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中心学校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位于东方市最偏远、最穷困的黎苗族聚集地——江边乡。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88人,教师41人。学校校园环境整洁优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学校以建设优美乡村学校为抓手,抢抓均衡发展契机,借力校车改革,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学习、生活和文化环境建设,努力探索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稳步提升。
一、以校车改革为抓手,助力生源回流
为破解“乡村弱、城区挤”的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有效改变教学点偏远分散,难以吸引优秀师资,“空心化”不断加剧的现状,东方市在江边乡开启校车接送服务,整合农村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办学差距,助力整体教育质量提升。2014年9月市政府开始启动江边乡校车改革,投资257万元为学校配置专用校车8辆,投资70万元建了11个候车亭。把乡镇(片区)小学生集中到中心学校就读,服务14个自然村,每天早晚接送。每辆校车配备1名校车司机及1—2名陪护教师,并每年投入运营经费110万,委托专业校车管理公司运营。通过开展校车改革,有效整合了农村教育资源,撤并完全小学1所、教学点3个,学校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靶向发力,教育办学成效显著提升。推行校车服务以来,学生上下学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为零,学生“上学远,不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开通校车后,学校通过优化师资力量,狠抓教学质量,开齐开足课程,有效地带动了学生回流,原来转到城区学校上学的学生都已回到中心学校就读,且回流学生数量连续6年不断增长,2014年秋季学期至今回流学生100余人,随着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逐年提升,学校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江边中心校是一所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学校在打造校园文化时着重挖掘地方特色内涵,并结合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具有黎苗特色的校园文化,坚持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在硬件上,通过教室文化、教学楼走廊文化、校园围墙文化、运动场文化、校道文化突出黎苗族文化主题,使人抬头低头皆在民族的特色文化之间,让校园内外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具有育人功能。在软件上,学校把民族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组织黎话传承、黎歌黎舞教学,并聘请黎族织锦技艺专家开设黎族织锦技艺课程,创建黎族织锦室,让黎苗族文化走进学校课堂。近年来,学校的黎族舞蹈在参加东方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时,均取得可喜成绩。
三、抓住均衡发展契机,全面提升办学条件
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均衡发展的历史机遇,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对学校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实施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提档升级,推动了学校办学水平再上台阶。学校积极争取政府投资,维修教学楼、综合办公楼,新建游泳池、师生食堂、教师周转房,改造塑胶运动场、球场,校车停车场、候车亭,文化长廊,校园环境焕然一新。建设标准化功能室,配备音体美科学实验器材,购置教师、学生电脑及电子白板,建立全覆盖的校园网和监控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开展织黎锦、民族舞蹈、游泳等内容多样的兴趣小组活动,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大力支持。通过借力均衡化发展,学校、教师、学生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先后获得了市“先进单位”“市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海南希望工程25周年模范希望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市级规范化学校”等称号,从一个落后的乡镇中心学校转变为管理规范、独具特色且得到当地家长及群众认可的市级规范化乡镇寄宿制学校。
四、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中心,破解教学质量问题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努力打造“一专多能的全面型教师团队”。积极开展校级名师工程建设活动,不断充实和提高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加网络教研活动,实现了校内外教学资源的互联与共享,促进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为提升教师技能和专业水平,每学期开展研讨赛课活动,以奖促研。加大培训经费投入,积极选派教师参加省内省外市内各级各类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培训中学习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提高教师职业荣誉感;以管理促提高,每年开展争创“先进班集体”活动,重视校风、班风、学风建设,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近年来学校教师参加市级调教课均取得好成绩,李门门老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去年学校四、六年级在市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中,总评位居榜首。
五、筑牢安全防线,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
为消除校内外交通安全隐患,学校积极排查,落实整改,封堵学校围墙周边所有的“小门”,禁止外来车辆随意进出学校;安装高清监控探头,严格管控重点区域,禁止车辆进出教学区和运动区;在校道设置交通警示和温馨提示标识,确保车辆减速慢行避让行人。校门口设有保安室,配备保安2名,24小时轮流值班,主要负责上课期间严格看守校门不允许学生外出,对学校进出人员进行安全检查并登记以及校园安全巡逻等。学校制定健全的宿舍管理制度、学生应急就医机制、食品安全管理和追溯制度,确保学生寄宿、用餐、饮水安全。此外,学校还利用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话、班会课、宣传栏、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深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增强师生、家长的安全意识,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保障师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