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教育:让孩子学会过美好生活——上海乡村“小而优”学校的创设路径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5日

一、实施背景

上海市崇明区建设中学位于祖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建设镇,创建于1960年。学校占地面积27亩,校舍建筑面积6264平方米,现有7个教学班,171名在校学生,48名教师,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初中。

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生源数锐减。从2010年1000人锐减至今如今的171人;二是教师富余,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教研活动的品质和特色项目的推进;三是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居多,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0%。

面对这些问题,学校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改变现状,提升学校内涵品质,创建“小而美,小而优”的农村小规模学校。

二、经验做法

学校在“建设性教育”的教育哲学指引下,根据“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促进全员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五育并举,把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多元发展,优化评价方式,着力办建设性的学校教育,提升办学品质,走出一条农村小规模学校“小而美,小而优”的发展之路,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当地党委政府特别是家长的高度认可。

建设性教育,即根据孩子成长规律,基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通过健全课程体系适应孩子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优化学校文化、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展个别化的关心辅导等策略,激发、唤醒孩子成长的内驱力,帮助孩子进行内在建构,促进孩子成长,使孩子的潜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挖掘。

(一)以文化人,搭建建设性的成长环境

用好“上海市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专项教育经费”和“区教育局小规模学校专项经费”,按照建设性教育的理念,本着“激发、唤醒”的原则,优化学校硬件设施和环境布置,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学校被评为“上海市绿色学校”。

1. 优化文化布置

经过几年的优化,如今学校环境优美,绿草如茵,树木葱郁,四季有不同的花卉盛开其间。学校还着力融入文化元素、突出育人内涵,通过软硬件的配合,发挥空间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持续增进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校门旁设有“建中之星”栏,展示“崇明区百佳好少年”“每周校园之星”等优秀学生的事迹及学生主题活动的照片,在校园中树立向优秀典型、榜样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和带动更多的同学共同进步。校园主干道两侧布置“精神文明五字歌”“行为规范三字”“校园生活十八勉”等标识。在连接教学楼和实验楼的走廊,布置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化墙,有的展示了“名人名家”事迹介绍,激励同学们奋发学习、积极进取;有的展示了学生作文、书画作品,建中人的精神共鸣在这里串联;有的展示“建中学子的宝藏书单”,由骨干教师推荐经典读物,带领同学们畅游缤纷书海。这些无不展现了建设性教育的文化氛围。

2. 拓展学习空间

学校在教学区域旁,建设了休闲书吧,配有图书、智能平板、钢琴、科技制作和手工制作材料包,营造简约清新、阳光充足的舒适氛围,为师生搭建一个雅致和谐,满足全方位、多层次使用需求的学习空间。建设“智慧种植园”,搭建了信息化学习、劳动教育、跨学科学习的平台。更新英语听说教室、创新实验室、理化生实验室、手工制作室、安全教育体验室等,满足了建设性教育的需要。

(二)五育并举,探索建设性教育的变革

1. 劳动教育,撬动教学方式变革

建立“智慧种植”园,可采用“限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的办法。“限定内容”指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现代化种植基础”“编程基础”(跟种植有关吗?)“植物观察记录”等通用课程后,每学期至少亲历一种植物种植的全过程(开荒、晒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灭虫、收获),并进行植物观察记录,在校四年里孩子们至少亲历8种植物的生长过程。“自选内容”是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问题与挑战,展开系列研究性学习,如以“最适合种子萌发的土壤湿度”等问题驱动,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面向真实问题进行探索,在劳动中创造美,拓展实践,丰富体验,激发思维,让学习更富有活力。

2. 跨界统整,打破学科边界

引导学生开展“走近名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知名科学家”名片,举办“知名科学家”颁奖典礼,引导学生开展“走近名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把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智慧种植”实践有机结合,开展跨学科学习,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如九年级学生学习了化学“酸碱指示剂”知识后,走进“智慧种植”园,测土壤的pH值,学习实践酸性土壤的改良,利用紫甘蓝等植物的叶片、菜汁制作酸碱指示剂,并对使用自制酸碱指示剂检验酸碱性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七年级学生利用科学里学过电路知识组装太阳能供电。这些活动体现了学科的大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化学、美术、科学等学科进行嵌入式的融合,既有“学科内的统整”,又有“跨学科的统整”,还有“学科与活动的统整”,跨界与统整丰盈着学生的学习课程。

3. 关注个性,提高教学针对性

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关注每个学生的基础差异和需求差异,通过分层提问和任务布置,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帮助每个学生体验个性化的学习过程;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分组合作法、个别指导法、游戏活动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整合内外资源,丰富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加强内外合作,邀请市区专家、名师、企业助力学校多元课程开发。如学校“智慧种植”园项目,聘请了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作为专业指导。学校男子足球队连续多年在区级比赛中夺得冠军,并定期与市相关球队开展友谊赛。过去一年,师生在全国、市、区各级比赛中有100人次获奖。在多元课程活动的开展下,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兴趣特长,获得了多元发展。

5. 搭建学习场域,创设真实学习环境

一是设立“丰收节”,进行学生劳动成果展览,学生设计海报,进行成果义卖并将收入捐给希望工程。

二是课程嘉年华,每年以某一主题开展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集中展示学生个人或社团的学习成果。

三是节日活动,学校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线,下功夫精致学校主题德育行动,以传承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为目标,精心谋划,按“节”活动,通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国庆节、建党节等节日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四是仪式教育,本着“一切仪式皆育人”的大教育观,学校通过庄重、严肃的升旗仪式、入队仪式、入团仪式、毕业典礼等,让学生在仪式教育中,经历一种情感的体验,达到一种升华,在“润物于无声”中,熏陶、濡染、觉悟和憧憬,成就教育之美。

五是特色品牌活动,学校通过特色品牌活动突破学科间的边界,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使学生拥有必备的品格,目前,学校主要有两个特色品牌,其一是“非遗文化节”,该校发挥学校作为“上海市非遗进校园十佳传习基地”的优势,在市级课题《四方联动下农村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发的研究》的推进中,开发了崇明糕、扁担戏、崇明老白酒等十几门综合实践课程,出版发行了《崇明非遗课程学习包》,引导学生走进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其二是“寻根之旅”活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选定一些城市,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城市的民俗、古建筑、革命故事、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从而厚植家国情怀。

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陶冶艺术情操、体验别样生活、进行自我展示、凝聚师生情感的一个特殊载体,使得校园处处展现孩子们的生命活力与成长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校园里找到精彩的“自己”,收获一片亮丽温暖、永不蜕变的底色,给菁菁校园留下一串串美好又难忘的记忆。

三、实践反思

几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红十字工作示范学校”“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特色学校”“上海市非遗进校园十佳传习基地”“上海市红旗大队”“崇明区文明校园”“崇明区行为规范五星级示范校”“崇明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崇明区课程与课堂教学工作优秀奖”“崇明区创建农村‘小而优’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新的困惑。

首先,由于教师年龄偏大,对推进建设性教育的探索主动性不够,对推进教育变革的紧迫性认识不清晰。其次,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的介入来推动建设性教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跨学科学习等,也是目前学校亟需探究的方向。

岁月酝英华,时雨茂繁花。学校全体师生相信,在创建乡村温馨校园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只要持续推进改革探索,就能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建设中学每一位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