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随着大圩镇城镇开发的推进,农村到大圩街建房的家庭越来越多,特别是高寒山区移民点的兴建,使得这里的学生也逐年增多。为了解决学生入学难问题,在县党委、政府和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在原大圩乡中学旧址上建起了一所新学校,这就是大圩镇第二小学。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一直被誉为“长鼓之乡”,除了有宝镜、川岩等广为人知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外,大大小小的自然村落里还坐落着许多不为人熟知的古老民居。大圩镇人民秉承了瑶族先民淳朴、勤劳的精神品质,历经数载,在江华县的边陲之地繁衍生息。
二、办学目标
每一个江华教育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唐局长提出的“美丽校园、幸福师生、理想教育”民族品质教育梦。学校把江华民族品质教育梦与瑶族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精神品质相结合,确定了学校的办学愿景。即:培养实实在在人、践行感恩担当理、传承瑶族文化魂、构建美丽快乐园。大圩镇历有“长鼓之乡”的美称。学校将秉承瑶家祖辈的道德情操,将瑶族文化精髓世代相传。在大圩这片沃土上,学校将培养一批批脚踏实地做事,实实在在做人的莘莘学子,让他们做一个有责任心,敢于担当,懂得感恩的人。同时致力于给师生营造一个充满欢声笑语,和谐幸福的美丽校园!由此,学校提炼的办学理念是:做朴实教育,育淳朴孩子。校训:淳朴做人、扎实做事、健康生活。这十二个字里包含着学校师生做人的原则、做事的风格、生活的态度。
三、工作措施
(一)温馨的校园,为师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生活场所
大圩镇第二小学是一所标准化、现代化的学校, 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投资二千多万元。学校占地面积11200平方米,现有学生1093人,教学班25个,教师61人。
学校建有崭新的教学楼、综合楼、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教师公租房,校门、围墙、水磨石篮球场、塑胶跑道、硅PU运动场,生均体育场馆2.84平方米。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配备齐全,教室装备一体机电子白板、食堂配备空气能等生活设备,图书室、阅览室、教师书吧、仪器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心理健康室等各大功能室一应俱全,生均藏书20.05册。学校利用“乡村少年宫”项目为每个功能室配备丰富的器材,生均教学设备值837元,远大于715的标准值。办公室配备现代化的办公桌,安装空调,师生们有一个良好的办公、学习成长环境。
1.“一班一特色,一生一特长”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大圩镇文明村是江华瑶族原生态长鼓舞的发源地,村里的赵明华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70多岁的赵老师曾经受邀赴北京、台湾等地演出,向全国人民展示古老的瑶族舞蹈的神秘魅力。他的儿子赵旺生老师现任教于大圩镇二小。依托于赵老师炉火纯青的长鼓舞,认真做好瑶族文化的传承活动。
让瑶族文化绽放于美丽的校园,这是大圩二小人的梦想,也是大圩二小人的追求。为了校园课间的长鼓舞和长鼓操更有拓展性,更入心,学校深入地挖掘和开发瑶族文化,比如瑶歌、瑶绣、瑶族武棍、舞龙、舞狮等,让校园的瑶族文化活动更丰富,瑶族特色更显现,让瑶族文化为学校“美丽校园、幸福师生、理想教育”江华民族品质教育梦增光添彩。
2.研发瑶族文化校本教材,挖掘共同的乡愁
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学校组织人员开发校本教材《瑶山人》,形成学校独特文化和校本资源。让瑶族文化走进教室,学生从中能了解瑶族的历史,更好地传承瑶人的“朴实”精神。
3.劳动创造美
陶先生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首先,学校把瑶族人民以前用过的劳动工具带进学生生活的校园里,配上简洁的文字说明,让学生对瑶族先民的一些生产工具有初步的认识,直观感受瑶族先民的淳朴与勤劳。
其次,利用有限空间在教室走廊建成班级“自留地”——种植盆栽植物,把瑶山上富有韧性的各类植物引入校园种植,校园一年四季鲜花盛开。一是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知道一棵植物的生长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并形成研学记录;二是让学生懂得欣赏美才能创造美;三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懂得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二)朴实的教师,用真才实学打造温馨课堂
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陶先生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教人求真,首先教师自己先做真人。
1.做“真”科研。立足于大圩乡村教育现状,学校成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做强朴实教育”的研究主课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子课题。以研促教,科研兴教,教育科研是一种实践性研究,致力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真实遇见的问题,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源动力。学校教科室韦主任以自身丰富的教学阅历、丰厚的学识以及对教育本身深入地思考,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生厌学、思维意识差、惰性思考的问题,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如何改善师生关系、做学生喜欢的老师的方法,还特别强调家访的方式,让学生喜欢老师去家访。老师们在他的影响下,纷纷走进学生家里、走进学生的心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
2.做“真”课堂。一是不抄袭教案,不使用旧案,对教案进行二次备课,课后进行教学反思(阅读课上,学生在阅读基础上,直面文本、直面生活进行真实有效地提问和思考。);二是引进双师教学模式,用线上名师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
3.做“真”沟通。一是与家长亲密接触,通过家访,构建家校共育,搭建家校沟通的平台;二是与学生亲密接触,通过课间游戏、一起跑操、谈心等形式拉近师生距离;三是上好心理健康课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班级管理高度整合,提升师生及家长心理健康水平,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打造温馨的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学校配备了任雪梅、冯玮两位心理咨询师,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通过集体讲座、个别约谈,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心态。
(三)朴实的学生,真诚中收获温馨的品质
“生活即教育”,学校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培养朴实的学生:
1.知感恩。要求学生放学后或者双休日,能够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比如洗衣服、做饭煮菜等。
2.悟辛劳。一是在学校开展“光盘行动我践行”。二是让学生参加割稻谷、晒稻谷的生产劳动,从中体会“粒粒皆辛苦”。
3.会健体。一是学校给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人发一个长鼓,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组织师生一起跑操和跳长鼓操。二是每学期开展一次体育运动会,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又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4.好习惯。习惯成就未来,在生命的路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人徘徊于岔路的干扰,停在原地,不知所措。而那些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在困难面前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所以他们脱颖而出。因此,学校注重培养学生从小做一个懂礼貌、行止有度的孩子,从早晨到校的第一声问候开始,从寝室的内务整理开始,从课桌摆放、书包整理开始。
5.善学习。当今世界缤纷多变,竞争日趋激烈,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俗话说:“人活到老就学到老”。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孜孜不倦的过程。只有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才能更快地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学校里给学生提供了很多阅读的地方,建起了“追梦图书馆”,在每个楼层设置了图书角,每个班级都有图书柜,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开展阅读分享课,打造书香校园文化。学生可以随时地拿起书来泛舟书海,阅读量大了,知识丰富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多了,人生的格局也大了。
大圩二小以“朴实”教育为共识,立足当地深厚的瑶族文化资源,挖掘瑶族人民共同的乡愁,构建温馨的校园环境、温馨的家校关系、温馨的师生关系、温馨的现实与理想的关系。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学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