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潮阳区西胪竹岭小学创建温馨校园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1日

汕头市潮阳区西胪竹岭小学是一所半山区公办完全小学,地处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竹岭村,竹岭村因位于潮阳区西胪镇竹山岭下而得名,人口近1600人。2019年秋季在校学生98人,属小规模学校。学校以创建温馨校园为契机,以建设小而优、小而美乡村小规模学校为目标,立足于打造精品特色乡村小学,做到“三结合”,实现“三飞跃”,乡村薄弱学校实现了大转变,近百名适龄儿童接受优质教育,感受到了校园的温馨,感受到了党的政策的温馨。

一、“党政关怀”与“社会关爱”相结合,实现校园面貌新飞跃

竹岭小学创办于建国初期,校址设立在竹岭村蔡氏祠堂,后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村集体通过集资在现校址上修建一所土木结构的新校舍。到了21世纪初,校舍明显老化,场室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明显无法跟上时代步伐,为了让近百名适龄儿童享有更好的硬件设施,做到就近入学,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村委决定拆除老旧校舍,在现址重新建设一所能够满足现代化教育需求的新校舍。区委区政府、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主管部门专门成立领导小组进行协调,时值汕头市审计局驻点竹岭村,对新校舍的修建大力支持,通过多方合力,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办事流程,按“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原则给予优惠。学校广泛动员社会热心人士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反哺家乡,得到众多乡贤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慷慨解囊,经多方筹措,共筹得教育专项资金250万元。由汕头市潮阳区建筑设计院设计,新校舍占地面积16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57平方米,为三层框架结构,设置6间普通教室,还配备有计算机室、少先队室、科学实验室等功能室,大大改善学校的校园办学条件,实现校园面貌的新飞跃。

二、“强化设备”与“安全保障”相结合,实现安全防护新飞跃

学校不断完善各类硬件设施设备。新校舍设计之初,即以广东省标准化学校标准来设计,水冲厕所、备用伙房、学生饮水设备等即已规划在内。在各级党政和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校舍交付使用后,学校多方筹措资金购置设备,社会热心人士为学校捐赠课桌椅100套。学校在全面改善薄弱地区办学条件项目和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中充分利用上级资金购置设施设备,运动场地、音体美器材、图书、实验仪器等配备齐全,让乡村孩子可以学得上计算机,可以用得上画板,可以弹得上电子琴,可以在塑胶跑道上奔跑。

师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学校在安全防护工作上“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在“硬”的方面,原通往学校的村道为泥路,旁边有一水池,虽说池水不深,但同样存在隐患,村委通过筹措资金,将道路重新进行整修,把明沟改为暗沟,水池也加装围栏。在校园内,学校在各个功能室、楼层、教室放置消防器械,消防龙头直接到校,首层阶梯落差超过30厘米全都加装围栏。在“软”的方面,学校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规定,按时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活动,做到师生碰到问题不慌不乱,有序撤离。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实现校园安全防护等级新飞跃。

三、校园“硬环境”与精神文明“软环境”相结合,实现内涵发展新飞跃

(一)环境育人,文化育人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课程的熏陶作用,创建优美、舒适的学校文化环境,不仅是发挥环境育人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充实学校文化底蕴的需要,让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做好“三个一”,即:设置一面墙,在校园临街的围墙内外,用“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作品等进行装饰,打造对外面向家长及市民,对内面向师生宣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面墙;打造一条走廊,打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条走廊;命名一条路,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词语命名校内一条道路。学校同时做好中小学生守则、文明师生、争做四有好老师等一系列文化布置,让师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教育,效果显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要展示,更需要贯彻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学习他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推进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扎根落地,很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师资充足,专业保障

竹岭小学是典型的小规模学校,因地处偏僻,村内人口少,小学阶段适龄儿童才100人左右,学校虽小,却也五脏俱全。学校现配备有教师12人,学历全部达到大专以上,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而且由于人数少,老师能够抽出更多精力,因材施教,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学校虽地处偏僻,老师又少,但是得益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线上教研活动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近几年来,学校每年都安排不少于5%的经费用于教师的培训,全体教职员工每年必须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

同时,学校聘请法律顾问,镇政法部门选派政法人员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有了专业的法治人员加持,学校的法务工作、师生的德育工作如虎添翼。

(三)师生平等,和谐融洽

小学校,学生少,教师少,没了大学校的热闹场面,但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起来更容易,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学校的师生比是1∶8.17,这个比例让帮扶结对操作起来更为容易,校长、老师每人挂钩八九名学生,经常性对学生进行家访、谈话,家校共建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可以很好地开展。

由于村子小,村委会就在竹岭小学旁,村干部经常走入学校,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网络构建得到很好的实施,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关怀。

(四)五育并举,内涵发展

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校舍落成以来,学校坚持每周举行升旗仪式,坚持国旗下讲话,厚植爱国情怀,强化法治、安全、心理和行为养成教育。积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少先队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去,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道德与法治课程等形式和载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师生理想信念教育。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组织“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好少年”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通过宣传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先进事迹和雷锋精神,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学雷锋”志愿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这一系列文明校园活动的开展,师生互帮互助成风,打扫卫生认真干,志愿活动抢着做,文明礼貌行为随处见,校风、教风、学风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学校教育是否有质量,不仅仅体现在是否有华丽的外观,而体现在是否有丰富的内涵。学校通过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用新课程标准的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生根落地。学校的教育不能片面追逐分数,更应该注重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这一点认识,学校更加注重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仪式教育、生命教育、理想教育、心理疏导等措施的落实,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竹岭小学历经七十多年岁月的洗礼,哺育一代又一代竹岭人,从“人人有学上”到“人人放心学”,从“人人放心学”到“人人上好学”,从一个小小的乡村祠堂小学到“软”“硬”兼备的现代化温馨校园,乡村孩子都能在家门口接受良好的教育,乡村学校成为孩子们第二个温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