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布局科学合理
北京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地处怀柔西南部九渡河镇境内。九渡河全镇面积180多平方公里,下设19个行政村,人口两万多。学校始建于1992年,1998年8月,原黄坎乡中心小学和黄花城乡中心小学合并成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中心小学。2020年1月,与北京十一学校实施一体化办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目前服务于九渡河镇8个行政村和驻镇企事业单位的所有适龄儿童。学校占地面积12 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多平方米,学校现有在职教师28人,其中硕士学历5人,本科学历23人,现有6个教学班。
学校采用分布式管理,扁平化管理,设立级部,所有工作采用项目式管理。北京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的愿景是:把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学校。北京十一学校九渡河小学秉承总校办学理念,为建设一所具有“农”味、富有“乡”气、拥有“学”劲、真有“做”派的农村现代学校,培养一批脚下有根、胸中有志、眼里有光、人生有为的现代农村少年而努力奋斗!
二、办学条件保障到位
学校场室充足,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学校建有种植养殖工坊,创美工坊、厨艺工坊、创造工厂、非遗工坊和田园工坊等六大工坊。备有相应的劳动工具,由6名劳动教师进行专业授课。落实国家课程中劳动技术教育的规定,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1课时。课程突出对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充分利用综合实践基地、校内外劳动基地,为学生搭建劳动实践平台,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形成家校合力。
学校另建有计算机教室、科学实验室、音乐教室以及戏剧教室等。建有200米塑胶环形跑道的运动场1个,内嵌一个小型足球场,完全可以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信息技术设备实现了班班通,每个班级都配置了电子大屏,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另外,学校还建有学生餐厅,满足学校生活的需要。
三、教育教学保证质量
学校实施的是“顶天立地”的课程。“顶天”指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国家课程方案,严格按照国家对课程设置要求开足课程、开齐课时、按照教学进度开展课程学习。还指严格落实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指导意见(试行)》,努力做到充分发挥学校学习空间和服务优势,开设丰富多彩的服务课程以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国家课程和课后服务课程一体化设计,形成完成的学校课程育人体系。学校的课程结构努力做到课内外课程统筹安排,一体化设置。
“立地”指学校充分挖掘自然、人文、产业以及校内空间资源,多种丰富资源整合,创设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丰富多彩的育人课程。这个“立地”还指学校的任务来自真实的生活、真实的问题,任务产地就是本地本校本班本生,真实做驱动,试错是路径,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抓好教育教学管理
学校始终把教育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强化教学管理,加强督导检查,严格落实“五项管理”“双减”和“5+2课后服务”工作,从备课、教研、课堂教学、作业辅导和考核评价等各方面对教师进行全程督察。建立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成立了课程委员会,共同承担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的审核、评价工作。制定了学校的课程实施方案、出台具体课程活动。学校实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从课内到课后,体现学科性、综合性、育人性和递进性。努力打破学科界限、融学科、跨学科、超学科,主题下的“分科+超科课程”,单元下的“分科+综合课程”,再到分层分类可选择的服务课程,形成学校的课程文化。
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整合校内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产业资源、教育资源,聚焦学生个性化成长系统、学生学习支持系统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系统三大支持系统的建设,探索新建校价值观落地的机制、方法、策略。形成学校价值观、育人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办学准则。努力打造十一体系倡导的“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育人体系。
(二)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十分重视培养教师成长,制定了一整套教师管理制度,定期组织课程分享、读书分享活动,努力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开展师德教育。严格执行教师岗位规范,每学期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记录。同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督促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师群体。
学校注重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训与教研,向盟校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交流,给老师们搭建成长的空间和平台,从学校课程规划、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学校、年级自主管理、家校合力育人、诊断工作的定位与操作、学生节日课程设计等各个方面向专家和优秀教师们学习,交流困惑和痛点,研究本地化解决方法及具体改进举措,从而提升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迈向课堂提质增效和实现个别化教育,促进本校教师发展,健全本校课程体系建设。
四、校园文化健康向上
学校布局不断合理,育人氛围正在逐步优化。为了使校园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学习生活的温馨乐园,学校在环境布置上尽力做到内容丰富,美观朴实,注意体现教育性、艺术性、针对性的有机统一,把学生艺术作品、学习成果等在学校走廊及班级展示墙上粘贴。各种展示内容定期更换,逐步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教育氛围。学校学习场所、活动场所布局合理,动静分明,互不干扰。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通过丰富的课程建设、育人模式等多方面的培训,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得到家长的认可与肯定,在活动中关注学生成长,重视家校合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减轻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焦虑、双减服务课程家长满意率方面达到97%,名列全区第一。通过各类特色课程的实施,学生通过师生关系、学校环境、作业个别化、课程多样可选择、掌握多种获取知识的途径等进行诊断测评,学生满意率达到97.6%,为全区第一。在“五项管理”政策的落实和课后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家长和学生满意度均达到100%。截至目前,三年来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已经出现部分身在城区的孩子返乡入学的案例。
学校创新办学案例已多次被央视《朝闻天下》栏目、央视频、得到《跨年演讲》等多方媒体报道,发展建设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所突破,如师资力量依靠乡村教育合伙人的支持,为弥补山村产业链的断点,学校在课程规划中融入产业链相关内容,并积极组织“振兴九渡”产业联盟,得到九渡河镇域内相关产业的一致认可;学校在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排在全区第一,整体办学水平有明显提升。
五、校园关系和谐融洽
建设温馨校园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坚持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关注课堂,关注细节,不歧视每一位学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朋友。主动与家长联系,构建了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温馨管理格局。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全社会更加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手机的正确使用、睡眠时间、课后服务质量、作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依据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师充分挖掘资源,通过课程的力量,让学生在校活起来、课上动起来、大脑转起来。丰富可选择的课程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开阔了眼界,更能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让核心素养真实落地。
六、校园管理安全规范
校园安全是建设温馨校园的保障。学校把校园安全,放在首位。进行每天巡查,每周重点排查,每月联合排查安全隐患。无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学校配备专职保安,校园监控全覆盖。一直以来,学校都对校园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形成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安全工作计划,完备各种安全工作预案及制度,检查和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合理分工,落实安全责任,使各项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黑板报等阵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对安全工作进行专题讲解和防范提醒,警示教育学生。每月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增强了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让安全隐患人人排查、安全工作人人知晓,安全防范人人参与。学校还定期对校园环境进行消毒,有效防范疾病传播,保障师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