合唱、乒乓球、足球、篮球、围棋、象棋、有趣科学实验、有趣电影、创意手工、有趣阅读、朗诵等15个社团组织,这些社团活动有效促进了学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为温馨校园增光添彩。学校还通过每周二下午全校性的社团活动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图书室、实验室、舞蹈室、美术室、电脑室等,向全体师生开放,使其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对留守儿童,学校通过建档、家访、谈话等方式,了解孩子情况,解决其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控辍保学方面,积极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学校辍学率为零。每学年学校会进行一次家庭困难生的家庭补助评审,并按照规定发放相应的生活补助金,整个过程公开、公正、透明。

学校位于江口乡——两江交汇之处,渔业文化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学校利用已有的江口历史馆,将其作为校外学习基地,定期让孩子到馆参观学习,增强其对家乡的认识与热爱。每学期学校会有“红领巾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在江口进行禁毒宣传、街道清洁、爱国宣讲等公益活动。同时,学校经常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到校进行安全讲座、生活讲座、法制讲座……

五、校园管理安全规范

学校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规定,定期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和防范灾害演练。认真完善寄宿制学校应有的宿舍管理制度和学生应急就医机制,实现24小时专人值守,宿舍环境清洁卫生,学生被褥、洗漱用品、生活物品摆放整洁有序,按时通风、消毒,窗明几净,布置舒适温馨。有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和追溯制度,严格落实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合理搭配膳食营养,确保食品饮水安全。建立有校园管理服务质量的反馈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师生满意度。

六、温馨校园建设成果喜人

2018年通过自治区评审,学校获区级“健康学校”荣誉称号。学校还先后荣获:柳州市文明学校、柳州市“绿色学校”、鹿寨县“平安校园”称号等;在参加全县各种文体活动比赛中,先后荣获全县中小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中小学生合唱比赛一等奖、全县戏曲广播操小学组一等奖、全县鼓号交流展示活动一等奖等;2020年学校参加鹿寨县首届中小学生科技运动会在全部四个项目的比赛中学校获得水火箭、铁丝陀螺两项冠军,同时还获得气弓箭、纸飞机比赛一等奖,参加鹿寨县首届小学生中国象棋比赛获前十名的好成绩。本学期学校参加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校先后数十批次派出青年骨干教师到全国名校观摩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拓宽了教育视野,提升了教育能力。教师在各类教学、育人大赛中频频获奖;在全县学科统考中,各年级各学科成绩均居全县同级学校前列;六年级毕业考学校优秀率、上线率居全县乡镇学校前列;连年综合考评获得一等奖,赢得了领导、专家和同行的广泛认同,社会的赞誉度以及家长的满意度逐步提高,成为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温馨的农村寄宿制小学。

总之,学校紧紧围绕温馨校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目标,重安全,抓质量,严常规,管细节。全体教职工将继续以满腔的工作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共创江口乡中心校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