貉子沽小学始建于1978年,地处宝坻区黄庄大洼(坐落在村北面),是典型的农村小学。20世纪90年代,学校秉承“时刻准备着——成才、成人、做人”的校训,走在行知路上,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按照“德育中提升素质,读书中感悟知识,活动中养成习惯,生活中享受快乐”的办学思路,打造以“引领+积淀”为特色的办学模式,朝着“积淀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目标前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以“苔花”精神为指引,践行“积淀教育、幸福一生”的理念。貉小人牢记“童蒙养正、立德树人”的口号,深挖传统文化精髓。教师发扬“岁寒三友”不畏严寒、积极向上的精神,用“师生情”温暖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带领学生走向文明;用“梅兰竹菊”儒雅大气的风度引领人生,走进“幽径园”感受诗意情怀。在学生手绘墙壁画中体现自信。40年以来,貉小早已是桃李芬芳。新时代的召唤,让学校没理由停歇,向着 “积淀教育、幸福一生”的美好愿景,学校愿做追梦人。
学校2018年重建,占地8700平方米,拥有四栋教学建筑,建筑总面积1537.6平方米,全校共有在编教师15 人,其中外校借用3人。12 名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1人(校长),一级教师8人,二级教师3人。中、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教师中有 5 名校级骨干教师,1名农村骨干教师;入选农村千名教师计划的教师1人;入选国培计划教师1人学生来自貉子沽、水流庄、苑家场三个村队,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113人。学校先后配备了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咨询室、计算机教室等功能室。每个功能室都配置了先进的器材,全部达到现代化标准,其中图书阅览室存书 5296册,人均46册。功能室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当你踏进貉子沽小学美丽洁净的校园里,你会感觉到装点别致,花香满园,师生共乐,春意盎然,一股脚踏实地,齐心向上的快乐、和谐的力量会感染你。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积淀教育”,推进大课间活动,用博大精深的民族舞蹈和丰富的体艺2+1活动,培养新一代儒雅向上的少年,形成了 “积淀教育、幸福一生”的校园文化特色。
一、布局建设科学合理
学校选址条件良好,坐落在村北面,由于与民宅有一定的距离,相对独立,无自然灾害潜在危险,学生上学距离最远的不到2公里,路途多是乡间公路,无明显安全隐患。学校无大班额,最大班额22人,最小班额15人。2018年建成新校舍,校舍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规范。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班子深度谋划,巧妙地把车棚与校园隔离,避免了车辆进入校园,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教室设计符合国家标准,为了学生逃生便利,每个教室的房门都向外开放。建设过程中为保障教室坚固、适用、通风,符合抗震、消防安全的要求,校长每天与工程监理坚守在工地。教室采光,黑板材料,教室桌椅,都达到规定要求,学校安排四名保安,每天着装、持械上岗,学校设有微型消防站,每月进行消防演练。
二、办学条件保障到位
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师资配备符合国家要求,日常运转经费保障到位。铺有多功能人造草坪的运动场地、高档的音体美器材、图书阅览室、高标准实验仪器一应俱全,实现互联网接入、无线上网和日常信息化教学,每堂课通过大数据网络让孩子们畅游网络世界。生活设施应有尽有,楼道内高标准的直饮机为师生24小时免费提供热水,洗手盆、干手器,一应俱全。图书角设计人性化,校园里的长椅、路灯、花草植物不仅体现人文关怀,更有世外桃源的雅趣。建有高标准的教师食堂,配备洗手、干手等设施的水冲厕所。学生离家路途比较近,学校没有寄宿生,但建有足够的教师宿舍、浴室,洗漱卫浴设施配备齐全、使用方便。学校冬季全部是电器采暖,夏季教室配有中央空调。学校有舒适的教师休息室,为住宿教师提供早、中、晚三餐,并为路远教师提供周转房和交通补贴。
三、教育教学保证质量
学校坚持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配齐必要师资。有健全的教学管理规程,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业质量要求。突出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由于教师团队表现出色,学校多年教育质量保持在先进行列。“积淀教育、全面育人”,学校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保障户外体育活动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体活动。重视劳动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定期开展集中备课和校本教研活动,学校的集体备课、网上教研“草根教研”经验得到上级充分肯定,学校代表受邀在全区教育会上做典型发言。
四、校园文化健康向上
学校注重挖掘和传承文化传统,做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错落有致,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学校把 “岁寒三友”“春兰秋菊”根植在校园里,提升品位,让师生学做真人。充分利用好黄庄大洼乡土教育素材,让传统的育人经典融入现代教育之中。匠心独运地把“东方日出、南湖红船、红军长征、新中国成立、深圳弄潮、航母下海、蛟龙深潜、天眼望月、神州飞天、走进新时代等”建党近百年的历史节点,绘成彩色88米长卷,以此开展红色教育,让师生心灵每天接受洗礼……
“可不求甚解,须熟读成诵。诵中悟理,悟多则多,悟少则少。”貉子沽小学将传统的国学经典与现代的教育、立德教育有机结合,用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袁黄文化教育学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开设了“读经典”特色晨读、午读课程,每天坚持上午课前10分钟经典诵读,学生对“犬守夜、 鸡司晨 、蚕吐丝 、蜂酿蜜”“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句子,早已经耳熟能详,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利用校园文化凝聚师生共识,形成共同愿景和工作目标,营造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24字”基本内容的标语悬挂上墙。合理利用墙壁、走廊、过道等空间,展示校园文化。考虑学生学习生活需求,建成学生晨读、学习之余小憩的庭院、树林、水池等。学校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精心设计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五、校园关系和谐融洽
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相处融洽,行为举止文明,彰显礼仪规范;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没有校园欺凌现象。空间阵地充分利用。校园是一个立体的育人环境,除了公共场所的公示栏、橱窗,教室内墙上的黑板报、学习天地等传统宣传阵地外,办公室、外墙面、甚至树木、方寸之地都可做大文章。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展牌、名人画像装扮着校园的每个角落,“积淀教育”为校园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多媒体阵地创新利用。“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伴着古乐曲,古诗词朗诵的声音飘扬在校园上空。这是下午上课前十分钟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学校红领巾广播站以经典诗词为主要内容,每天播发一首(篇)。另外,红领巾广播站增设“名家大师诵读”栏目,让孩子们满耳都是经典。
学校有健全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机制,建立辍学返校学生结对帮扶制度,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资助,工会等组织关爱特殊困难教师。学生课余时间能方便地使用图书室、实验室、自习室、活动室、音体美器材等学习和活动资源。学校与农村社区、生态、人文充分融合,统筹乡土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利用学校资源和志愿活动服务周边社区,定期举办校园开放和共建等活动,密切学校、家长、社区三方联系。
六、校园管理安全规范
学校落实国家关于学校安全管理的工作规定,定期开展安全风险排查和防范灾害演练。学校环境清洁卫生,教室按时通风、消毒,窗明几净,布置舒适温馨。有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工作落实到位,每年的冬春季流行性感冒都很少在学校出现,学校每年对校园饮用水进行达标检测。建立校园管理服务质量的反馈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师生满意度。
让每棵花草树木都成为不说话的活教材。这是学校提升校园文化的又一创举。给每棵树木挂上牌,这是学校向全校学生征求意见后,积极采纳学生建议,采取的工作措施。于是学校的一花一草上,很快多了一个个精巧别致的牌子,正面是花木名称及种类,生长习性和价值等说明。牌子的后面有学生志愿者粘贴上的责任人的名字,让“我”和小树一同成长。此举把美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之中,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无缝衔接起来。
紧张而忙碌的学习之后,筋骨的活动是身体最大的快乐。上午一节课后,全校师生每天最期待的三十分钟大课间开始了。
“你好!你好!十分钟……”上午9:00,全校学生齐聚操场,在欢快歌曲的伴奏下,手拿自制毽子在操场上踢起来。孩子们随着韵律快乐地跳着,欢快和谐的场面,仿佛让你瞬间来到了快乐王国。
“体艺2+1”活动精彩纷呈,踢毽子、跳绳、玩球,大家一起运动,那热闹的场面让孩子们乐不可支。为了不给集体拖后腿,不在同学面前示弱,孩子们练习得可带劲了。许多学生家长都说,孩子以前不喜欢运动,现在好了,回家主动要练习踢毽子,练习跳绳、玩球,带动学校家长也参与了进来!文化特色处处彰显。
学校用“积淀教育”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机制,推动师生文化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把农作物、风土人情、习惯传统,都赋予教育的功能、学习的功能,追求教育家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想,演绎出一个现代版的乡村 “积淀教育”。让学校义无反顾地行走在“积淀”的路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引航。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有党的教育方针作指导,有各位专家作引领,学校有理由相信,“时刻准备——成才、成人、做人”“积淀教育幸福一生”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