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基本情况
旧城镇中心小学位于盈江县城东部,距县城19公里。始建于1930年,建校距今90多年。目前,学校有2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12人,在校寄宿制住校生616人;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8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学校占地面积约3333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7198 平方米;绿化面积7000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10973平方米,学校各功能室齐备。
二、办学理念
经过近几年不断的努力,旧城镇中心小学已初步形成了“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办学思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紧紧围绕“健体笃行,乐学上进”的办学理念,“创三园,争一流”的发展目标,坚持以育人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主线,抓基础、抓常规、抓管理。以活动为载体,将德育工作与各项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从细入手,不断规范学校管理
学校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方针,实行人文管理,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科研兴校为动力,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构建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运行机制,凸显办学特色,全面优化办学条件,坚持从细节入手,不断规范学校管理。
1.以活动为载体,打造学校特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立足“乡村少年宫”这一平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广大教师群策群力,切实做好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成立傣戏、足球、书法、绘画、手工等23个社团组织。目前,社团活动受到各级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和认可。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浓郁的德育氛围 。
近年来,学校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力争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通道都富有生命力,让每一个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通过努力渐渐形成了三种文化 :⑴环境文化。学校始终以“创建花园式学校”为目标,在整个绿化美化工作中,学校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按照学校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等实际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巧建景点,走一条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发展,能陶冶师生情怀,真正集美丽、教育、休闲于一体的功能性校园环境建设之路。⑵书香文化。学校图书室因种种原因经历了数次搬迁,加之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图书管理较为混乱。为提升图书室管理水平,学校组织教职工利用节假时间对现有29000多册图书进行了分类编号、上架。在管理过程中学校主要通过“学生管理,分班借阅,活动促阅”的方法来进行,倡导“全天开放图书、大家一起来读书”,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志向,选择喜爱的书籍,潜心阅读,在借阅过程中,能做到讲秩序、不损坏,不丢失、勤归还。渐渐地形成了浓厚的书香氛围。⑶班级走廊文化。 学校在教室外墙显眼处设置文明标语,对校园内已生锈的牌匾进行更换,校园墙壁悬挂了学生“文明之星”“体育之星”等20余幅新牌匾,各班教室及各专用教室内布置了各具特色的学习园地、墙报,还设置了作品栏、明星榜……创设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和与之相应的功能教室文化,让墙壁“讲话”,用历史育人,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环境文化。
3.献爱心、讲团结、讲互助。
学校是一个讲团结、讲互助的温馨大家庭,在学校倡议下师生先后为中心小学突发脑溢血的杨富森同志,捐助爱心善款4万多元;为“希望水窖”爱心公益活动捐款4560元;为8·20地震灾区捐款11863.6元;为三年级病危学生板国兰捐助爱心善款8132.7元。学校还倡议教职工购买本地农户滞销的西红柿5380斤,为本地农户解决了实际困难;学校还为福利院孤儿、贫困学生积极争取补助资金,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4.研课堂、行课改、提质量。
几年来,学校全面推进旧城镇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效益的新途径,打造高效优质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行“三四六”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当堂达标。(“346”:3即学习三阶段、4即教学四步骤、6即课堂六环节。)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旧城镇教育教学质量逐年得到提高,由原来的全县中下水平上升到乡镇前三名。
5.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努力打造平安校园。
安全是底线,稳定是保障。校园安保工作关系到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积极调整充实安保领导小组,完善各种应急预案、措施、制度,配备了2名兼职保安,并完善、强化校园24小时值班制度、校园来访制度、校园巡查制度。与家长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书》等安全责任书。到目前为止,在校园内,师生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四、取得成效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建设,学校取得了六个显著成效。
1.校园布局建设显成效(鸟语花香的花园式校园)
学校通过努力,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着力打造第二课堂,创建“花园式学校”。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认真规划,多方筹集,发动全体师生,利用雨季,栽种花草树木,累计为学校节约资金约15万元。学校不断加强绿化美化建设,几年下来,旧城镇中心小学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宜人,教室的墙标渗透着学校的书香之气。
2.非物质文化传承显成效(传承傣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少儿傣戏)
学校从2013年开设少儿傣戏活动项目,授傣戏技艺,传承傣族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年来编排了《石彩珠》《穆桂英》等节目。其间,2015年5月学校排演的傣戏《石彩珠》在德宏州各县少年宫比赛中荣获声乐组(傣戏)一等奖。2017年11月央视专门对学校少儿傣戏《穆桂英》进行了拍摄。
3.校园足球开展显成效
校园足球一直是学校积极开展的主要活动,学校足球文化底蕴深厚,镇政府也大力支持,学校每年都举行3到6年级少儿足球班级联赛,此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2015年5月学校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16年9月成功申报为“云南省青少年足球训练网点(学校)”。少儿足球运动开展至今,多次取得荣誉。
在开展少儿足球的同时,学校还组建了永恒、猎人、风行、远扬4支教职工足球队,利用每周四下午的时间活动锻炼,并连续五年在5·1期间举行了全镇教职工足球运动会。这样的活动方式,既锻炼了身体,丰富了教师业余生活,又增进了教师之间彼此的友谊,加强了教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重要的是为推行少儿足球营造了良好氛围。
4.宿舍管理显成效(“131”宿舍管理模式)
学生宿舍实行“131”管理模式,“1”即学校实行了一名中心校领导负责一栋宿舍楼,“3”即三名二级领导各负责一层楼,“1”即一位教师负责一个宿舍的管理办法。实行了从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简称“131”管理模式,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无论是女生宿舍,还是男生宿舍,呈现的都是:干净、整洁、规范。宿舍里都做到:毛巾摆放一条线,牙杯摆放一条线,鞋子摆放一条线。
5.学生食堂管理显成效
学生食堂采用三带两管四清管理,即:三带为每天值周领导班子、值周教师和部分班主任带着学生监督维持秩序;两管为学生就餐时有卫生监督组和餐盘收发组的学生参与管理;四清为餐后学生自己清洗餐盘、清理餐桌、清扫地板、清除垃圾。学生食堂营养餐食谱每顿为学生安排3菜1汤(每顿营养加餐1个肉菜),即每顿保证2肉1菜1汤,每个星期还有2顿牛肉扒烀和3瓶牛奶。学校把国家营养餐改善计划费用全部用于学生,保证让学生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吃好吃饱。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能更好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之所以能吃到免费的营养餐,要感恩国家的好政策。
6.少年宫活动开展显成效
学校自2012年开办乡村少年宫活动以来,学校坚持于每周四下午开展社团活动,根据学生个性及学生的兴趣特长,成立傣戏、足球、篮球、乒乓球、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23个社团,完成了22本《乡村少年宫综合实践课程设计与指导》和乡土校本教材《盈江赋》的编写工作。这些活动的开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先后获得县级“教育教学质量奖”“综治维稳先进学校”“盈江县平安减灾示范学校”“云南省少年足球比赛U13男子组冠军”“德宏州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小学女子组冠军”“盈江县第三届中小学学生运动会小学女子足球赛第一名”“盈江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如今的旧城镇中心小学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怡人,学校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区划清晰,整洁美观,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校园文化氛围浓厚。走进学校,你会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浓郁的育人氛围,嗅到她扑鼻的书香,领略到她充满朝气的勃勃生机,体验到她的包容与和谐。学校办学质量及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校园环境建设、少年宫管理、宿舍管理、图书管理、食堂管理、学生行为养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管理模式和亮点,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多次成为德宏州常规管理、德育安全、食堂管理现场会主会场,学校正向着创建全省最美乡村学校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